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入党的内缺与外阻
2013-10-21王红兵
王红兵
据统计,全国35岁以下农村青年党员共有413.5924万人,占农村党员的16.65%;北京市35岁以下农村青年党员共有17139人,占农村党员的11.5%。近年来,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拓宽农村青年党员来源、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透彻了解农村青年入党的“内缺”和“外阻”,我们深入怀柔区的平原、浅山、深山区的14个乡镇、247个行政村,通过查阅档案、历年党统对比分析、座谈研讨、深度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全面掌握了现阶段我区农村青年基本情况和青年党员发展现状,并深入分析影响农村青年入党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不容忽视
怀柔区是北京市的远郊区,下辖14个乡镇,284个行政村,全区农村常住户籍人口154711人,共有18周岁到35周岁之间、长期居住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相关活动的农村青年15239人,占9.8%。
为缓解农村党员发展后继乏人问题,近年来怀柔区重统筹、抓源头、建机制,加大了在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通过制订发展计划,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台账,采取定人联系、定向培养、定期帮教等方式,按照“三推一定”的办法,及时将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头脑的优秀青年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逐步实施了一次测评、两次票决、三次公示以及预审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比较完善的发展党员制度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统计显示,怀柔区819名农村青年党员总体上文化水平较高,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57人,占80.2%。这一比例高出全区农村青年对应比例48.4个百分点,在引领村内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上发挥了突出作用。
在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怀柔区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仍然不容忽视。
农村青年党员数量总体偏少,占比偏低。怀柔区现有11202名农村党员,平均年龄在59.6岁。其中,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党员819人,仅占7.3%;60岁以上的党员4508人,占40.2%。全国、北京市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已很突出,在怀柔区则更为严重。
更值得警醒的是,农村青年党员发展数量还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从近10年来怀柔区农村党员发展情况看,新发展的农村党员中,2002年新发展35岁以下农村党员141人,占当年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50.5%;2011年新发展35岁以下农村党员44人,占当年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31.9%,10年下降近19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明显。
为什么农村青年党员越来越少
过去10年,全国党员人数从6600多万增长到8200多万,但农村青年党员所占比例却越来越小。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軌等大环境,农村社会老龄化、发展农村青年党员来源少、发展工作难度大及农村青年自身的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可发展的农村青年少。据统计,怀柔区现有农村青年中长期留守在村内的青年3392人,仅占农村青年人口总数的22.2%,其余均在外务工、经商。由于长期不在村里居住生活,村里的党员、群众对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了解不多,很难通过评议,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增加了党组织对他们进行培养、发展的难度和成本,导致农村党组织很难将外出务工青年纳入发展视野。而留守在家的青年,整体素质较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偏低,由于文化程度、思想认识等方面的不足,符合发展党员条件的人员较少。
地方宗族派性和个别党组织负责人心存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农村党员的氛围。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曾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村,发展个党员比换届还难。”据了解,在农村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基层党组织拥有资源支配权,一些地方出现了以共同利益为核心的宗族派性现象。在党员发展中,有的村干部为了维护本姓本族的利益或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往往相互制约,造成一些村长期不能发展党员或产生“近亲繁殖”现象。宗族派性、人情为上的农村固有风气渗透到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中。通过分析10年来怀柔区新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占新发展农村党员比重,我们可以看到,每逢农村换届,农村青年入党人数都明显增多,背后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入党在一定程度上与村级政权获取相关联,特别是冲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来。除了地方宗族派性的影响外,个别党组织负责人缺乏大局意识、嫉贤妒能,有的老党员观念守旧、在党员标准上不能与时俱进,也是阻碍农村青年入党的因素之一。
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青年入党。目前,怀柔区70%以上农村青年都外出务工。对于外出务工青年入党问题,上级党组织没有明确规定由谁来负责,流入流出地党组织职责不清,出现“两不管”现象。据调查,怀柔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有67.3%的人所在单位没有党组织,不能培养和发展党员。而作为流出地的农村党组织,鉴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方便发展和不能在村里发挥作用两个原因,也没有工作动力。“农村外出这部分青年,平时不在村里,写了申请村里人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既没法培养,又参加不了活动,更谈不上发挥作用,所以就只能发展留在村里的人。”某村党支部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村党支部书记的心声。同时,部分农村的共青团组织机构不健全,领导不到位,在培养和吸引优秀青年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党的后备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青年入党。
除上述外因,农村青年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是影响农村青年入党的内因。具体表现在部分农村青年“不敢入党”、“不想入党”和“不愿入党”。在问及不入党的原因时,怀柔区34.7%的农村青年认为“个人条件还不太成熟”,列第一位。部分农村青年表示,自己也有入党的愿望,但不了解党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认为党员标准高不可攀,“不敢”入党。不可否认,也存在部分农村青年“不想入党”的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年的就业选择日益多样化,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重利益轻理想,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个别农村党员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甚至以权谋私,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也导致部分农村青年“不愿入党”。
让更多的优秀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
解决农村青年入党现状迫在眉睫,需要通过加大工作力度、搭建返乡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工作方式等多种手段,让更多的优秀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
同步推进政策支撑、明确目标导向、强化主体责任等工作,加大力度,变“单兵突击”为“整体推进”。在政策支撑方面,2006年,中组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在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重点就如何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如何在农村群团组织中做好发展青年党员工作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有了政策的支撑,还需要明确目标导向。要加强对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的规划与统筹,建立发展农村青年党员目标管理机制。加大对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入党的党组织支持力度,各级组织部门每年都要明确相应指标,专门用于农村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比例。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农村青年党员发展的主体。建议对务工固定且所在单位有党组织的,由务工单位党组织具体负责发展工作;对务工地变化频繁且务工单位没有党组织的,以流出地村党组织具体负责发展工作。落实好部门责任制,将教育、群团、社会工委等部门全部纳入工作体系,明确他们在培养、推优、发展、管理等工作中的职责任务。比如,建立农村青年党员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组织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农村青年党员发展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青年党员发展工作的督导考核以及对村级班子的整顿力度,扫除党员发展工作的障碍。
针对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可发展的农村青年少的情况,可通过政策吸引、环境吸引、活动吸引等方式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变“分散外流”为“主动回流”。比如,在政策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乡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促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具体措施,在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沟域经济等方面,提供政策、资金的支持,对山区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环境方面,乡镇、村两级党组织要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尝试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融合到产业链上,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区域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可以大力开展返乡青年创业行动,动员和组织广大返乡青年自主创业、就地就业,积极投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创业能人,推出一批创业项目,建立一批创业基地,树立一批创业典型,储备农村青年党员发展资源。
通过拓宽优秀农村青年人才发现渠道、培养渠道和考察渠道完善培养体系,变“单一渠道”为“多管齐下”。比如,在拓宽优秀农村青年人才发现渠道方面,可以建立学校党团组织、务工单位、农村党员、村民群众、驻村干部个人“五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定期、不定期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在此基础上,建立青年人才库,对优秀农村青年进行重点登记、重点掌握和动态管理。在培养方式上,可在之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函、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党建网站等手段方式,进行跟踪培养,及时掌握他们在外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并协调委托用工单位党组织对优秀青年进行在岗培养,有意识地吸引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实施定人、定期、定向培养,建立起发展责任主体、培养人与青年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的教育管理链条,增强培养效果。在拓宽外出务工青年的考察渠道方面,可对党组织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外出务工青年实行“双向考察、两地公示”, 全面了解其政治历史和现实表现。对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分别在用工单位、所在村进行公示,接受两地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不放过可能影响党员质量的每一个细节。
此外,营造良好的农村青年党员发展环境,从单纯教育转变为全面引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根据情况需要从常规发展转变为适当运作,都是加大农村青年入党力度的必要举措。
(作者:中共怀柔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