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人文思想及其教育方法

2013-10-19宋建文

体育科学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亚健康人文运动

王 颖,宋建文

(1.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001;2.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亚健康”一词近几年来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亚健康诊断和干预成为社会及相关学科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研究热点。预防医学、预测医学已是21世纪医疗健康的主打项目,心理学家对于亚健康的干预理论也层出不穷。相对中医学和心理学面对亚健康社会问题跃跃欲试的积极参与状况,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体育学在此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却踌躇不前。我国大学生被称作是亚健康的高危群体,而高校更多地将解决方法集中于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理应受到重视的体育人文教育至今仍被忽略,仅被医学和心理学在亚健康疗法中抽取“体育锻炼”的形式与要素作为辅助方法。

近十几年来,体育教育虽然倡导“健康第一”,并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但体育教育在看似司空见惯的教学中,正在缺失着本体的人文思想,而这正是体育学科在社会面临健康需求而无力应答的原由。高校体育教育倘若沉沦于运动技术的传授与身体的锻炼,它与体育人文的核心思想就有了较大距离。“健康第一”或是成为标签口号,或是被歪曲理解。因此本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提升体育对人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特别是运用体育项目独到理论思想表达体育人文精神,致力于做到“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1]。

1 体育人文思想及其基本属性

体育人文思想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等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高校通过对体育精神解读、精彩赛事欣赏、体育游戏体验、专项知识讲座、运动竞赛等广博的体育文化滋养和运动氛围的陶冶,使学生理解体育人文思想而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对身体和心理需求进行关怀,在根本上体现人之品德与理想。

1.1 体育人文思想的健康属性

健康是人类古老而常新的话题,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再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四维健康观念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同时也证明了健康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现代四维健康指标已达到对人的全面评价的水平。学界曾经存在着另一种观点,20世纪60年代由吴蕴瑞、袁敦礼撰写的我国体育名著《体育原理》虽然是一本经典体育读物,但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却另有论述,书中曾提到“体育非健康目标,健康属卫生的范畴,体育与健康不能混为一谈……”[2]。如此观点在现在看来主要是当时以生物健康为前提,当时健康的范围还末涉及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此外,当时体育的竞技性和健身性的功能也还尚未明确区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代表了体育健康,这显然不妥。当今体育已明确地将人的身体极限超越和技术挑战交给了竞技体育,而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健康交给了大众体育[3],在这些概念明晰的情况下,大众体育目标为健康理所当然,体育人文思想的健康意义就更加彰显。

体育的人文思想应该从小学开始倡导,但如果说小学到中学学生更多地接受形式体育,培养运动习惯,促进生长发育为目的。那么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体育人文思想必须融入到体育项目学习中,并需要为健康的养成而专门进行课堂设计。使体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一样不仅让学生知其学习之然,更需知其所以然。高等学校的体育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成人”过程中接受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并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对生命的关注和幸福感的养成。这是体育教育关于健康的不可忽视的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

1.2 体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属性

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从实现“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体育“三基”教育到现在“健康第一,终生体育”全面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有了根本的转变,但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课堂组织以及考核内容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体育教学改革以游戏代替技术的极端转向改革失败后,以选项课为主要形式的运动技术重新主导着高校体育课堂。十几年来在新课标的五大目标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完成其中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三大目标?体育课程中技术教学和人文思想教育是否形成相互贯通的合理教育局面?这些都值得探讨。可实际上“多动手少动脑,能健身乏益智”的体育课还是不少见。毕竟让学生做到“身体练习”容易,让学生做到有“身心共鸣和心灵觉解”不易。因此,体育课堂积极传授人文思想的做法渐渐淡化。这种泛意识而求形式的体育教育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体育课程中,不免让人思考体育教学与个人的体育锻炼有多少区别,长久下去体育课程无疑可以被体育俱乐部和课外活动所替代。

体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属性要求:体育课不仅需要身体练习,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结合对人的素质教育内容,每个项目练习和活动应主动考虑到健康教育功能。否则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学生仍然无视健康,缺乏健康。

1.3 体育人文思想的社会需求属性

社会现象折射着学校的教育。近30年来,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价值方面的单向偏移。“实用知识”成为老师和学生从一而终的追求,因此大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压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忽略了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的人文知识,成为同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高危族”。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们所意识到,体育具有的独特自然亲近、直接真实、非说教式等教育特点为学生所接受。体育成为学校和社会干预亚健康的有意义课程。培养具有身心健康知识的社会人是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与责任,学生健康程度的提高,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健康,社会表现直接反映了高校体育人文思想教育的质量。

2 体育人文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证方法分析

把体育人文思想融入高校体育并非操作困难,而是需要教师共同的思想认识并建立适应新目标的体育教育行业标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清热化痰法,阿奇霉素与对照组保持一致性,清热化痰法药物组成为:石膏20g、玄参10g、桑白皮10g、生地黄10g、百部8g、蜜麻黄6g、苦杏仁6g、蝉蜕6g、枇杷叶6g、甘草3g;依方抓好药物后,清水煎煮,取药剂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治疗2周。

2.1 体育教学中关于健康的人文教育案例(长跑教学)

2.1.1 教学现状

一方面学生害怕中长跑,其主要原因是跑步中伴随着的痛苦感影响着他们,每当想起跑步,跑步中呼吸困难、心力交瘁等难过的情感记忆恐吓着他们。另一方面,许多体育老师纯粹是活动量的安排,只是简单告之运动的好处,在学生不明白身体机能的情况下练习,造成“长跑”与“痛苦”为伴的练习结果,练习结束并没有对学生后续身心情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图1)。

图1 分配运动量式的教学现状

2.1.2 体育人文教学方法

体育人文方法指导下的长跑练习首先是明理,运动前需要详细说明中长跑运动特点、告之身体在长时间耐力刺激下的反应以及运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让学生明白事理并做好身心准备;其次,降低运动强度。运用间歇练习法,允许学生在身体不适反应时以走代跑,生理反应消失再转为跑,改变“长跑”与“痛苦”为伴的练习结果;最后,跑步结束后老师需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练习体会和感受,并给予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了解身体、尊重身体、锻炼身体以及强健身体这四个层次上感受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练习后大家分享长跑的过程,特别是身体感受,这一环节是重视运动刺激是否产生身体副作用的自查过程,是尊重生命的一种表现。教师与教练相比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更擅长转化运动过程中“痛苦”为“快乐”,尽可能地让学生保留着运动的快乐记忆,逐步地强健身体(图2)。

图2 体育人文教育下的健身长跑教学方法

2.2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案例(素质拓展)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纲要目标之一。大学生中常见的亚健康表现: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消极、敏感,常常难于与人沟通;同学间难于产生相互信任;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弱;遇事畏难心态等。本实证案例是以开设一年级新生的户外素质拓展运动为例。在体育教学中以素质拓展运动对新生进行团队训练,使新生间快速认识,快速形成新集体,建立同学间的友谊和信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2.1 现状教学

图3 单方面重视体育技术的教学方法

2.2.2 体育人文教育方法

目标设计步骤(12周):同学间的快速认识、创建新团队、培养团队默契、队友之间交流合作、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感受创新与拓展的快乐、学会分工与合作。

教学方法:先行设定系列目标。假设情景进行团队游戏,游戏后学生分享游戏体验,把游戏中的体验迁移到正确的为人处事心态,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亲近,相互需要的关系,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感受,从团队游戏中得到心智的启发(图4)。

图4 体育人文教育干预亚健康的教学方法

2.3 体育与行为礼仪养成的人文教育案例

2.3.1 现状教学

常规体育教学仪式的坚持与培养是重要的行为养成教育,课前和课后的师生“问候”仪式在体育教学中也正逐渐消失(图5)。

图5 体育课程行为礼仪分析

2.3.2 体育人文教学方法

重视仪式表现,一个良好行为礼仪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间的友好交往,长久保持良好行为礼仪会融入人的心里。体育礼仪是许多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项运动都有着竞赛双方赛前赛后的友好礼仪,如跆拳道“礼仪”是跆拳道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倡导的是“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体育课堂的行为礼仪也是一项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工作。真诚、谦虚、尊重、公平等行为通过礼仪表现展示体育教化的作用。例1,第一堂课同学间握手真诚地进行自我介绍的课堂设计,教会学生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打破同班上课而相互不认识的冷漠局面。例2,要求每个同学在体育课上出列做示范前先向全体同学鞠躬示意,示范后大家鼓掌,每次示范都是个人与集体的行为互动,教会学生相互尊重的行为表达方式。例3,课前课后老师与同学的问候,特别课后,老师与全体同学相互鞠躬道“辛苦”。如此等等看似简单而需要长期坚持的道德行为练习与体育其他练习一样重要,它是体育人文道德养成的途径。长此以往地重视行为礼仪并言传身教是体育人文精神与文化涵养最为有效的实践教育(图6)。

3 研究高校体育人文思想及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正在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但始终困扰着体育教师的有两大问题:第一,“健康第一”如何实现,是否简单地理解为小运动量,低运动难度的“安全教学”就是健康第一;第二,体育课程的五大目标中除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两大目标容易实现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体育教学的五大目标是否在实践中难以完成。体育人文教育思想和方法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带着问题不断思考并通过长期实践对以上两大问题的实践。

体育人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健康,由于健康概念不断发展,高校体育不仅为学生身体健康服务,还需要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健康服务。“健康第一”不应只停留在口号上,应成为高校体育可待续发展的核心工作。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3(2):1-11.

[2]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M].上海:上海勤奋书局,1933:167-180.

[3]卢元镇.全民健身基本要素的文化整合[J].新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2012(1):23.

猜你喜欢

亚健康人文运动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不正经运动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