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能力实证研究现状评析与未来展望

2013-10-17尹苗苗费宇鹏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年10期
关键词:创业者影响能力

尹苗苗,费宇鹏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引 言

创业能力研究始于上世纪末,兴起于本世纪初,现已得到越来越多创业学者的关注。早期学者们(如 Man和 Lau,2000;Man,Lau和 Chan,2002)侧重于探究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以及创业能力的重要作用等问题,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通过理论研究来进行定性分析。随着创业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如 Man和Lau,2000;Man等,2002;张映红,2005;Phillips和 Tracey,2007;买忆媛和甘智龙,2008;龙勇和常青华,2008;梅德强和龙勇,2010;Rasmussen等,2011)开始探讨更为深入和复杂的问题,研究方法也逐渐丰富,创业能力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

本文分别以英文“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entrepreneurial ability”、“entrepreneurial talent”、“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entrepreneurial capacity”以及中文“创业能力”为关键词,在 Elsevier Science、Emerald、Springer-link、Proquest和EBSCO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文数据库“中知网”中,对在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并通过快速浏览文献中有关研究方法和问题的内容,共筛选出13篇符合条件的英文文献和9篇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本研究在系统回顾近十年来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先揭示了现有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关注的问题,然后基于现有实证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框架,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仍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方法和问题探析

通过仔细分析22篇样本文献不难发现,现有的创业能力研究可分为单变量研究和多变量研究两种。单变量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而多变量研究(或者更确切地说,多变量间关系研究)主要采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两种方法(参见表1)。

表1 研究方法及其解决的问题

如表1所示,现有的单变量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前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描述创业者或创业企业具备的创业能力状况,如Wasilczuk和Zieba(2008)采用该方法对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创业能力进行了简单描述,Rosti和Chelli(2005)比较分析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在创业前后发生的变化,Zhang等(2010)比较研究了不同性别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差异,刘国新等(2003)以及Zhang等(2010)描述了不同区域创业企业的创业能力状况。而后一种研究方法则主要用于创业能力量表开发,如唐靖和姜彦福(2008)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提炼创业能力的构成维度,并开发检验了一种由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关系能力、承诺能力、战略能力等六个维度构成的创业能力测量量表。

现有的多变量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综观现有相关研究,学者们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检验单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梅德强和龙勇(2010)使用该方法检验了创业能力与不同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如Burke等,2002;Davis和 Sun,2005;Zhang 等,2009;Clarysse等,2011;Obschonka等,2011)使用这种方法检验了创业能力与创业成功、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不过,也有学者(如买忆媛和甘智龙,2008;Federici和 Francesco,2008;Jiao等,2010;Sánchez,2011)采用这种方法检验了多个影响因素或前因变量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常被用来检验多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揭示创业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路径和过程。例如,龙勇和常青华(2008)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创业能力通过促进创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进而促进其融资的作用路径;马鸿佳等(2010)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不同网络能力与不同创业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上述总结不难发现,当前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仍然存在方法比较单一,且多为传统的简单分析方法等问题,从而无法有效解决作为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创业能力与其他变量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

三、创业能力实证研究切入视角剖析

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根据其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了不同的切入视角。早期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主要以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常以特质论为切入视角,重点关注创业者自身具备的特质和技能等创业能力构成因素;而后续研究则更加关注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以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机会、网络关系、学习和环境等视角来揭示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以及创业能力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下面介绍基于特质、机会、网络关系、学习和环境等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

(一)特质视角

从特质视角研究创业能力问题的学者通常把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如性格、风险承担倾向、毅力、特殊知识、动机、态度、自身形象、领导力、社会角色和才能等视同创业者个人层面的创业能力(Thompson,2004;尹苗苗和蔡莉,2012)。从样本文献看,基于特质视角的创业能力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状况、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以及创业能力对创业成功的影响效应三方面问题。第一,创业能力状况研究主要描述创业者自身的创业能力状况以及对比不同性别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如Rosti和Chelli(2005)对比研究了女性创业者与男性创业者在创业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Wasilczuk和Zieba(2008)针对波兰女性创业者特有的创业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第二,关于影响因素对创业能力影响的研究主要基于创业者个体层面展开。例如,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实证检验了创业者先前经验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创业者学习风格的调节作用。第三,创业能力影响效应研究主要考察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如何影响其创业活动。例如,Obschonka等(2011)研究发现,创业者早期具备的风险承担倾向、知识和领导力等创业者个体层面的创业能力对创业成功产生重要影响。

由上可见,基于特质视角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所探讨的问题还比较简单,仍以描述创业能力现状及探索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为主,而对于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内在作用过程研究还不够深入。尽管有学者探究了创业者个人创业能力对创业成功的影响效应,但没有深入揭示创业能力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

(二)机会视角

从机会视角研究创业能力的学者认为,创业能力对于机会识别、评估和开发都具有重要作用(尹苗苗和蔡莉,2012)。从样本文献看,基于机会视角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能力在机会识别、评估和开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Zhang等(2009)考察了创业能力对于创业企业开发创业机会的作用,结果发现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抢先发现机会,提升风险承担意识和客观评估机会,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来开发机会,因而最终有利于创业企业提升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Withers等(2011)也考察了创业能力对创业企业开发机会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创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创业企业识别机会,而且还有利于它们为开发机会获取资源。

目前,基于机会视角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虽然考察了创业能力对于机会开发的作用,但却没有关注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以及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问题。

(三)网络关系视角

从网络关系视角研究创业能力的学者认为,网络关系与创业能力紧密相关,网络关系有利于获得创业所需的关键信息、知识和其他资源,因而有利于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样本文献主要考察了网络关系对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的影响。例如,Davis和Sun(2005)研究发现,创业企业通过构建网络关系来获得关键技术并有效配置资源,因而有利于创业企业提升机会识别能力。马鸿佳等(2010)研究发现,网络关系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创业企业获得信息、知识和其他为创业所必需的资源,因而有利于创业企业形成和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尤其是机会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

现有的网络关系视角研究只关注网络关系作为前因变量对于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效应,但忽略了创业能力作为前因变量对网络关系构建和拓展的影响效应,也没有探究创业能力如何通过网络关系来促进创业活动进而影响创业绩效的问题。

(四)学习视角

从学习视角研究创业能力的学者主要考察了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知识)和学习水平对创业能力的影响效应。例如,Federici和 Vistocco(2008)考察了创业学习内容(知识)对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促进创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Jiao等(2010)研究发现,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对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产生不同的影响,经验学习对于机会识别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产生重要影响,而实践学习则对运营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关于学习水平如何影响创业能力发挥作用的研究把学习水平作为调节变量。Clarysse等(2011)考察了学习水平影响创业能力发挥作用的效应,结果发现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接受创业培训的程度在创业能力与创业成功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综上,现有基于学习视角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虽然初步探讨了创业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对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效应,但没有深入探讨这些前因变量影响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内在作用机理,也没有从创业学习过程视角深入探讨创业能力演化问题,更没有从学习视角探究创业能力影响创业活动的内在作用机理。

(五)环境视角

从环境视角研究创业能力的学者认为,任何创业活动都不可能发生在真空里,创业环境对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从样本文献来看,基于环境视角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主要把创业环境作为重要的情境因素探究其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例如,买忆媛和甘智龙(2008)把创业环境作为情境因素考察了其对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创业成功的影响。Zhang等(2010)以转型经济为背景考察了在转型经济下如何配置创业能力才能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

从本文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基于环境视角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不但数量少,而且缺乏深度,根本没有深入分析创业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情境因素影响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内在作用机理以及在创业能力影响创业活动和绩效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的调节或中介作用。

四、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框架构建

综上不难发现,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应该说仍停留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深入到机理分析层面,但已能帮助我们厘清创业能力实证研究的大体思路和洞悉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走势。虽然上述五种研究视角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主要集中关注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创业能力本身、创业能力的影响效应以及创业环境对创业能力形成、提升和发挥作用的影响四个方面。

深入剖析上述四方面的研究内容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把影响因素作为前因变量,分析其对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对创业能力本身的研究不仅明晰界定和划分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维度,而且还开发了创业能力的测量量表和指标体系;创业能力影响效应研究主要考察了创业能力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创业环境影响创业能力形成、提升和发挥作用的研究不仅探究了环境情境对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而且还探究了创业环境在创业能力与其他变量之间可能发挥的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框架(参见图1),用以总结既有创业能力实证研究并判断未来相关研究的走势。

(一)创业能力前置变量

如图1所示,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通常把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为其前置变量,如创业

图1 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框架

学习、先前经验和网络关系等。首先,在现有文献中,创业学习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学习过程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学习方式上。例如,Federici和 Vistocco(2008)以及Zahra等(2011)考察了创业学习对于积累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并且发现通过创业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是创业能力的重要来源,创业学习对于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产生重要影响。Jiao等(2010)以及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考察了不同的创业学习方式对创业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经验学习有利于创业企业积累相关经验和知识,因而有利于创业能力的形成,而实践学习有利于创业企业进行“干中学”,因而有利于提升创业能力。其次,在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文献中,先前经验通常包括职能经验、行业经验和创业经验。学者们深入考察了这三种经验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例如,Li和Zhang(2007)考察了职能经验对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结果发现职能经验有助于创业企业在生产、运营、财务和营销方面实现规范化管理,因而有利于创业企业积累运营管理经验和知识,进而有利于提升创业能力,尤其是运营管理能力。Rasmussen等(2010)考察了创业经验对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结果发现创业经验可为创业者带来最直接的创业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创业者及时捕捉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因而对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产生显著影响。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考察了行业经验对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结果发现行业经验能给创业者带来行业内产品、工艺和技术知识,因而有利于创业者清晰判断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形成和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尤其是机会识别能力)。最后,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表明,网络关系不仅有利于创业能力的形成,而且还能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例如,Steinle和Schiele(2002)以及马鸿佳等(2010)研究发现,创业企业通过构建网络关系,可从网络成员那里获取信息和知识等重要资源,因而有利于创业能力的形成。Gabrielsson和Tell(2009)研究发现,网络关系是创业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因而会对创业能力的提升产生显著影响。

综上,尽管样本文献分别探讨了创业学习、先前经验和网络关系等因素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但迄今为止,还无人综合考察这些影响因素对创业能力可能产生的总体影响。未来研究应该系统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影响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协同作用。

(二)创业能力情境变量

如图1所示,现有的创业能力情境因素研究主要关注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情境因素。首先,关于制度环境,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主要考察了制度环境在创业能力与其他变量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例如,郭海(2010)考察了制度环境在创业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创业能力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更有利于创业企业识别机会,并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来开发机会,最终提升创业企业的绩效;Jiao等(2010)考察了制度环境在创业能力与创业成功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往往会导致融资困难,尤其是制度缺陷有可能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公平地对待创业企业,而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获得融资,进而取得创业成功。其次,关于市场环境,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得出了并不一致的结论。具体而言,Zhang等(2009)研究发现,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创业,更需要通过培育和提升创业能力来识别创业机会;而Jiao等(2010)则研究发现,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加大获取创业所需信息和资源的难度,因而会负面影响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最后,关于文化环境,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考察了文化环境对创业能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影响。例如,Gudykunst(1991和1993)以及Dodd(1998)考察了民族文化对创业能力发挥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文化环境差异会导致本国培育的创业能力未必能在其他国家发挥作用,甚至会对国外创业产生负面影响;Zahra等(2005)考察了文化环境对创业能力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以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等表征的文化环境会影响创业者的社会认知能力,并且对机会识别能力产生重要影响;Muzychenko(2008)考察了文化环境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但会影响创业能力的形成,而且还会影响创业能力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回顾不难发现,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并没有给予影响创业能力的情境因素以足够的重视。具体而言,现有研究对情境因素的界定还比较抽象,没有明晰界定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的内涵以及细分它们各自的构成维度,更没有深入考察情境因素影响创业能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作用机理。

(三)创业能力研究

如图1所示,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明确界定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明晰划分了它的构成维度,并且还开发了相应的测量指标。首先,在创业能力概念界定和构成维度划分方面,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界定的创业能力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仍有共性,即都把创业能力定义为通过有效配置资源来识别和开发机会并为创业活动提供持续动力的能力(尹苗苗和蔡莉,2012)。在样本文献中,有学者(如唐靖和姜彦福,2008;马鸿佳等,2010;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Lin 和 Chang,2011)认为,创业能力由机会开发相关能力和运营管理相关能力两个维度构成,但另有学者(如Man和Lau,2000;Man等,2002;Man等,2008)认为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六个维度。通过认真比较这两种观点不难发现,前者过于简单、抽象,而后者则又过于具体、繁琐。其实,创业能力的维度构成并非越简单越好,但也不是越包罗万象就越好。因此,我们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了整合,认为创业能力应该包括机会相关能力、战略相关能力、网络相关能力、管理相关能力和领导相关能力五个维度(参见图1)。

其次,在创业能力测量指标构建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四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沿用前人开发的成熟量表,如Jiao等(2010)基于前人开发的成熟量表提出了构想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和创业技能等四个测量指标。二是对成熟量表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如唐靖和姜彦福(2008)、Zhang 等 (2009)、Garzo’n(2010)、马 鸿 佳 等(2010)以及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等学者就用这种方法来构建创业能力的测量指标。三是借用相近的测量指标,如Burke等(2002)采用受教育程度和接受培训水平来反映创业能力;Withers等(2011)借用创新能力测量指标来表征创业能力;而Sánchez(2011)则直接采用创业导向的测量指标来测量创业能力。四是问卷调查,如Davis和Sun(2005)采用由九个开放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对创业企业进行了访谈,共获得30个测量创业能力的具体指标。

其实,分别采用以上四种方法中的某种方法构建的测量指标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如前人开发的成熟量表不一定适用于当下的情境;借用相近的测量指标也未必能准确表征创业能力的内涵和特征;通过问卷调查来开发新的测量指标有可能缺乏理论依据。鉴于以上不足,我们对现有的创业能力测量指标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供日后开发新的测量指标参考。在样本文献中,虽然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指标,但基本上都是用于测量机会相关能力、战略相关能力、网络相关能力、管理相关能力、领导相关能力五种能力中的几种或全部(参见表2)。

表2 创业能力测量指标

如表2所示,首先,学者们大多采用机会识别能力(唐靖和姜彦福,2008;龙勇和常青华,2008;Zhang等,2009;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和机会开发能力(唐靖和姜彦福,2008;马鸿佳等,2010;Clarysse等,2011;郭海,2010;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等指标来测量机会相关能力。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机会开发能力包含机会识别能力(马鸿佳等,2010;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可见,现有的测量指标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也有学者(如Garzo’n,2005;Jiao等,2010)采用风险承担能力来测量机会相关能力,但这一指标能否准确表征机会相关能力尚存疑问。第二,战略相关能力。学者们分别采用决策能力、战略制定能力、组织和流程革新柔性来测量。细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三个指标能够较好地表征战略相关能力。因为决策能力能反映创业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能力(唐靖和姜彦福,2008;Jiao等,2010),而制定战略则是在创业企业进行决策之后采取的行动(唐靖和姜彦福,2008;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组织与流程革新柔性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创业企业在战略实施方面的能力(马鸿佳等,2010)。因此,这三个指标是按照战略决策、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三个步骤来测量战略相关能力。第三,现有研究仅用关系构建能力来测量网络相关能力(唐靖和姜彦福,2008;Zhang等,2009;Jiao等,2010;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忽略了其他构成能力,指标过于单一。第四,管理相关能力。学者们主要用企业文化、资源配置能力、企业定位和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四个指标尚未形成体系,其中企业文化与企业定位紧密相关,后者是前者的根基(梅德强和龙勇,2010;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资源配置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势必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唐靖和姜彦福,2008),而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创业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一定不会很弱(马鸿佳等,2010;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企业文化与组织管理能力之间也存在紧密关系(唐靖和姜彦福,2008)。尽管以上某些指标之间关系密切,但它们未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后,领导相关能力。学者们用领导能力、承诺能力、愿景能力和权力分配能力等指标来测量领导相关能力。细加分析可以发现,它们能够较好地表征领导相关能力,其中领导能力能反映创业者具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才能(Jiao等,2010);承诺能力能反映创业者不断拓展业务的能力(唐靖和姜彦福,2008;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愿景能力能反映创业者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同时具有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计划的才能(Zhang等,2009;Obschonka等,2011);而权力分配能力则可反映创业者善于收放权力(马鸿佳等,2010)。因此,这四个指标能够较完整地表征领导相关能力。

综上,表2中的创业能力测量指标都是从样本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测量指标体系,仍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现有的创业能力测量指标有层次不清之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现有的一些指标能否准确表征创业能力尚存疑问,未来开发量表时应该选用更加精准的测量指标;最后,现有的指标缺乏有机整体性,未来研究应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四)创业能力的结果变量

综观样本文献可以发现,现有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主要用创业成功、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这三个结果变量来表征创业能力。首先,以创业成功作为结果变量的研究实证检验了创业能力对于取得创业成功的影响效应。例如,Lau等(2000)考察了创业能力对创业成功的影响,结果发现其中的战略相关能力可通过促进创业企业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来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而领导相关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有效开展创业活动,最终实现创业成功;Clarysse等(2011)和 Obschonka等(2011)也考察了创业能力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机会相关能力、网络相关能力和管理相关能力等有利于创业企业感知和开发利用商业机会,获得财务支持,提升技术水平,最终取得创业成功。其次,以企业绩效作为结果变量的研究表明,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提升创业绩效。例如,Davis和Sun(2005)考察了创业能力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和开拓新市场,因而有利于提升企业战略绩效;Zhang等(2009)考察了创业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进而有利于提升财务绩效;郭海(2010)考察了创业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洞察和分析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及政策环境,识别关键机会,并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来开发机会,因而有利于创业企业提升其创业绩效。最后,以竞争优势作为结果变量的研究证实了创业能力对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例如,Rasmussen和Nielsen(2004)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考察了创业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创业能力可以促进创业企业构建独特的资源基础,尤其有利于创业企业构建有价值、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基础,因而有利于提升竞争优势;Davis和Sun(2005)从成本的角度考察了创业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结果发现创业能力可以帮助创业企业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因而有助于它们增强竞争优势;Zhang等(2009)从战略管理角度考察了创业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创业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应对外界环境变化,通过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来适应不确定的环境变化,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综上,现有创业能力实证研究虽然已经考察了创业能力与一些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总的来说为数不多,且缺乏深度。具体而言,现有相关研究只是笼统地考察几个创业能力的结果变量,如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但没有深入考察创业能力影响结果变量的具体作用过程和影响路径,也没有探究创业能力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

五、现有研究不足分析与未来研究展望

在过去的十年里,学者们开展了一些创业能力实证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虽然与其他创业议题的实证研究相比,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仍存在不小差距,但毕竟初步解决了创业能力概念界定、构成维度划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变量和情境变量设置等事关创业能力实证研究能否深入开展的基本问题。通过详细剖析22篇创业能力实证研究文献不难发现,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所研究问题的剖析缺乏深度,这一点在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过程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典型。譬如说,未能清晰区分多个因素各自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对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效应,没有明晰创业能力及其不同构成维度发生作用的过程或内在机理,也没有探究创业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效应。其次,研究方法仍然比较简单,大多以多元回归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主,难以阐明创业能力及其相关结果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更无法展现创业能力自身的动态演化及其影响效应。再者,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现有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主要是借用其他领域的成熟理论来界定创业能力内涵和划分其构成维度,考察创业能力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最后,国内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中国的数据来验证西方学者有关创业能力的观点,而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基于中国情境的本土化研究。具体而言,中国情境下的创业能力特征、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等问题仍少有问津。

基于以上对现有创业能力实证研究的分析,本文认为后续相关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更全面地剖析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不但要关注单个影响因素及其交互效应对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而且还要深入探究创业能力作为整体构念以及不同构成维度影响创业活动的内在作用机理,从学习视角和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开展创业能力动态演化研究。

第二,丰富创业能力实证研究的方法,尤其要试用一些比较复杂和新颖的研究方法。例如,未来可以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来构建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来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创业能力形成及提升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创业能力不同维度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还可尝试运用时间序列、历史追溯和案例跟踪研究等方法来探索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尤其是创业能力动态演化过程。

第三,发展并完善创业能力理论。一方面,要从创业活动实践中提炼创业能力概念及其构成维度,并总结创业能力的特征;另一方面,还应借助相关领域的成熟理论,检验并完善从创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创业能力内涵、构成维度及特征。

第四,开展情境化的创业能力实证研究,尤其要结合我国创业活动实践来界定适合我国情境的创业能力内涵,分析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探究我国情境下的创业能力形成和提升过程以及创业能力在我国转型经济情境下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

[1]Burke A E,et al.Self-employment wealth and job creation:The roles of gender,non-pecuniary moti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2,19(3):255-270.

[2]Clarysse B,et al.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experience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J].Research Policy,2011,40(8):1084-1093.

[3]Jiao H,et al.An empirical study of mechanisms to enhance entrepreneurs’capabilities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in an emerging market[J].Journal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2010,2(2):196-217.

[4]Karra N,et al.Building the born global firm: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 success[J].Long Range Planning,2008,41(4):440-458.

[5]Man T W Y and Lau T.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managers in the HongKong services sector:A qualit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8(3):235-254.

[6]Man T W Y,et al.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2):123-142.

[7]Man T W Y,et al.Home-grown and abroad-bred entrepreneurs in China:A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f external context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8,16(2):113-132.

[8]Muzychenko O.Cross-cultural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in identify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portuniti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6):366-377.

[9]Rasmussen L B and Nielsen T.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Is entrepreneurship action research in disguise?[J].AI &Soc,2004,18(2):100-112.

[10]Rasmussen E,et al.The evol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university spin-off venture emerge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6):1314-1346.

[11]Thompson J L.The facets of the entrepreneur:Identifying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J].Management Decision,2004,42(2):243-258.

[12]Wasilczuk J and Zieba K.Female entrepreneurship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The case of Poland[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2008,21(2):153-169.

[13]Withers M C,et al.Doing more with less:The disordinal implications of firm age for leveraging capabilities for innovation activit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4):515-536.

[14]Zahra S A,et al.Emerging multinationals venturing into developed economies: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unlearning,and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11,20(3):323-330.

[15]Zhang M,et al.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The measurement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born global firms and traditional exporters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2009,7(4):292-322.

[16]Zhang W,et al.Entrepreneurial tal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10,44(4):178-192.

[17]龙勇,常青华.创业能力、突变创新与风险资本融资关系——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3):65-71.

[18]买忆媛,甘智龙.我国典型地区创业环境对创业机会与创业能力实现的影响——基于GEM 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8,(2):274-278.

[19]梅德强,龙勇.不确定性环境下创业能力与创新类型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9):1414-1421.

[20]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52-57.

[21]尹苗苗,蔡莉.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12):1-11.

[22]张霞,王林雪,曾兴雯.基于创业企业成长的创业能力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77-80.

[23]张玉利,王晓文.先前经验 学习风格与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3):1-12.

猜你喜欢

创业者影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互联网创业者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