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曹操爱才说起
2013-10-21蔡建军
蔡建军
曹操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三国时代,大才子陈琳奉命写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笔锋犀利,洋洋洒洒陈列曹操的种种“罪过”,引发各路诸侯纷纷发戈。曹操读罢,也惊得浑身发凉,从床上一跃而起。
后来,曹操打败了各路叛军,活捉了陈琳。曹操问陈琳檄文骂他一个犹可,为什么骂他祖宗三代?陈琳不亢不卑,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以对。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寫文章,文思泉涌,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出了他这含蓄的说辞,自然心领神会。在与陈琳对话中,曹操发现陈琳之能,目光远大、才识过人,是一个难得人才。曹操力排众议,不仅没杀掉陈琳,还委以重任,留在身边做高参。可见其不计前嫌之胸怀,求才若渴之迫切,惜才如金之胆识。
“争天下必先争人。”为网罗天下英杰,曹操三下求贤令,为历代奉为爱才的典范。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一次发布的《求贤令》中,曹操指出“唯才是举,吾得用之”。据说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曹操求贤若渴,不仅对主动投靠的人高薪聘请、百般尊重,对敌营中的人才也不计前嫌、喜爱倍加。他手下的精兵强将,像陈琳这样曾卖命在敌营的还有很多。三战徐州之后,曹操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达等人;官渡之战结束,曹操收编投靠的高览等人……这些人在归降曹操之前,哪个没说过曹操是“国贼”、“贼臣”,即使没说出口也早在心里骂过千遍万遍了。但他们都是可塑之才,所以还是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曹操正因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以宽广的眼界对事,以宽阔的胸怀对人,才成为汉末乱世众多枭雄中耀眼的政治明星。曹操对待人才求贤若渴、宽宏大量的态度,铸就了他的名将风范也成就了他的事业。
反观我们现在的有些干部,在选人用人上则缺乏眼界和气度。习惯于从自己身边选人,不愿或不敢从五湖四海选拔人才,以至于选人用人的眼界越来越窄、顾虑越来越多,颇有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意味;倾向于选拔完全支持和拥护自己的干部,选拔意见稍有不同的干部时心里就会打鼓,更很难做到唯才是举。这与我们所处的国家建设的关键阶段、面临的需要培养选拔大批能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的紧迫任务显然背道而驰,也不符合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五湖四海选人、任人唯贤的精神。在选人用人上缺乏大局观念和高站位,缺乏宽宏的气量。
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气量比才干重要,有才干者为人所用,有气量者才能用人。气量宽容不但是仁爱的体现,也能折射出一个为官者的修养。有气量的人,就像计算机的强大硬盘和内存,装得下各种“文件”,转换迅速,运用自如,化为我用。气量,既是领导者的能量,也是一种力量。气量是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内在力量。唯此,何愁其威不立、人心不顺、事业不兴也!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