APP下载

基于十八大精神的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研究

2013-10-25苏源泉陈寒凝孙晓娜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陕西驱动战略

苏源泉,陈寒凝,孙晓娜

(1.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 710068;2.西安邮电大学,西安 710127)

一、时代发展呼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动和引发新一轮经济增长,每一轮新的经济增长都源于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力。各国在进入知识经济以来面对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不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受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正在萌芽产生,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中国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而紧迫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1]1

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如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使创新驱动贯穿陕西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是陕西在“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近年来,根据国家重点产业调整要求,陕西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把产业集群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相结合,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实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但由于受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和要素成本等瓶颈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实际情况来看,陕西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GDP发展以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为主;企业的发展以低附加值的产量扩张为主;创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等。而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要素驱动发展的经济模式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陕西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受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影响越来越明显,水荒、地荒、电荒的不断出现,部分地区甚至成为一种常态的短缺。可以得出结论,陕西这种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的发展将难以为继。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全面实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实现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力。综上所述,以自主创新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陕西面向未来的一个历史选择。

二、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与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陕西经济增长速度虽不断上升,但却无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而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按照迈克尔·波特的分析,经济发展可区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三种类型,要素驱动型经济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低成本的要素,如低成本劳动力、土地等;投资驱动型经济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投资,其技术来自于技术许可、外国直接投资、合资企业和模仿;创新驱动型经济的竞争的优势来自于创新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陕西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认识到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瓶颈制约和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一)陕西创新驱动基础比较雄厚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12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陕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指数57.06%,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8位。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全省形成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步入发展快车道,渭南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21家,2009年在孵企业2332家,全省高新技术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42%;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在重点企业和行业支持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建成“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个,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113个,提升了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科技人才丰富,陕西共有两院院士6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17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47个,在岗科技人员80多万。这些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为我省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以往的要素驱动发展难以为继

1.产业结构不均衡不利于长远发展。在陕西经济发展过程中丰富的资源将是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全省煤炭探明储量1700亿吨,特别是陕北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3000多亿立方米,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与此同时也会造成这样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丰富的资源会有益于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错误的理念将我省的发展资金大比例的投向诸如石油化工、资源开采和冶金等部门产业,而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这种行为使得我省重化工型产业支撑起区域经济增长,整体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畸形;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也影响新兴产业的重视力度和扶持政策,严重制约我省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经济增长水平。

2.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我省的要素驱动型经济模式是以不断牺牲美好环境的巨大代价实现经济的发展,传统工业产生的非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和有毒物质会对我省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和破坏。首先,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2%;年输沙量9.2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20%。其次,天然林破坏后果严重。上世纪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森林覆盖率减少36%,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了18%,天然林减少,人工纯林增加,导致森林病虫害“治不胜治”。另外,我省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环境地质灾害严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55%,关中地区仅占全国的12.5%。这些情况严重地抑制了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在传统“污染-治理-再污染”发展理念的带动下,环境恶化趋势将更加严重。

显然,依靠要素驱动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遇到要素供给不可持续的问题,随着土地财政危机、自然资源的破坏,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势必终结。

(三)投资驱动日显艰难

陕西省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执行的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重点的“赶超”战略。由于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来看,资金恰恰是陕西省的比较劣势。为了给重工业发展筹集大量的资金,就必须通过压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所需资源要素的价格。这种发展战略的结果,就形成了“高投入、低工资、低消费”的局面。虽然高投资率保证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全社会生产能力过剩、出口面临国内外需求萎缩的形势下,投资驱动势必会日显艰难,难以再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较多

1.缺乏有效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陕西科技资源虽然富集,但由于典型的“二元”结构,导致中央和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和成果分散、分隔、分离,没有形成合力,资源优势没有变为经济优势,科技大省依然是一个经济小省。同时,那种由政府出资在研究机构、大学搞科研,再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模式已经不能与当今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其结果是科研机构、高校闭门造车,科研成果往往束之高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些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尽管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星星点点,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一些有前途的产品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作用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动力不足。这些情况势必造成科技优势与经济落后的反差。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化进程一直是通过引进、学习、模仿和利用先进地区已有的先进技术,避开自行探索和自行研发过程中的高昂成本,利用别人的经验绕开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弯路,以节省追赶时间。这种战略在推动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战略所推动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领域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很匮乏,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瓶颈,使不少企业不得不依附于具有核心技术产权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成为其廉价的制造工厂。根据2011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和外观设计申请数实证调研数据显示,陕西远远低于上海、四川、北京、河南,进一步说明陕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见图1)。

图1 专利申请数

3.企业创新动力不够。图2的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同国内东西部六省份比较中,低于其他四省,仅略高于甘肃,说明陕西省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严重不足。陕西国有企业规模总量巨大,本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但由于其可以得到国家从资金到政策上的诸多优惠,很容易利用政策性资源来获取较大利润,再加上国有企业追求速度、扩大投资、追求外延式扩张的偏好,以及技术人员因激励制度困境引发的积极性低下等原因,导致国有企业出现虽有创新能力、但无创新动力的局面。而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融资等方面较为困难,虽有创新动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科技部资料,陕西省60%以上大企业没有自主品牌,90%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

图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

4.创新行为缺乏金融支持。创新需要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但目前我省金融支持体系还存在问题。在政策方面,我省金融资源往往流向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行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迫切需要通过融资和贷款来进行创新和中试的中小企业却筹资无门。在金融环境方面,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银行将信贷资金重点放在了大企业、大城市、大行业领域,一些创新型企业在申请贷款时,由于手续繁琐、耗时长久、条件苛刻等原因而难以满足需求。在资本市场领域,陕西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面向创新型企业的融资工具及其市场,如票据市场、融资租赁以及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还较为落后,融资方式极为有限。

图3 区域单位科技活动经费产生的发明专利数

5.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只有将技术进步与生产和商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为人类所利用,才能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时候的技术才是创新。图3统计显示,2011年我省每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每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科技转化率在东西部六省份比较中排名靠后,远远低于国内发达省份和地区的水平。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创新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总之,尽管陕西省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飞机、精密机床、重型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工业自动化仪表等产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依靠低成本、低技术、低端市场换来的,并且代价也极为惨重,那就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当经济发展与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时,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五)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SWOT分析

从表1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推动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同时围绕解决制约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因素,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对陕西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身优势、劣势与环境中的机会、威胁进行匹配分析。

结论:通过上述SWOT战略分析表明,陕西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拥有众多的外部环境机会,只需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机会,发挥自身优势,规避自身劣势,就会形成应对环境的战略设想,即SO战略与WO战略相结合,继而最终形成总体战略思路。

三、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

根据上述SWOT战略分析结果,可形成推动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思路:根据科学发展观,由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并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驱动经济发展的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核心。

表1 SWOT分析矩阵

(一)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意味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首先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才能统领整个战略的全面实施。陕西以创新驱动代替要素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提出多年,但转变进程却非常缓慢。实践证明,推进自主创新可以成为加快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因为陕西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到发展开放型经济,基本上是依靠土地、能源、环境等物质资源的相对优势,现在这种优势已经明显减弱,而且这种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经济无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要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效益和质量,就必须形成绝对优势而非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形成的基本路径就是依靠自主创新形成以质量、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产品竞争新优势,通过引智、引技、引进国际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服务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2.创新驱动向内生增长型发展。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从形成新的发展方式考虑,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战略本身也有个从外生向内生转变的问题,这就是转变技术进步的模式。陕西已有的驱动经济增长的科技创新基本上都是借助外力。主要表现是:创新的先进技术大都是引进和模仿的,这种模式的技术创新基本上属于国外创新技术对我国的扩散,其创新的源头在国外。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我们这里。转变创新驱动方式的基本要求是科技创新是以内生为主外生为辅。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自主创新,通过原始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从而进入国际技术进步的前沿。这种认识用于解释创新驱动方式就是:以技术、知识、商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制度等无形要素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各种物质要素经过新技术和知识的投入提高了创新能力,就形成了内生性增长。这种由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就是十八大所指出的“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3.形成创新驱动基本框架。创新驱动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创新即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创新,其创新成果即科学新发现。技术创新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就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协同。科学家的知识创新瞄准前沿技术,企业家的技术创新瞄准市场需求。两者协同既可以使研发的新技术有商业化和产业化价值,又有能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陕西创新驱动系统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好科学创新子系统和技术创新子系统的集成和协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解决这两个创新子系统的协同,也就是如何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型。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研发机构、中试实验基地。促进企业投入资金、设备,高校、科学研究机构投入人才、智力和技术,通过合作参股等一系列方式,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组建技术开发联合体或建立战略联盟。另一方面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源头作用。高校应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引导高校科研人员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使高校成为一个真正的技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源和人才培养基地。[2]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家和科学家的互动合作。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转型,就形成了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协同创新不仅是产学研的合作,还有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之间的创新协同,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创新成果的价值。

(二)搭建创新驱动平台

1.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政府首先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完成创新要素的集成、协同和整合,促进创新成果外溢,并逐渐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催生现代产业集群,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产业变革。根据陕西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致力加强对高科产业区的建设。加大对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推进力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支持以软件、集成电路、光电子、新材料等为主的国家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培育高科技产业集群,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3]

2.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省政府应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和扩大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服务能力;加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的试点工作;加大政府对科技基础等一系列平台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为核心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绩效考核系统。同时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重点扶持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化程度高、组织服务能力强的骨干科技中介机构。[4]

3.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省政府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开发银行应当根据国家、陕西省产业政策,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科技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科学和技术平台以及技术中介服务平台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贷款。进出口银行的条件成熟时,可以设置特殊的财政账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高科技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可以由政府领导,推动发展银行联合、政府协调、联合担保、财政风险有限补偿,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试点工作。[5]

(三)完善创新驱动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驱动机制的运行、推动、保障和提升,因此要不断完善以下机制。

1.运行机制——创新评价。目前,在创新评价机制领域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而且门类繁多,有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机制、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知识创新评价机制、制度创新评价机制等研究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的主要是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欧洲创新计分牌(EIS)体系。欧洲创新计分牌体系始创于2001年,经过6次修订,被认为是非常全面的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2009年1月发布的EIS2008包括29项评价指标,分为3类,包括投入、企业活动及产出。第一类:投入,包含人力和财政。人力方面,包括科学和工程毕业生人数(每1000名20-29岁人口中含有人数),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 (每1000名25-64岁人口中含有人数),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每100名25-64岁人中含有人数),参与终身学习的人数(每100名25-64岁人中含有人数),年轻人受教育的水平等5项指标。财政支持方面,包括公共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风险资本占GDP的比例,个人贷款占 GDP的比例,有宽带线路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等4项指标。第二类,企业活动。包括对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占GDP的比例,信息技术支出,非研究与开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等3项指标。第三类,产出,指创新者(人才)和经济效果。[6]

2.动力机制——创新人才。科技人力资源是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陕西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创新人才是第一推动力。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如何能够引进我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问题,尤其是带项目和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为此应该制定一系列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海外科技人才来陕工作的相关政策;争取增加博士后流动站,扩大进站人员规模,提高研发水平。把企业家能力素质建设放到首位,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国企或者国家控股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各类紧缺人才。[7]

3.保障机制——创新政策。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新制度的建设也是这样,既要尊重市场规律,[1]2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创新投入制度的创新来说,既要有市场创新,又要有政府创新。(1)市场创新主要是发展科技金融。从创新驱动型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以及金融自身的创新要求分析,商业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应该也可能成为科技金融的主体。因此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结合,促进金融资本开展以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为新技术、创新科技企业为内容的金融活动。(2)政府创新主要是政府提供创新投入。在一般的情况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对科技创新需要介入政府投资。原因是创新成果具有外溢性和公共性的特征。政府必须提供自主创新的引导性和公益性投资,同时为创新成果的采用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强制措施,包括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等。当然政府的创新投入不能替代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不能挤出企业的创新投入。

政府介入创新最为重要的是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校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的集成。集成创新即创新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围绕某个创新目标的集合、协调和衔接,从而形成协同创新。政府对包括产学研在内的创新系统进行整体协调和集成的主要方式是建立高校科技园,形成研究开发、中间试验、产品试制、产业培育一体化的创新链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前需要加一个“政”字,即政产学研合作创新。这说明,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政府的推动和集成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4.提升机制——创新环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完成的。(1)培育创新文化。要努力推进群众性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崇尚创新及宽容失败、崇尚科学及避免浮躁的创新文化,努力尊重使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鼓励创造活动,发挥创造才能,肯定创造成果,保护创造财富,使得创新型人才各尽其才。(2)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大力宣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总结促进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表彰和奖励取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单位和个人,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热情。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对于知识和人才,给予尊重,在全社会形成良好地社会氛围。[8]

总而言之,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是个系统工程,既涉及知识创新,又涉及技术创新,既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涉及相应的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既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政府的积极介入。需要各个系统形成合力,努力推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转化和整合,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9]推动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对策是:在创新驱动基本格局中,确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机构积极参与,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为创新源的创新主体系统,并明确各自职责,运用多种创新方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各个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搭建出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提供明确具体的物质载体和有力支撑,进而科学驾驭驱动机制,保障平台正常运行和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确立创新驱动基本格局下,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完善创新驱动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2]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5-11.

[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EB/OL].陕西科技信息网,(2006-11-17)[2013-06-18].http://www.sninfo.gov.cn.

[4]王志刚,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求是,2012,(23):52-55.

[5]陈九龙.陕西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8,(5):118-125.

[6]成思危.中国应建立更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EB/OL].中国科学院,(2009-11-27)[2013-07-29].http://www.cas.cn/xw/zjsd/200-911/t20091127_2676075.shtml.

[7]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3,(3):42-44.

[8]黄宁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3,(4):60-66.

[9]吴锋刚.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战略,2013,(6):48-52.

猜你喜欢

陕西驱动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战略
战略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