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正则众邪不生”
2013-10-21张春波
张春波
古人云:“志正则众邪不生。”这“志正”,鄙人理解,即品德美好。所以,古人又言“清正在德”。且有“德若水之源”一说。德净,则水清;德污,则水浊。品德美好,污浊灵魂便不会附体;品德不好,就会丢失纯洁心灵;品德美好,才能成为清正之人。
春秋时,宋国人子罕清正,深受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专家鉴定后拿着献给子罕。子罕拒收,说:“你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下你所赠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各自宝物,还不如让我们各有其宝。”子罕视良好品德为宝,追求清正,它就像一根无形之约束绳索,时时规范着子罕行为,使其一生无污,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谈。
明朝年间,京城一个叫董京之人,有一年,被朝廷派遣到山东指挥抗旱救灾,因履职得力,回朝后便被犒赏并升职一级。但就在其事迹被民众口碑相传之时,董京却突然说自己乃一贪人也,还把自己所截留救灾银两如数退将出来,并请求朝廷将功赎罪,不予晋级。事后,有人不解,问他为何临仕途飞黄腾达却非揭己短,董京回曰:“山东大旱,粮无收,民逃荒,尸横野,非亲眼目睹,难以体会灾民悲惨景况。百姓蒙不幸遭遇,令我寝食难安,深感截留救灾银两罪不可赦。抗旱救灾,汗水冲刷我身上尘土,也清涤我心灵污垢,我之罪,只有揭发出来,才能减轻内心疚愧,求得宽恕。”董京历生死考验,悟血泪体会,善良品德被唤起,人之本真得回归,人之灵魂得净化,从此成为心地善良之人、清正之人。
国人有“人性善恶两分”之言,意思是:人可能善,亦可能恶。善大于恶,人则向善,恶大于善,人则向恶。做人欲为善人,就要崇尚良好品德,放大良好品德。
“人居环境之父”吴良镛,是世界著名建筑与城市理论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成就大无边,荣誉数不清,但这些没能让他停下前进步伐,90岁高龄仍执著于事业。并谦逊地说,我作品不多,都是大家一起所做。这种像屈原所咏叹“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之高尚品格,或许正是吴良镛成就斐然、永葆活力之秘诀所在。
见过一条人生警语:“物常打扫则洁,心常打扫则清。”不错,心灵每每用高尚品德净化,便会生出清正自我,可谓德高人自清。
董京就是这样,他把心扉敞开,让污垢暴露于阳光之下,自己做虔诚卫道士,将污垢一扫净之,便活出了新生。倘不知用纯洁品德打扫自身,总捂住心靈污垢,污垢就会变成淤泥,越来越臭,想清除干净、做清正之人也难了。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此为人之道备受古人推崇。体察什么?鄙人以为,首要之意,当为体察品德之高下。
莎士比亚则说过:有一类卑微工作是用艰苦卓绝之精神忍受着,最低陋之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之目标。其所说之精神、之目标,在鄙人看来,也即人之德性。
“志正则众邪不生。” 那就都来做“志正”有德者。这应成为我们不变之选择。
责任编辑:戚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