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人,谨防隐性心衰
2013-10-23窦颖
窦颖
国庆“黄金周”到了,很多人都选择回乡看望父母,古语讲“百善孝为先”,在父母眼里,这“孝”不在于我们给他们带回来多少礼品,重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关注,对他们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心血管疾病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尤其是心衰,被称为“生命的绊脚石”。目前已经进入秋季,天气渐寒,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的家庭要多关注老人的心脏健康情况,对隐性心衰更要提高警惕,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就可以避免生命的危险。
隐性心衰
有六大表现
老年人的隐性心衰往往都有前兆,生活中我们能通过六大表现来探寻老年人隐性心衰的蜘丝马迹。
<气短>老年人稍事劳作或者是运动锻炼以后如果常出现气不够用的感觉,而休息过后才会好转,这不仅是年老体弱的缘故,更有可能是隐性心衰的表现,尤其是睡梦中常被憋醒更需要提高警惕。
<倦怠乏力>患有冠心病或肺心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或是烦躁不安,必须提高警惕,这些症状往往是心衰造成的供血不足导致的症状。
<夜尿增多>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如果出现了夜尿增多,频频起夜的现象,要考虑隐性心衰的可能。因为心衰后心肌收缩力减弱,肾脏供血不足,会导致白天尿量减少;夜间平卧以后,心排血量增加,肾脏供血量也增加,这就导致夜尿相对增多。
<咳喘>隐性心衰会导致咳喘,往往被患者误以为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专家指出,这两者有很大区别,隐性心衰导致的咳喘,患者往往咳吐泡沫性痰或带有少许血丝,坐位时较轻,卧位时较重,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心律不齐>如果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自我感觉心慌、脉搏增快,每分钟达80次以上,稍微一活动每分钟就会超过100次,并且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交替脉或间歇脉,患者应该警惕心衰的发生,需及早进行检查诊治。
<无痛性心梗>心肌梗死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统计发现,约有25%的心梗患者是无痛性心梗,只出现胸闷、气促或胸部不适的症状,这类患者更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就诊,对防止心衰有重要意义。
中药治心衰
有了好药
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形成心衰,心肌的收缩舒张能力逐渐减弱,出现水肿、瘀血等病变。芪苈强心胶囊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自主创新研发的治疗慢性心衰的现代中药,为了评价该药疗效及安全性,由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黄峻教授牵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国内23家综合三甲医院历时15个月,选取512名患者,完成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
此次循证医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指标是心衰患者血清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这是国际上诊断心衰的首选指标,也是评价心衰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患者血清中NT-proBNP的水平越高,就说明心衰的程度越重。心脏病学界认为,常规治疗慢性心衰即使是世界医学界研发的新药如果能把NT-proBNP的水平降低30%以上,说明疗效已经非常突出。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中有47.95%的患者NT-proBNP水平降低达30%以上,远远超过对照组,可逆转心衰进程、治疗心肌重构、改善患者预后。
同时,该循证研究还证明了芪苈强心胶囊能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可有效缓解患者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尿少浮肿等症状,能显著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射血分数越大,说明心脏的收缩能力越强。芪苈强心胶囊还能改善心衰患者常见的乏力症状,让患者在固定时间里步行的距离变远,显著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死亡率以及心衰加重再住院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国际评价
为心衰患者开启希望之门
前不久,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循证医学研究论文在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发表,该杂志在世界医学界影响巨大。该杂志专门为芪苈强心胶囊的开创性研究撰写了评论,称“中医药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该研究开启了心力衰竭治疗协同作用的希望之门”。论文发表后,在国际医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美国《今日医学要闻》刊登评论称:“复方中药有助于心力衰竭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不多,我们高兴看到了用严格的临床试验客观地科学地评价中医药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联合治疗
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引起的症状繁多。西药治疗慢性心衰需要多种药物组合,如运用强心药来激发心脏的功能,运用利尿药消除水肿,运用扩血管药为心脏提供更多的能量,以及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和心肌重构的药物等,心衰患者每天都要吃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不仅服用困难,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芪苈强心胶囊能用于慢性心衰的联合治疗,一种药物具有多种功能,服用该药后,慢性心衰患者可以逐渐减少或停用其他的西药。随着患者所服药物种类和用量的减少,减轻了患者麻烦和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