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孵化:助推“草根”组织生根发芽
2013-10-24乔红伟
文/本刊记者 乔红伟
与中国经济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相伴,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迫切性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人也希望投身公益领域创业。自公益组织孵化器(NPI)由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于2006年设计成型,2007年正式运行后,旨在为初创期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关键性支持的社会组织孵化实验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纷纷建立。
全球的经验证明:非营利部门在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全球兴起的“社会企业”潮流更加证明了在社会转型期,那些具有使命感,创新精神和执行力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将和政府、企业一道负起改变世界的责任。
扶持“草根”健康成长
中国的草根组织长期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是注册难,第二是获取资源难。
想有个地方办公,有个良好的对外形象,有些人力的补助,还可能通过孵化器拿到捐赠……对那些刚起步、刚萌芽的草根组织,特别是对公益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支持。
因为在孵化器里,一个“好蛋”,会有成长,会孵出小鸡。若是一个“坏蛋”,就孵不出来。这意味着,通过这样的过滤后,对于有发展前景的,再给予登记,这样就稳妥多了。同时,很多资助者也有扶持“草根”发展的愿望,不知道往哪里投更好,怎么样投才更有效,孵化器就为他们提供了选择对象。
国际做法提供发展依据
美国的基金会孵化器运作则是通过集中多个小型家庭基金会、公司基金会的资金和个人捐赠基金,让专家管理团队,对各类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投放途径进行咨询,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从而达到降低基金会运作成本,保证资产高效运营的目的。
在美国,包括民间捐赠、政府购买服务以及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收入、年度支出大概在10000亿美元,占GDP总量的8%,并能提供全国10%的工作岗位。众多的家庭基金会,是美国基金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资金使用模式,长远看也将是中国慈善基金会资产管理的方向。
国内孵化势如春笋
近年来,上海、北京、深圳、四川、江苏等省市已经开展了社会组织孵化器试点运作,并创建了适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组织孵化器模式。
200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简称NPI)把企业孵化器的概念引入公益领域,首创“社会社会组织孵化器”概念,专门培育有创新性的社会组织,奠定了上海的“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兴办、民间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民间受益”模式。
在上海社会组织孵化器模式中,社会组织孵化器协助政府提升了草根组织的治理水平和能力,规范了草根组织的运作,通过对草根组织的监督和指导起到了“过滤”和“筛选”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组织孵化器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和指导草根组织获得合法身份,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后续公益项目的运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
北京采取“政府支持、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民间组织受益”模式,其在中心内设社会组织孵化区、社会组织公益成果展示区、社会组织咨询服务区等,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日常服务和管理。主要服务内容是:对初创期的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前期孵化、能力建设、发展指导等关键性支持,促进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尽快成长,发挥作用。
深圳则采取社会组织孵化实验基地模式催生公益组织成长。自2008年以来,深圳市对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以及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打破了双重登记体制改革。深圳市已经在制度层面为社会组织发展扫清了障碍,但是社会组织发展仍遇到经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问题。2010年3月,深圳市社会组织孵化实验基地开业,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场地、资金、能力建设等关键性支持。
四川省引入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BOT孵化器模式”。即在各个社区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孵化器,通过“BOT” 模式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帮助初始起步、松散的、规模较小的社区社会组织,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其在社区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既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辖区内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平台。
江苏省南京市独创政府与NGO联营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09年10月,南京市民政局、建邺区政府和爱德基金会联合筹办“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四家组织首批入驻孵化。
在模式上,它既参考了上海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又有鲜明的南京本地特征。虽然是对NPI模式的借鉴,却先天具有强政府和培育中心非独立的特征。培育中心的最终目的是让草根组织通过孵化成为独立法人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之后可以接受政府转移项目,也可以独立开展活动。而备案的社会组织只能承接政府费随事转的一些服务,不能接受捐赠,没有独立性。
苏州市首届公益创投活动,安排1000万元福彩公益金,于2011年底正式启动征集创意项目。公益创投活动就是将“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理念运用到社会和公益领域。具体操作是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发动和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创意设计公益项目并公开投标,通过专家论证和专业评估等方法确定公益项目,由中标社会公益组织,用专业的方法实施公益服务。
东莞市孵化基地自2011年12月正式启动,为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设备、场地和后勤服务,同时也为它们开展注册咨询、活动策划、能力建设、筹资指导等多种服务,而且还牵线搭桥,帮助它们参与公益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