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与“作风”
2013-10-21正之
正之
古人在論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时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认为文学与文风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状况及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古人把这种对应关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把文风视为社会政治的“晴雨表”,于是就有“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虽然把文风和社会生活直接对应起来有夸大的嫌疑,但文风如同时代的皮肤一般,可以反映政治状况、社会习俗、官吏的工作作风等丰富内容则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这种从文风看作风的情况在历史上不乏具体事例。南朝齐、梁时代曾出现“齐梁体”诗歌,在内容上,齐梁体多以吟咏风云、月露,反映宫廷生活为主,题材狭窄;在形式上,讲究“四声八病”、“蜂腰鹤膝”,追求音律精细,辞藻巧艳。齐梁宫体诗一反汉魏建安以来的质朴诗风,一时“宫体所传,且变朝野”。与齐梁体的文风一致,南朝统治者偏安南方,耽于享乐,不思进取,政治上腐败不堪,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政治,竟然出现士族子弟生而为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听到马叫而吓得以为老虎来了的情景。齐梁文风和腐朽作风“互相促进”,加速了南朝的衰落和灭亡。同样,曾经强大繁荣的古罗马帝国到了后期,社会生活混乱糜烂, 宫廷艺术盛行,注重雕琢与形式,最终为蛮族所灭。
由此看来,果然是“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风往往成为一个时代隐秘心灵的反映。针对齐梁以来的萎靡文风,韩愈、柳宗元等改革者发起“古文运动”,倡导恢复文统,言之有物,开启了“唐宋八大家”的辉煌,唐朝和宋朝也成为封建时代发展的高峰。可见,文风不仅能见证一段“高光”历史,也能诉说一段“晦气”历史。
在我党历史上,也有通过整顿文风改进作风的先例。毛泽东同志一向倡导实事求是、平易通俗的文风。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针对党八股的种种危害,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反对党八股》的演讲,指出了八大罪状,开列出六条药方,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整顿文风和整顿党风、学风一起,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文风上也有所体现,得到了群众的欢迎。群众欢迎的文风注重有的放矢,不虚夸浮泛,更加“务实”;结合实际情况,不虚头巴脑,更加“真实”;突出个性亲和,不虚张声势,更加“平实”。从“三虚”到“三实”的转换,多了奋笔躬耕、亲力亲为的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少了秘书写稿、领导念稿的装腔作势和逢场作戏。这种健康的文风,将进一步推进工作作风的改进。
古人为文,讲求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深厚的素养积累所形成的气势,“气大则闳中肆外,致广尽微而有余”。看来,文风不仅能影响文章的形式,也能影响文章的内容,还能反映更为深层的形式,乃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