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要在怪圈中寻求突破
——访华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陆以勤
2013-10-24杨燕婷
文/本刊记者 杨燕婷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三网融合、IPv6以及光纤传输速度的加快,同时在多种需求的推动下,都将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未来高校信息化将走向何处,华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陆以勤认为,将会以云架构的虚拟服务器与存储方式,取代目前物理服务器的托管;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覆盖和应用范围将更为广泛;骨干网改造将会朝扁平化和增加冗余度方向扩展;还将利用统一认证系统解决多个运营商与高校漫游的问题,实现无线、有线与应用的统一;还将尝试科研教学资源个性化推送,发挥教育资源的应用效能,解决其持续性发展问题。
破除信息化发展怪圈
未来信息化走向将可谓异彩纷呈,但是回顾曾经走过的信息化之路,陆以勤表示,现阶段信息化发展还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痛点与困难。
第一,信息化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推动作用的认识不足,关系到信息化部门的定位。因为信息化技术发展快速且并不平衡,对高水平大学的推动作用并不直接明显,因此,并不是所有高校领导都清楚认识到信息化对高水平大学的推动作用。
第二.信息化部门的定位以及协调能力不足。信息化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信息化管理部门调动资源以及协调能力非常重要,而调动资源和协调能力与信息化管理部门地位有关,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地位又与信息化部门的成绩有关,有为才有位,但要有为又与信息化部门调动资源的能力有关,如此则形成了一个怪圈。所以如若要做好信息化工作,需要在怪圈中的某个环节做出突破。第三,队伍建设问题。信息化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而高校处于劣势单位,高校由于机制、待遇等问题并不占优势,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和通信是目前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在信息网络中心可以接触到关于互联网和通信的最新技术,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可以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第四,信息化技术与学校的主流业务(教学、科研、管理)的深度融合,只有深度融合,才能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与主流业务深度融合不单是信息化部门单方面的事情,光有先进的技术力量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学校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和工作需求,这对于信息化部门这种传统的技术部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在这个问题取得突破,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信息技术要与所有主流业务融合还需很长的时间。要从某一环节进行逐步突破,网络中心要主动服务,抓某一主流业务,先出成绩,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实施。另外,信息化建设不能光靠信息建设队伍一己之力,需要让学校各职能部门充分参与进来。
需求是信息化深层驱动力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困难不可避免,上述四个难点相互依存并相互推动,需要抓住重点逐步突破。但又是哪些因素在推动信息化不断发展,陆以勤认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最深层与最原始的驱动力是需求,需求会推动资金的到位和政策的制定,资金和政策将发挥保障作用,而机制一般相应较慢,但它对信息化的实效和持续性起关键作用。因此需求、政策、机制与资金对信息化发展缺一不可。目前,华南理工的最迫切的需求是实现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更新换代,随着学生对互联接入的需求的增加,以及移动终端的盛行与多种丰富的应用,对互联网出口带宽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对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尤其是存储能力的需求增长速度非常快。
高校未来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将走向何处,陆以勤认为,信息化层次会越来越明晰和细化,将主要反映在控制、承载、业务分离等几个方面;而骨干网拓扑结构将朝扁平化演变;互联网向IPv6升级和个人区域延伸——物联网方向发展;资源将会越来越集中,如云架构,云架构还会产生大数据。同时,信息化与业务结合紧密度越来越高,与教育融合度也会越来越深。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 “打铁还要自身硬”,网络中心应在学习中跟踪新技术走向;要主动结合学校主流业务需求,这也反应信息化跟学校主流业务融合的态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