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3-10-18

对外经贸 2013年2期
关键词:苏州市企业

李 敏

(苏州市信息中心,江苏苏州215004)

一、苏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培育地标型企业、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截至2011年底,按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苏州市中小企业(含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登记在册16.20万户,比2010年末增加1.59万户,同比增长10.91%,中小企业登记户数占同期企业总数的79.85%。从行业分布来看,苏州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比分别为47.94%、37.4%、13.56%。据测算,苏州市中小企业超过22万家,其中工业企业超过12万家。

中小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按照国家现行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苏州市99%以上企业是中小微企业。而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仅有9480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型企业1797家、小型企业7293家、微型企业390家。2012年1-11月,苏州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完成产值11459.92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6%;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产值增幅分别为0.2%、1.0%、0.3%,远低于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的增幅。

对苏州大市范围内近200家中小企业的2012年分季度问卷调查显示,苏州大市范围中型企业二季度以来的总体经营状况景气度一直处于微弱景气区间,

表1 2012年1—4季度苏州中小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经济度

小型企业全年的总体经营状况景气度在微弱景气区间、相对景气区间、微弱不景气区间之间徘徊(见表1)。

二、苏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受资源短缺、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限制,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物价高涨以及银根紧缩的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愈发艰难。

1.融资难问题突出。一是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包括上浮利率、担保、评估等就占贷款总额的15%左右,并且拿到的贷款七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费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二是中小企业贷款手续繁琐,需要准备的资料相当复杂,审批时间长,部分企业即使贷到了款,资金也难以及时到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三是银行方面按风险管理要求,不敢轻易向资产数量少、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且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的中小企业贷款。这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资本,其年利息在20% ~30%,甚至更高,从而加重了企业负担。

2.企业成本上扬。一方面,2011年以来工业原材料价格猛涨,突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由此推高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带动工业品价格指数上扬。与此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售价面临涨不上去的困境。另一方面,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及承担的职工社会保险费逐年提高,造成用工成本增加。

3.结构调整和出口压力加大。一是能源资源要素约束加大。苏州市中小企业多集中在传统行业,高能耗企业相对较多,易受宏观政策影响,面对成本上扬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二是出口竞争压力和风险加大。2011年以来人民币升值较快,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在6.29左右,这加大了出口型中小外贸企业的竞争压力。轻纺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普遍因担心人民币汇率频繁变动而造成汇兑损失而不敢接长单。苏州市很多中小光伏产业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国内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出现行业性亏损。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苏州市民营企业行业分布广、数量多,但总体而言,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从长期看,摆脱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但不少中小企业受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转型升级乏力,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很少有企业以技术为支撑,拥有雄厚的研发能力,市场一旦发生不利的变化,企业就容易陷入困境。一是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亏损面扩大。2012年1-11月苏州市亏损企业达2811个,亏损面28.3%,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二是应收账款和产成品两项资金占用大幅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加剧。三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观望情绪浓厚。2012年11月苏州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延续了10月份回落走势,仅为48.8,环比跌落0.9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其发展困境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颁布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国九条”,通过财税金融杠杆减轻企业负担;11月,江苏省政府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涉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财政和服务等18条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决当前融资难、税费负担偏重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改善其经营发展环境。在当前宏观环境趋紧、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境的非常时期,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保障中小企业平稳运行,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推进政策落实。一是利用各类媒介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活动,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和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二是拓宽政企信息互动渠道,建立完善政府涉企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定期对话机制。三是加强信息对接,着手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整合经贸、工信、科技、工商、金融等部门的信息资源,畅通信息交流。

2.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一是组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联盟,加快对各类服务资源的整合。二是支持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设立“工作站”的方式拓展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全覆盖。三是鼓励区、镇(街道)依托产业集群、创业基地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四是以“星级认定”、业绩奖励等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建立和完善和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融资服务。一是加快金融创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允许通过动产、股权、应收账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二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体系。尽快构建一个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的水电、税费、个人信用等信息的中小企业综合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为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放贷资格审查时提供信用参照,让其中的“优秀者”脱颖而出,获得优先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担保作用,分担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效引导银行和商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银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4.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一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高起点打造中小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平台。二是“姑苏人才”计划、“1010”工程和“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等要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帮助其引进和培育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三是政府有计划地设立一些高等技术培训中心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创新型技术人才。四是政府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的住房、户籍、子女就学等后勤保障,帮助中小企业留住人才。

5.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一是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筹措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产业化、标准化组织生产和品牌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使产业结构由高能耗、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型,向高科技、高效益转型。二是发挥已上市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6.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一是建立产学研基地、实习基地,开展技术攻关,重点项目要有突破,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是落实企业研开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与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及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奖励等各类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独立或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

7.切实为中小企业轻负。在当前形势下,切实为中小企业减负,是与企业共度难关、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要鼓励金融机构规范收费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在非常时期要主动让利企业,与企业共担风险,对资金周转一时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不变相提高利率;坚决禁止存贷挂钩,禁止搭售理财产品,清理纠正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实际成本。二是要严格规范涉企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继续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行政许可和管理事项,切实做到多指导、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服务、不扯皮。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收费标准,坚决制止乱收费。

[1] 苏州统计调查公众网.www.sztjj.gov.cn.

[2]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csgsl.gov.cn/newsinfo.php?id=52.

[3]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EB/OL] .www.wjsme.gov.cn,2011-03-29.

猜你喜欢

苏州市企业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苏州市打好“组合拳” 用好“杀手锏”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