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太空去种地
2013-10-15白木
白木
保障太空生活有三招
如何为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提供保障?目前人们所能想到的方法第一种是自带所需物资,这是目前所有载人航天器所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成本很高,升空的时候要携带大量生活必需品,返航的时候要携带粪便和其他生活垃圾。第二种方法是就地取材在外星上获得物资。这种方法所需的技术要求很高,目前还没有什么实际进展。
现在的太空旅行大多只有几天,一直在太空中停留的载人国际空间站,需要3个月补给一次物资。如果要进行外星探索,比如飞往火星,那时间就很长了。2011年发射到火星的“好奇”号火星车,经历了10个月才抵达火星。如果载人航天器飞往火星,飞行时间肯定会超过1年,往返就得2年。
这样看起来,载人火星探索光是吃喝拉撒就很艰难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有!这就是太空生命保障的第三种方法:受控生态生保系统。
造一艘新的“诺亚方舟”
所谓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其实就是一个封闭的“太空农场”。在这个“农场”中,航天员的大小便和部分生活垃圾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发酵之后,可以作为植物的肥料。植物可以直接作为航天员的素食,也可以作为“农场”中动物的饲料,这些动物则可以成为航天员的肉食。更为重要的是,植物还可以为航天员和动物提供所需的氧气,而航天员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则可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植物吸收航天员的尿液后,还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把尿液部分转化为水蒸气,冷凝后就可以成为干净的饮用水。
在理想状态下,未来的太空旅行不需要携带太多的饮食,只需要携带一些植物种子和不同性别的动物幼体,另加少量的应急饮水和食物,就可以在太空中长期漫游了。未来的太空飞船很可能就像是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其中承载了不少生物。这些生物不但是航天员的伙伴,也是航天员的食物。未来的航天员将拥有多重身份,他们不仅是航天员,科学家和探险家,还是会在太空舱中种地的“太空农民”。当然,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相关技术不仅适用于太空舱,也适用于外星基地。
多国开发太空农场
近几十年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太空农场可行性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就开始了太空农场的研究,在空间植物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1972年,苏联科学家首次尝试建造了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完成了“生态圈3号”的建造。
1989年、1991年,美国先后建造了“生态之家”和“生态圈2号”(题图)两个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但实验并不成功。
1994年,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不久就开始了太空农场的相关研究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受控生态生命保障技术实验室。2012年11月,参试乘员首次进入密闭的受控生态生保系统。未来的太空农场试验将从地面转移到“天宫”系列空间站。
未来去火星看日出
如果受控生态生保系统技术发展成熟,那么未来人类就有希望在月球或是火星上,人工建造一个“小地球”。科学家预测,如果吃喝拉撒的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一批外星移民可能在50年内出现。到了那时,去火星看日出将成为新的旅游热潮。
链接
太空新鲜肉食很可能是蚕
说到太空肉食,我们马上会想到猪、牛、羊和鸡、鸭、鱼。的确,一些科学家认可这种观点。然而,中国科学家却推荐了一款我们可能难以下咽的肉食一煎蚕。在外星基地中,饲养大型动物还有可能,要在太空舱的狭小空间中饲养这些动物就很不现实。科学家为此推荐了小个头的蚕。他们认为蚕的蛋白质含量高、生长周期短、生物转化效率高、活动所需空间小,饲养蚕的过程中气味小、不产生废水。因此,蚕有希望作为太空旅行所需动物蛋白质的最佳候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