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3-10-24么广会
田 广 张 龙 么广会 田 江
(1.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2.贵州省思南县瓮溪中学,贵州 铜仁 565115 )
高中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对每个学生的意义非凡,家长、社会、学生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作为未来我国的主力军,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是否具有与世界青年竞争的能力,直接决定未来我国在世界的竞争力。数据显示,目前,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31255所,在校学生数为4527.49万人。其中:全国普通高中15681所,在校生2522.40万人;全国成人高中742所,在校生 18.08万人;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3801所,在校生781.63万人[1,2]。
然而, 2010 年监测的全国高中生体质健康结果显示,近年来, 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令人堪忧。高中学生大部分指标偏低,连续近二十五年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01年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截止2012年已有11个年头,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建立试点、成立专项科研组,专项管理部门等等,方案实施时间跨度之长,涉及人数之多。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把体育项目课程的改革推向了顶点,达到极致。制定的《课程课标》是否实现国家愿望,让学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从体质下降的数据来看,我们有关部门应该反思。纵观整个改革过程,深入分析原因,造成今天大家没有想象和不愿看到的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课程课标》自身的不合理,社会不支持,学校不执行,教师不实施,学生不愿意,家长不理解。可以说这“六不”是影响体育课改的顽疾。学校体育是提高在校学生身体素质的主阵地。体育课活动性、实践性的特点, 决定了它不同于文化课教学, 有着相对严谨的课堂结构和相对规范的教学行为[3]。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只学不考”的现状,要改变这种格局,新时期,就必须对体育课程改革有个清晰的认识。
1 新时期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问题的认识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不懈追求学生进步或发展的最大化,应是包括体育学科在内的所有教师的永恒课题[4]。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二是学生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三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技能方式。“有效”主要是指学生进步和发展,即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或指标[5,6]。
体育课的有效教学,一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教与学的相互吻合,且按一定的教学任务及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7]体育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并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8]。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探讨教学有效性[9,10]:
第一种观点:从投入、产出、目标、需要的角度探讨。这种观点的“教学有效性”包括效果、效率、效益。
1.1 有效果
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是学生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吻合程度。在制定《课程标准》标准时考虑到不同年龄的差异,把《课程标准》分为《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从《标准》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步减少运动项目学习的原则,10-12年级阶段明确规定“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爱好或志趣,学校应引导学生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一两个项目作为重点的内容,以提高他们运动能力和发展他们的爱好、习惯”。
1.2 有效率
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教学投入,故可以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投入越小产出越大,教学的效率就越高。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的投入,教学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大,在制定标准时考虑到不能“一刀切”现象。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适用性、经济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所以投入的多少不能用某一项指标来衡量。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直接表现在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教学效率表现在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达到课程的标准。
1.3 有效益
体育教学效益是必要的教学投入和师生精力的投入相结合而产生的体育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收益。主要取决于物质的投入(场地、器材、设备)、学校的投入(制度、经费、管理)、学生的投入(时间、行为、态度)、教师的投入(教法、练法、学法)。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有效性“投入、产出、目标、需要”图
第二种观点: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这种观点从背景、过程和产出构成流程,如图2所示。考虑到主体(教师、学生),环境(学校、社区),隐性(情感的),显性(认知量的),这种研究不足之处强调观念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教学行为。
图2 教学有效性“背景、过程、产出”图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六个学习水平。这次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方面具体化。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课程标准上明确了具体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程或教材)和中介手段(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作是内隐变量。如从外部条件看,制度、法律、管理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总之,影响因素多,所以有必要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
2 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2.1 法律体系建设
1995年《体育法》的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在体育领域里的立法空白。不过与同属亚洲的日本相比,我国望尘莫及,日本有一套至上而下完善的体育法律法规,如《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关于增进国民健康和体力对策》、《日本学校安全协会法》、《国家体育场馆法》、《学校健康中心法》、《基本教育法》、《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的细则》、《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公共体育文化设施条例》、《关于面向21世纪的体育振兴策略》和《体育振兴基本计划》等等给日本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建设和管理体育场馆,1958年日本颁布《日本体育场馆法》。目前,日本73%的体育设施属于学校,只有7%或者大约10000套体育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11]。再如1986年日本政府颁布的《日本体育、学校健康中心法实施规则》,将学生的伤害按不同程度分为14个等级,每个等级又规定了若干具体伤害内容以及相应的赔付金额。日本还有专业的体育险种,而我国学生在学校的伤害事故除有《意外伤亡保险》外[12],没有专业体育保险。一旦发生事故,给家庭、学生、学校留下很多隐患,如不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会有许多后顾之忧,日本体育发展给我国提供不少启示。
2.2 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指作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锻炼和体育娱乐等活动之用的体育建筑、场地、室外设施以及体育器材的总称[22]。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学校开展体育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2004年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的普查显示,从我国所属的教育、解放军、体育、武警、新疆建设兵团、铁路和其他的六大系统共计580080个体育场地看,教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最多,占总场地设施数量的65.60%;体育系统占2.20%;新疆建设兵团0.40%;解放军系统0.80%;武警系统1.50%;铁路系统1.70%;其他占27.70%。其中标准场地占总数的64.4%;非标准场占35.6%。调查发现标准场地其功能主要是以教学、竞赛、训练为主[13]。在发达国家,政府很重视体育场馆建设、投入和运作。如美国首先是满足学校内部教学的需要;其次在课余与俱乐部形成租约关系;最后是免费给社区居民使用[15]。学校体育场馆的最大利率化,反过来又提高学校体育的发展,从中受益的是学校、学生,社会。怎样处理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三者之间良性发展,是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2.3 教师素质
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要使体育教学有效性最大化,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1)专业水平。体育学科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的基础,相关学科知识是有效性的保证。体育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为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态度、行为、能力提供保证。(2)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教师应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3)思想道德水平。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道德:(A)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B)具有高尚的道德行为;(C)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D)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5)教学能力。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语言要鲜明、生动准确、简洁、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兴趣,讲课的声调要抑扬顿挫,快慢适度,并伴以适当变化的表情。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从而引起和保持稳定的集中的注意。[16]五、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必须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二,要根据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设计和使用教学内容。第三,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4 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总和,它是体育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较之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学环境对教学产生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显性。体育教学环境主要有两个部分:(1)体育教学自然、物质环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2)体育教学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有人与人的关系,观念、意识形态等。人与人主要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观念上主要是对体育的认识,终身体育、全面发展、修身养性等。体育教学环境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动机,如果学生对体育兴趣不高,投入运动的时间就会大打折扣,对体育的认识偏差会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认识[17]。
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两大作用。(1)体育教学环境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需要专门设计和组织起来的一种开放式、全天候的特殊环境。(2)及时调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能动地对教学环境加以必要的调节控制,撷取其中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功能。不管有什么样的环境,只有以尊重学生,让学生平等的参与、加入到学习过程中,否则教学的效果将很难保证。
2.5 教师的心态
中新网2005年做了一份报道,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9%的老师已经构成了“心理疾病”。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面对教育、教学双重任务。教师的意志、气质、兴趣爱好、性格等对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很大。目前,高中体育教师状况不容分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时间长、负荷大。(2)班型过大,班级学生偏多、精力不够。(3)各级、各类检查、考评、验收名目繁多。(4)知识更新快,缺乏相应培训。(5)待遇不高、家庭负担大。在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师表现出几种心理不适现象:自我否定、职场焦虑、责任缺失感、新课标不适感、自我缺乏、效能低下、痛苦、忧虑、同事冲突、茫然等。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师有:平易近人、知识丰富、教法多样、性格外向、热情、有爱心、善良、宽容忍让、关心学生、教学态度认真,品德高尚、风趣幽默、开朗大方、言行一致、有耐心、兴趣广泛、有同情心。
2.6 学生的参与
现代人学观和教育观要求教师在认识学生,对待学生的基本观念上,应该把握几点: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人。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的参与者”[18,20]。据调查,我国 16岁以上居民有 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2000年的数据也表明,怕累占 54.5%、没有喜欢的项目占51.3%,没有习惯占 50.0%。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学习有效的保证[19]。学生的参与,一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二是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最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体育课的学习主要以技术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练法,就能很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2.7 学生学习策略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示范练习做得满头大汗,学生练得汗流浃背,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的练习方法、学习策略欠缺。当前,许多学校学生体育学习策略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重教法,忽学法。学习的有效策略是能够提高体育学习过程的效率,根据学习的特点、要求和学习情境采用的相应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2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后继影响重大,好的方法能够激励一批人,反之,则伤害一批学生。一堂体育课,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要掌握各个动作要点,并能进行熟练运用,几乎是天方夜谭。课后学生不但要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还要正确运用练习的方式方法和自主练习的意识。就算在规定的40分钟内,学生的练习也是不够的,其中要扣除准备活动与队伍调动、每个动作之间的间隔、学生精力不集中等外界干扰调整所用的时间,这样算下来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的有效时间就不足40分钟。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动作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是个大难题,“精讲多练”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多讲精练”又忽视技术的学习。学生无论掌握哪一项动作技术,一般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至于这三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就要看学生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善于在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选择和采取恰当的教法,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法的话,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所需用的时间就会缩短,学生课后自主练习的时间多,教学的有效性效果就会越好。可见,学习策略让人“会学习”,是先进的学习理论。因此关注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3 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建议
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把建设学校体育纳入国家议程,实施专项管理,把学生健康发展纳入长远人才计划,重视教育经费投入。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对体育的支持。(2)认真落实贯彻,三级管理体制。详细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标准实施细则,各级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应重视教育的统筹力度,促进教育改革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完善地方责任、体制,因地制宜。(3)建立评价、评估体系。在“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对各省、各地区、各校,从投入、产出、效果、过程,对教师、学生、领导、学校建立评价标准,实现“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引导、督促、激励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晋升、晋级。(4)对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新课程标准融入了许多学科知识,如不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让教师“自娱自乐”,会出现许多偏差,如课前怎么准备?课堂怎样组织?课后回馈什么?教师采用什么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总之,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学校,更是制度、法律法规、领导、社会氛围、媒体宣传等的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各个群体、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http://www.stats.gov.cn/.
[3]陈红刚,构建合理的体育课教学程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0 下,60-62.
[4]张玲玲,提高体育课动作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J].新视角,2010(3):117-118.
[5]张吾龙,张艳芬,郝志风,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114-116.
[6]杨涛,方建新,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略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第10期.
[7]过晓伟,浅议体育课教学目标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J].中学教育,2:81
[8]张吾龙,张艳芬,郝志风,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114-116.
[9]杨涛方,建新,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提高策略研[J].体育教学,2000,5:8-9.
[10]何丽君,高校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11]伊藤进,学校事故补偿救济制度的课题与展望[J].法律广场,1978(3):17-20.
[12]周爱光,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的法律基础[J].体育学刊,2005,(12)1:9-11.
[13]国家体委政法司,体育经济政策[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4]http://sports.qq.com/a/20120817/000027.htm.
[15]朱杰民,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分布及对体育市场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07(12)4:8-9.
[16]肖刚.有效性教学理论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17]马建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8]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4-116.
[1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0.
[20]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10.
[2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页.
[22]陈融.体育设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