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层稠油油藏火驱射孔层段优化探讨

2013-10-18张方礼

特种油气藏 2013年2期
关键词:厚层生产井层段

张方礼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引 言

火烧油层又称火驱采油技术,简称“火驱”,是稠油蒸汽吞吐后提高采收率的主体技术,可进一步划分为常规火驱和重力火驱(重力火驱国外称THAI火驱),目前均已经在辽河油田开展了先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开采效果。辽河油田稠油油藏埋藏较深,非均质性较强,且经历了长期的蒸汽吞吐开采,油藏压力降至原始地层压力的20%~30%。多年的蒸汽吞吐开采使得储层非均质性加剧,火驱驱替规律和火线波及状况更加复杂,特别是已经开展的厚层常规火驱火线超覆严重,厚层重力火驱火线波及不均匀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厚层火驱油藏方案设计过程中,如何通过注采井射孔层段的优化,减缓火线超覆,提高火线波及体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不同厚度油层火驱火线波及规律

1.1 纵向上火线波及规律

通过建立“直井-直井”火驱二维物理模型,模拟了油层厚度20、60 m常规火驱纵向火线波及特征。研究认为,随着纵向上油层厚度的增加,火线超覆趋于明显,燃烧前缘为狭窄区域,随着燃烧时间的推进,火线超覆作用加剧。若注采层段不进行调整,油层厚度为20 m油层常规火驱开采效果较好,阶段采出程度为64.7%,油层厚度为60 m油藏常规火驱阶段采出程度仅为21.4%,开采效果较差。

G块油层有效厚度为70 m,以行列火驱方式进行先导试验。其注气井实际吸气剖面及测温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注气井上部油层吸气比例为67.5%,下部油层仅为32.5%,且随着火驱时间的延长,下部油层吸气比例逐渐降低。注采井间典型观察井G1井温剖面显示,火驱层段(1600~1700 m)中,仅1620~1640 m处油层温度较高(图1)。G2井温度剖面显示,仅1600~1630 m处油层温度超过300℃,且随着火驱时间的延长,高温油层厚度逐渐减薄,表明火线超覆逐渐加剧(图2)。G块油层垂向燃烧率仅为0.10~0.50,纵向动用程度较差。

图1 G1井井温测试曲线

图2 G2井温度测试曲线

通过建立“直井-水平井”火驱二维物理模型,模拟了厚层超稠油油藏重力火驱的火线波及规律。当注气井位于油层顶部时,形成火线后,可形成较好的重力泄油且以斜面为主,与理想重力火驱波及规律一致。当注气井位于油层中部时,同一监测温度点温度变化曲线呈双峰和多峰,即厚层油藏重力火驱出现了“二次燃烧”现象。分析认为,由于重力火驱油层较厚,当注气井射孔位置在油层中部时,随着燃烧腔的形成,纵向上顶部和侧向加热的原油在重力作用下流至下部已燃区,在高温和氧气的作用下发生“二次燃烧”,监测点温度曲线出现多峰现象(图3)。此时,燃烧消耗更多的原油,采收率较大幅度降低。因此,在重力火驱过程中,应设计最佳的重力火驱层段,既能够减少二次燃烧现象的发生,也能够与下部水平井建立有效的热连通,实现理想的重力火驱。

图3 厚层重力火驱G32点温度监测曲线

1.2 平面上火线波及规律

二维常规火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认为,平面上火线优先向边井推进,通过调控生产井产出参数可以调整火线推进方向,提高波及体积。在实际厚层常规火驱中,数值模拟及监测资料表明,平面上火线优先向地层压力低、渗透率高、井距小的区域波及。由数值模拟温度场图可知(图4),平面上火驱优先向下倾方向,且平面上动用不均匀;从典型受效井分布来看,井距小的井优先波及。因此,优化注气井、生产井射孔层段对改善火驱开发效果十分重要。

图4 数值模拟温度场

2 厚层行列火驱射孔优化

2.1 物理模拟优化火驱射孔层段

在上述二维常规火驱物理模拟过程中,初期注气井与生产井同时射开,注气井射开油层下部1/2,生产井油层全部射开。随着火驱时间的推进,火线超覆作用逐渐加剧,130 min时模型将生产井射孔层段从生产井全井射开调整为射开油层下部1/2,火线超覆作用逐渐减弱(图5),生产井牵引火线作用明显,火驱采收率最终可达60%(图6),与油层厚度20 m的油藏火驱开采水平相当。

图5 物理模拟生产井段调整前后温度场

图6 油层厚度60m采出程度曲线

2.2 数值模拟研究厚层火驱射孔层段

2.2.1 注气井射孔位置研究

为研究注气井射孔位置对厚层火驱(60~70 m)开发效果的影响,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注气井射孔位置分别为上部1/3、中部1/3、下部1/3时的火驱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气井射孔位置的下移,采出程度增加,采油速度增加(表1)。当注气井射开上部,由于火线超覆作用,仅在油层上部燃烧,纵向燃烧率低,火驱开发年限为6.1 a,阶段采出程度仅为18.09%。当注气井射开下部,利用火线超覆作用,纵向动用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阶段采出程度可达48.89%,推荐最优的注气井射孔位置为下部1/3。

表1 不同注气井射孔位置开发效果

2.2.2 注气井射孔厚度研究

当确定注气井射孔位置为下部时,对注气井射开厚度进行优选。分别计算了注气井射开油层下部1/6、1/3、1/2、2/3时的火驱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注气井自下而上射孔时,随着注气井射孔厚度的增大,为保证燃烧状态,注气速度相应提高,注气速度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采油速度,但却造成气体过早突破,从而缩短生产时间,采出程度随之降低。当注气井射孔厚度由1/3油层厚度增加到1/2油层厚度时,采出程度迅速降低,采油速度增加幅度变小。因此,优选注气井射孔厚度为射开油层下部厚度的1/3(表2)。

表2 不同注气井射开厚度比例开发效果

2.2.3 生产井射孔位置研究

当注气井射开油层下部1/3时,对生产井的射孔位置进行了优选。计算了生产井射孔位置分别为上部1/3、中部1/3、下部1/3时的火驱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产井射孔位置的下移,采出程度增加,采油速度增加(图7)。当生产井射开上部时,由于重力分异作用,被驱替原油聚集在油层底部,一部分原油不会被采出,采收率低;当生产井射开下部时,利用重力分异作用,能够沉降在油层底部的原油采出,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火线超覆,提高了采收率。因此,优选生产井射孔位置为下部。

图7 生产井不同射孔位置生产效果

2.2.4 生产井射孔厚度研究

当确定生产井射孔位置为下部时,对生产井的射开厚度进行优选。分别计算了生产井射开油层下部1/6、1/3、1/2、2/3时的火驱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产井自下而上射开厚度的增加,采出程度增加,采油速度增加。当射开厚度大于油层厚度1/2时,增加幅度变小。油井射开厚度过大会增加气窜风险,而且不利于火驱后期调整制订措施,因此推荐生产井射开厚度为油层厚度的1/2(图8)。

2.2.5 面积火驱生产井射孔厚度研究

厚层油藏面积火驱过程与常规行列火驱优化方式一致,但生产井需分别对边井和角井进行对应射孔。面积井网边井射孔层段与行列井网一致,对应射开油层下部1/3,射开对应油层厚度1/2。但对于角井而言,距离注气井较远,推荐对应射开油层下部1/3,且对应油层全部射开,此时可保证火线向边井与角井均匀推进。但当生产井距离注气井不同距离时,应有相应的射孔厚度,此种射孔方式在今后文章中加以探讨。

图8 不同生产井射孔厚度生产效果

3 厚层重力火驱射孔优化

3.1 注气井射孔位置研究

由二维重力火驱物理模拟结果可知,当直井射孔位置偏下时,上部及侧向原油依靠重力作用流至已燃区,发生“二次燃烧”现象,影响火驱效果,因此射孔位置应尽量偏上。但此时,注气井与水平井距离增加,注采井间难以建立有效的热连通,可导致重力火驱失败。S1块为厚层块状超稠油油藏,油层厚度为40 m,原油黏度为60000 mPa·s,开展注气层段的优化研究,设计4种注气井射孔方式,即全井段射孔、上部射孔、中部射孔以及下部射孔。研究结果显示:注气直井中部射孔的方式,采出程度最高,且通过前期蒸汽吞吐预热,与水平井建立了有效的泄油通道,开采效果最好 (图9)。此分析与重力火驱物理模拟研究的射孔位于油层中部发生“二次燃烧”观点略有差异,认为由于该块重力火驱前直井进行了蒸汽吞吐预热,油层上部原油得到动用,注入空气后火线可在油层上部形成燃烧带,排气井的设立使火线均匀向前推进,因而效果较好。当然,该观点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图9 注气井射孔方式优化结果

综上建议,当油层较厚且为原始油层状态时,在与生产井可建立有效热连通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油层中部射孔。

3.2 注气井射孔厚度的研究

完成射孔层段优化设计后,开展了重力火驱射孔厚度研究,对比了射开厚度占油层厚度比例为1/3、1/2和2/3的3种开采效果。研究表明,直井射开厚度为油层厚度1/2的情况下,注采井泄油通道较为稳定,且火线前缘稳定向前推进,此时火驱阶段采出程度最高(图10)。

图10 注气阶段注气井射孔厚度优化结果

3.3 排气井射孔位置研究

室内物理模拟研究过程中发现,厚层油藏重力火驱过程中,若不设置排气井,火线前缘推进缓慢,且火线极易窜进至生产井,且泄油面与水平井夹角呈锐角,开发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在现场试验中设计排气井,用来牵引火线扩大火驱波及体积。共设计3种排气井射孔方式,即上部射孔、中部射孔和下部射孔。研究表明,当排气井下部射孔时,可以有效的牵引火线下移,促使火线在纵向上均衡扩展,进一步扩大火驱波及体积 (图11)。

图11 排气井不同射孔位置温度场分布图

另外,在重力火驱过程中,排气井与水平井的纵向距离尤为关键,分别模拟了排气井射孔底界距离水平井0、2、4、6、8 m 5种情况。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认为,当排气井射孔底界距水平井较近时,火线被牵引距水平井过近,易造成井筒高温损坏,而当距离水平井较远时,纵向上火线向上偏移,因此确定排气井射孔底界距离水平井6 m较为合适(图12)。

图12 排气井射孔底界距离水平井不同位置温度场

4 结论及建议

(1)厚层油藏火驱纵向上火线超覆严重,平面上火线前缘推进差异较大,必须通过注采井的射孔层段优化使火线均匀波及。

(2)厚层重力火驱过程中,纵向上射孔厚度位于油层中部,易发生“二次燃烧”现象,射孔层段的调整可减弱二次燃烧的影响,并保持注气井与水平井的有效连通,可获得较好的开采效果。

(3)厚层行列及面积火驱过程中,注气井应射开油层下部1/3,生产井射开油层下部1/2,厚层重力火驱注气井射开油层中部1/2,排气井射开油层下部且距离水平井底界为6 m,开采效果最好。

(4)本研究中,火驱射孔层段研究适用于油层厚度为30~70 m的稠油油藏,当油层较薄或较厚时,应进一步优化射孔层段,重力火驱还需结合原油黏度及垂向渗透率优化层段。

(5)对于厚层油藏火驱中减缓火线超覆,提高火线波及也可采用极差射孔的方式,不同层段选用不同的孔密,此方法需在今后试验中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1]孙永杰.火驱辅助重力泄油合理燃烧方式研究[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11:1-30.

[2]金兆勋.高3618块火烧油层试验效果跟踪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5):121-123.

[3]柴利文,金兆勋.中深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试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0,17(3):67-69.

[4]关文龙,席长丰,等.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期转火驱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4):453-461.

[5]赵东伟,蒋海岩,等.火烧油层干式燃烧物理模拟研究[J]. 石油钻采工艺,2005,27(1):36 -39.

[6]Greaves M,Xia T X.Recently laboratory results of THAI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other IOR processes[C].SPE59334,2000:1-31.

[7]Xia T X,Greaves M.Downhole upgrading athabasca tar sand bitumen using THAI- SARAanalysis[C].SPE69693,2001:1-15.

[8]Xia T X,Greaves M.Upgrading of athabasca tar sand using THAI-Toe-to-Heel air injection[C].SPE65524,2000:1-38.

[9]Singhal A K,Turta A T.Overview of horizontal well assisted short- distance oil displacement technologies[C].SPE66791,2000:1 -33.

猜你喜欢

厚层生产井层段
油水同层生产井注水效果评价指标修正方法
鄂尔多斯某区块致密油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研究
人工智能对基层影像医生筛查肺结节的辅助价值
黔北煤田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储层可压性评价
三层系厚层试验区调整注采层段改善驱替效果
长稳定配水堵塞器在低渗透油田中的应用
Winter Walking in Wales威尔士的冬季徒步旅行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展布规律研究
水井的层段注水措施研究
生产井实时检测工艺技术及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