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对后进生的“关注”与“转化”

2013-10-21吕湘琴

关键词:智力因素关注后进生

吕湘琴

在近两年的县教育局工作要点中,每年都明确提出:“要关注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其意义是不想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待这后三分之一学生,无论作为教师还是身为父母,都应该坚持多一些关注,慢一点转化的原则。

关注学困生是一项永久性的工程,转化学困生则是在“打一场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修炼的“内功”就是耐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顾名思义,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他们身上必定存在着难以自我克制的缺点:他们或者学习困难,学业不良;或者行为懒散,精神懈怠;或者个性张扬,桀驁不羁……但凡具备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学困生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反复”。要想改掉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毛病”绝不可能像外科医生切除一个病灶那样痛快,一次手术就清除的干净利落。而传统中医标本兼治的“慢调理”方法则可以借鉴。例如,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爱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教师一番引经据典地正反例举和苦口婆心地劝导下,终于觉悟到懒惰是一种坏习惯,任它恣意妄行下去,必然导致一生碌碌无为,或者更加不堪的后果。于是痛下决心,勤奋做人。一连几天他(她)的表现实在可嘉,作业不但全部完成而且非常认真,错题也明显减少。这时,我们大可不必窃喜,因为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说不上哪天,当他(她)的意志不敌惰性,当懒散再次占了上风时,他又会故伎重演:作业偷工减料,或者“草长莺飞”地敷衍了事,甚至只字不写。这时就是考验教师耐性的时候。假如教师气急败坏地大发雷霆并责令:“加倍惩罚!”就只有两种后果,其一:此方法有效。那么下次还会照搬不误,长此以往,孩子对教师的暴力情绪产生抗体,最终导致方法失效;其二:此方法第二天就无效,这样的局面会造成教师的挫败感。如此费心劳神地帮扶学生,此学生竟然屡教不改!于是情绪更加糟糕,会产生“孺子不可教也!”的想法,从而放弃对学困生的帮扶和教育。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做的就是稳住阵脚,不急不躁,把它看成是一种正常现象,反之,则不正常了。要继续心平气和地关注孩子,要允许他们“反复”。多肯定孩子前一段时间的进步。承认和理解孩子潜在的惰性会时常打败他们的意志。这些都属于自然规律,只要教师肯坚持,学生肯努力,学困生终究会慢慢克服自身的某些缺点的。

其次,关注学困生的成长要把视角拉的长远,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修炼一种难能可贵的师德——宽容。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多数学校仍旧以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依据。而学困生的分数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考核成绩。任课教师无权改变学校的管理体制,只好卯足了精力去改变、转化学困生。此时,教师的关注点就容易聚焦到成绩上。所谓“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其它的就都可以忽略。相反,如果成绩始终上不来,肩负着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教师能否按耐住即将爆发的坏情绪,给予学困生一份宽容呢?这宽容来自教师的爱心。因为,我们应该承认,人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同样存在着早晚的差异。例如: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小学阶段从来就没有摘掉过全班倒数第一的帽子;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小学没有拿到毕业证,初一数学考试不及格;牛顿从小不爱上学,老师问他:“1+2=几?”他吞吞吐吐地回答:“3。”老师一拍桌子,他立即改口:“2。”爱因斯坦6岁才会说话,10岁才会写字;爱迪生小时候被称为弱智。但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巨人”,收获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现实生活中,曾经校园里的学习尖子,走向社会却就业困难;一个学校里曾经劣迹斑斑的“问题生”十几年后却拼搏出傲人的业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学困生除了在校时会扯教师后腿儿,令家长担忧以外,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学生自身不断努力的话,将来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竞争中同样会取得成功,同样会有所作为。

多一些关注,慢一点转化。教师能接受自己任教这段时间学困生的笨拙,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而恶语相加;不会因为他们屡教屡犯而放任自流;不会因为害怕学困生影响自己的成绩,而置教育规律于不顾,加班加点,不断施压。而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教师都能保持高度冷静的心态。细心地观察、真诚地鼓励、智慧地发掘、耐心地帮扶就是宽容,是满载着爱心和善良的宽容。只要教师的关注面拓宽,放眼于学生的未来,做个有心人多给后进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这些孩子渐渐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转化工作便会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关注后进生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