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约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障
2013-10-21刘振刚
刘振刚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是否能够紧密联系群众,是否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群众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党的十八大有针对性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走好群众路线的新要求。
群众路线不仅是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工作方法,更是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当前,对于走群众路线,有些同志习惯于仅仅把它看做是党政干部和公务员的作风问题。然而,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我们更应看到: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认识群众路线、学习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从作风上讲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个人利益和个人作风问题,更涉及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从工作方法上讲不仅要借助教育实践活动在思想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更要依靠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度建立保证群众路线践行的长效机制,将制度作为确保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关键抓手。
在现实中,一些党员和干部很难将自己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同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挂钩。为此,必须通过思想修养和制度约束双管齐下,必须让党员干部个人有一种“天然”制度约束,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觉悟”、个人“认识”和个人“修养”来约束;必须着眼于建章立制、与时俱进,而不是“活动来了风生水起,活动过了风平浪静”;必须考虑如何使群众路线的践行与党和国家的各项具体工作相关联,从而将教育实践活动引向纵深,持续加强党群干群关系。
建章立制,重要的一环是改进和完善群众路线践行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脱离群众,是因为群众立场、群众意愿、群众观点对于他们的培养和选拔影响有限。“四风”问题,表面上是个人作风问题,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存在制度因素。如何用制度约束干部,落脚点可以放在让群众在党员干部选拔培养的关键点上能够充分发挥影响力。于此,我们不妨合理吸收发达国家公务员运行机制上的一些做法。例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其成员来讲,如果要参与执政领导,一要获得党内认可,二要赢得选区民众的认可,二者缺一不可,其中选民的认同起决定性作用。然而,除执政首脑外,选民不能直接影響普通公务员的晋升和任免,所谓的民主制度已经将普通公务员与民众隔离,普通公务员在工作中可以用行政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作为屏障,来减少甚至规避群众参与。因此,对于普通公务员如何维系与民众的关系自然成为发达国家政治家们研究的问题,需要他们在具体操作中通过详细的制度约束规范公务员的行为。
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党兼具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属性,与西方政党也有根本不同。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意愿,整合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引领群众前进与发展,充分发挥两个先锋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作用,西方式的尾巴主义和旁观思维都不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群众工作思想和方法,本质属性上必须完全区别,具体方法上可以择优借鉴。
践行群众路线,在制度层面还应统筹兼顾、分层设计。我们党长期执政,必然存在着党员干部拥有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双重身份的情况。对于党员身份,我们要让群众态度同其在党内的选拔培养挂钩,用党的纪律规范党员的行为,用组织生活和民主测评约束党员的行为,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提高党员的修养,让他们真正清楚自身利益和党的利益是统一的,而且必须统一起来,代表群众的利益,为群众服务。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应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专业化职业化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用法律法规约束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用专业化职业化管理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素质,用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觉悟。同时,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双管齐下加强公务员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综上所述,面对群众路线这个使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清醒、务实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结构剧烈转型的条件下,践行群众路线不能仅仅依靠简单重复以往的模式,而应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和长效机制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方法切实转化为制度纪律、工作程序和行政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持久。
(作者: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习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