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按需要理论划分音乐欣赏层次

2013-10-25王长城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欣赏者人类音乐

王长城

( 贵州民族大学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

音乐欣赏是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普遍性、易操作性使其在普通高校广泛开展。1897年的求是书院就已经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和标准等,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强调的是音乐实践,应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

但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实际操作来看,音乐欣赏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为数不少的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即选择少量中外经典曲目,做简单介绍后进行播放,放任学生自由聆听。方式单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体验的缺席,无法在艺术鉴赏中提升自我,更谈不上审美体验。

音乐欣赏课顾名思义是音乐在课堂中的连续呈现,高等学校开设本课程的意义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体验。但在教学形式单一的现状下,大量的课堂时间变成播放器主宰的“天堂”,教师沦为配角。

20世纪“需要塔”的宏观理论构架出现之后,西方需要理论学术界聚焦于研究具体的需要,如罗伊·鲍美斯特(R.F.Baumeister)等人的《归属需要:作为人类基本动机的人际依恋欲望》[1]、里斯(H.T.Reis)等人所著的《日常顺境:自主、能力与关联性的作用》[2]等。中国古代的“欲望观”则接近于需要理论,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者,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3]佛教则有“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欲望类型。北宋的理学派主张“即物而穷理”。基于这种超越时空的“理”,周敦颐主张音乐要“平心灭欲”;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从而将儒家的神秘主义推向了极致。杰出的“欲望观”代表李贽等人的“真情说”则是对禁欲主义理学的反驳,他以“童心”说来对抗道学,认为人是“情种”,主张“任性而发”,提倡艺术要表达真感情:“喜则欲歌欲舞,悲则欲泣欲诉,怒则欲杀欲割”[4]。在李贽真情说的影响下,“欲望观”渐成显学,明清文学艺术界积极响应,人性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肯定。

由于人性具有跨文化的特征,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传播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出现了相互借鉴的良性互动。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借鉴了中国道家的学说,并在介绍到中国以后,对现代中国的需要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国需要理论界的翘楚则是厦门大学的黄鸣奋教授,他提出了自成体系的需要理论,并影响了传播心理学、电脑艺术学和网络文化等诸多领域。

既然西方需要理论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对具体的需要进行研究,本文则准备将黄氏需要理论运用于音乐欣赏层次的分类研究。而这也是困惑中外学界多年的难题。

笔者曾经参加贵阳中医学院和贵州民族大学的合作科研项目《五行音乐对五脏虚实症影响的研究》,我的研究成果是《五行音乐盒带的编制研究》[5]。现在,则试图将这个研究成果纳入音乐欣赏层次的分类系统之中。

音乐欣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类型与层次,许多学者都力求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把它们归类,大致有以下三种划分方法。

第一类是从欣赏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个性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的划分方法。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n)把公众分为四组:幼儿、少年、受过教育的老人和青年人、中年人;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把欣赏者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民出身的并由于他们受到教育而有文化的人们”,另一类是“由工匠、佣仆等人织成的粗野的公众”。

第二类划分方法把着重点放在欣赏者对音乐的态度、需求方面。例如,我国荀子在《乐论》中指出:“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第三类划分方法是以欣赏者对音乐的感知质量即对音乐的感知程度、吸收程度、鉴别评价的能力为根据来区别听众类型的。例如,我国的《乐记》中“乐本篇”谈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迈耶尔(L.Meyer)根据他对音乐听众的心理反应所做的实验结果,把听众分为4种类型:(1)主观类,即生理类。注重音乐对自身生理和情绪的影响;(2)联想类。注重音乐所引起的某种情景、事物的联想;(3)客观类。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形式和技巧方面;(4)性格类。将音乐分为快乐的、悲哀的、神秘的等各种性格[6]。

以上分类法的缺陷,就是存在明显的分类标准的交叉,因而层次含混不清。近年来黄鸣奋教授利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惑学界多年的疑难。笔者有感于此,尝试依据该理论来解决音乐美学界的分类困惑。我以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方式,比语言或艺术还要古老,它同人声与生俱来”[7]。音乐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我们可以根据史料等追溯到远古时代甚至更久远的过去,有考古发现冰河时代之前人类使用过的骨笛、鼓等。这些乐器的具体使用方法已经不得而知。对于生存在洞穴、森林的人类来说,听觉和视觉都是最重要的器官,且听觉的地位甚至高于视觉。

还有人类学方面的证据表明,音乐先于语言的诞生。对古人类头骨的研究表明,人类使用声音说话可追溯到大约八万年前,而歌唱大约可追溯到五十万年以前。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出远古人类的听觉器官就已经很发达。

人类进化过程产生的一定机制对各自新陈代谢所不可或缺的条件的依赖性产生了六种基本需要[8],即生存性需要、生理性需要、信息性需要、心理性需要、实践性需要、成就性需要。根据拙作《五行音乐盒带的编制研究》,五行音乐以《黄帝内经》作为理论依据,我们所录制的“阴曲”和“阳曲”82曲,业已交付给常青医师为主的课题组,付诸临床的医疗实践。显然,音乐的医疗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医疗需要是传通性需要和人口需要相交叉而产生的[5]。音乐的生理性需要则是音乐医疗性需要的生理基础,故二者排序当以生理性需要在前,医疗性需要在后。本文以此来观照音乐欣赏的发展进程及水平的高低,即按照这六种基本需要以及平行的感知层次、接受层次、体验层次等诸方面,按照顺序由高而低,将欣赏划分为如下七个层次,见表1。

这个由七个层次形成的音乐欣赏类群结构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其低级可以向高级发展;同一个人在欣赏不同类型、性质的作品时,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的音乐欣赏旨在满足人类的生存性需要。我们对此层次音乐欣赏的划分可按照人类的本能和音乐史推出。例如,我们都知道人类出生时啼哭原因是双肺接纳了空气,但另一种原因是婴儿舍不得离开母亲身体,因为母亲体内有节奏的心跳声已经给小生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个声音和节奏代表着安全感。国外有医院做过实验:为了让新生婴儿安静下来,给他们播放人类心脏跳动的录音,结果全部婴儿得到安慰的同时,有些婴儿甚至被哄睡到忘记呼吸的地步。人类与生俱来就能发出和接收声波,而远古的人类不可能使用语言等抽象符号,必须对自然界各种声波加以分辨处理以生存。所以,音乐在人类有了沟通的急切需要时就产生了。这个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声音(如:雷电、山洪等音响)有很多无法理解的情况,就认为是某种神秘的力量,使他们既恐惧又崇拜。

据记载,中国远古黄帝时代就以恐怖的噪音为美,用以震慑敌对部落。今天贵州土家族傩坛仪式中还留存着噪音崇拜现象。“这些声音还包括锣鼓声、咒语声、祭祀吟唱声以及傩戏表演中的歌声。”[9]

图1 按照需要理论划分之音乐欣赏层次表

第二层次的音乐欣赏旨在满足生理性需要,这一层次的音乐欣赏者往往比较缺乏文化艺术的基础教育,音乐艺术生活比较单调,选择的大多是一些时髦的、简单的、能产生强烈感官刺激的音乐。获得生理和情绪上的宣泄和共鸣是他们欣赏音乐的目的。相对于情感体验的获得,他们更注重捕捉肤浅的美符号。由于缺乏对音乐的深入了解,这一层次的音乐欣赏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特点,夜总会里的高分贝“大炮低音”便是其典型代表。

第三层次的音乐欣赏旨在满足医疗性需要,这一层次与第二层次大致相同,但又有其特殊性。详见拙作《五行音乐盒带的编制研究》,此不赘述。

第四层次的音乐欣赏旨在满足信息性需要,这一层次的音乐欣赏者对美有强烈的渴求,希望通过对音乐的认识、追忆、积累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掌握了一般音响变化的规律,他们能获得更多的美的信息。例如,古人在祭祀活动当中的音乐活动传递更多的是宗教崇拜的信息;号角的音乐符号来源于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带给人的是激昂、肃穆且充满斗志的信息;现在还保存于大洋洲土著人生活当中的喉板是一种由石头和木材经简单加工而制成的神性乐器,能发出深沉的哨音可以传播到数英里以外,古时被用来传递土著猎人们之间狩猎生活的相关信息。非洲大陆上此起彼伏的鼓声有一个功能,就是传递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信息,功能类似于电话之类的通讯工具。例如:一旦外敌入侵,非洲土著就通过鼓点相互告知入侵者的方位、人数等信息,可以迅速地传遍非洲大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证明了人类在生存性、生理性的需要之后,产生了了解、掌握、追忆音乐符号的需要。

第五层次的音乐欣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性需要。这个层次的欣赏者一般具备—定的文艺知识、音乐知识,对音乐的音高、节奏、音量、音色、旋律、和声、记亿等音乐要素有较规范、完善的认识。这一层次的音乐欣赏者可以借助音乐作品的文字标题等非音乐因素产生音乐联想,并在这样的艺术活动当中发现自我。他们在音乐欣赏中的心理活动以音响感知、感情体验为主,能基本感知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并能产生情感交流与共鸣,具有鉴别音乐美的初步能力。这类欣赏者对那些内容比较浅显、绘声绘色的音乐形象,引人注目的通俗小品、名曲、歌曲等较感兴趣,对内容深刻、思想性较强、手法较复杂的音乐作品缺乏耐心的聆听。

第六层次的音乐欣赏是旨在满足实践性需要。这类欣赏者具备基础的音乐知识,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视野,也参加过一些音乐艺术实践,音乐生活较丰富。在音乐欣赏中,他们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已有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感知,不仅能感知情感的性质,还能把握内涵的深意并转化为相应的自身情感的运动形态,从而体验到音乐所表现的基本感情;不仅能产生感情的共鸣,还可以从中领悟人生哲理。这个层次的欣赏者已有较强的音乐感知力,能在较高的层次上接受音乐,音乐欣赏的范围比较宽广,有较高的鉴别能力,能把握作品的社会价值,但尚未达到收放自如的欣赏状态。

这一层次的欣赏群体在音乐欣赏中容易犯的错误包括:有些欣赏者囿于自己所掌握的音乐技能,在欣赏过程当中过分注意音乐的表象符号,从而无法获得深刻的感情体验。如聆听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有人只注意到:这个是提琴奏出的和弦走向,这个是小提琴快速跳弓弱奏,这个用的四乐章的回旋曲式。另外有人在欣赏这部脍炙人口的弦乐合奏曲时联想到作者的国籍是奥地利的,而且这个国家还产生过其他的一些伟大的音乐家,联想到作者小时候是个音乐奇才、神童,五岁时就开始作曲了。当过宫廷乐师,后期生活困难甚至常常吃不起饭。这样的欣赏方式都存在问题,前者过多地注意外在形式,只顾进行知识性的判断、科学的归类而忘记了体验作品内在的情感,使审美体验无从谈起;后者在审美体验时思维如野马脱疆,使注意力转移从而中断了审美体验的心理进程。

第七层次的音乐欣赏旨在满足成就性需要。这一层次的欣赏者具有娴熟的音乐技能,深厚的艺术造诣,丰富的生活阅历,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他们对人生、社会、客观世界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阶段的欣赏者能感知到音乐中多层次的美,能将自己的精神与作品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深入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中,能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艺术中的珍品。

这一层次的欣赏者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欣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将理性认识熔冶于内的高级音乐审美直觉,审美趣味较高的欣赏标准和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在音乐欣赏中,他们能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作品蕴于内而形诸于外的基本形象特征上面,迅速地透过音乐、音响的直接美而捕捉到音乐的内蕴。对于他们来说,抽象的分析、概念的演绎在瞬间即告完成,对符合自己的欣赏标准的音乐作品,感官、情绪的愉悦马上转化为相应的情感反应。他们不仅能领悟音乐中丰富的美,而且还能运用自己的观念和经验,对音乐作品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

以上音乐欣赏的七层次划分是根据黄鸣奋教授发展后的“需要理论”而形成的音乐欣赏者的动态划分。综上所述,音乐欣赏的层次一般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我们在实践当中发现同一个人在欣赏不同类型、性质的作品时,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层次。

[1]Baumeister,R.F.,& Leary,M.R.“The Need to Belong:Desire,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497-529.

[2]Reis,H.T.“Daily Well-being:The Role of Antonomy,Chmpetence,and Relatednes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3):419-435.

[3](清)荀子·荣辱[C]//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

[4]王德埙.中国音乐美学史举要(下)[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8,(4):15.

[5]王长城.五行音乐盒带的编制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5).

[6]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7](美)耶胡迪·梅纽因.人类的音乐[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黄鸣奋.需要理论及其应用[M].中华书局,2004.

[9]邓光华.傩坛仪式音乐研究[M].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

猜你喜欢

欣赏者人类音乐
留出想象的空白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音乐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