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自闭现象考察

2013-10-15马少华

关键词:现象青少年家庭

马少华

(黄河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一、前言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并且呈急剧增加的趋势。当自闭现象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在日本蔓延时,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还没有出现过。作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的自闭现象无论任何时代都一定程度上地存在着。在当今的日本社会,自闭现象作为心理问题被扩大化,表达日本式自闭现象的日语单词“hikikomori”也扩大至英语圈国家,成为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表面看,自闭现象虽是个人的精神病理问题,但背后其实牵连着社会、家庭、经济和文化等一系列的要素。

二、日本青少年自闭现象的内涵

医学角度上把自闭现象称为“自闭症”,而下述五种现象的人群则常被定义为“自闭症”患者。其一、生活以待在家里为主;其二、不去上学或上班;其三、上述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者;其四、患有综合失调症和抑郁病等的精神病患者(此种自闭症发生的自闭现象被称为二次性自闭,本论文不做研究范围);其五、虽然带有此症状但还愿和家人以外的亲朋好友接触、保持关系者。2010年5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关于自闭的评价、援助指针》中,对自闭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回避社会活动(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非常勤的就业及家庭外的交际等),原则上持续6个月以上基本不外出的状态(包括与他人不交往的外出行为)。[2]

所谓的“自闭青少年”,多指初高中或大学毕业后没有工作的青少年,整日把自己关在家中。他们依靠着父母生活,却不和父母对话,完全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甚至连一日三餐都在房间里进食。这些自闭青少年的相通特征就是一律不参加工作、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甚至连原本和其年龄相符的诸如朋友间的交流、娱乐等所有社会活动也拒绝进行。但是,自闭青少年绝对不等同于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好吃懒做的“啃老族”,这些青少年也考虑想要工作,但终究只是苦想和空想而不付诸于任何行动,整日把自己关在家里烦恼着自己无法工作的原因。

日本青少年自闭现象自1990年前后开始急剧增加。据日本KHJ自闭家庭协会2002年发布的最新资料,自闭青少年已超过160万人,自闭青少年的平均年龄为26.6岁。[3]

自闭现象的实际状况(表1):

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自闭现象主要发生在20岁前后、初高中到大学毕业后的青少年阶段。

另外,一般情况下,自闭青少年不会自己求医问药,都是由他们的父母代行咨询医生和相关机构,因此要直接掌握自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非常困难,首先需要从自闭现象的社会背景着手考察其成因。

三、日本青少年自闭现象成因分析

(一)基于日本社会背景的变化

青少年期的心理是反映当时社会心理问题的镜子。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之后效仿美国型资本主义,1950年以后,特别是1960~1980年的20年间,经济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持续倍增,国民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此经济不断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战前的劳动者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二战后,在工厂劳动的劳动者以及从事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所占比例增多。正因如此,在家居附近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少,“劳动”从“家庭”隔离出来。这样一来,父亲外出工作,母亲在家做专职主妇。由于经济状况不景气,父亲的劳动时间加长,长时间加班造成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日趋减少,在精神上无法分配给家庭。更严重的是,有些父亲被调往离家非常遥远的地方工作而导致无法回家,造成了“单身赴任”这一日本特有的社会现象[4]。“单身赴任”从“夫妇是一个整体单位”的欧美思想来分析,日本式的“单身赴任”实在是一种很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在“单身赴任”的家庭里,父亲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家庭所占比重最多,换言之,这类家庭的孩子年龄正处于中学毕业到成人前的青少年时期。日本的家庭构造变成了以母亲和孩子构成的独特家庭,原本起着重要性作用的父亲在家庭中的存在和相应功能退化。

在这种社会构造的变化中,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和行动上随之出现了变化,进而引起了社会问题。在日本,1960~1970年间,以希望改变旧思想、旧规矩的“学生运动”盛行一时。这些学生为了推倒旧的社会体制,成立学生组织,和政府、大企业之间进行斗争。到了80年代,日本在经济上和社会上得到安定,青少年问题开始以“校内暴力”的形式出现。具体表现在他们反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育体制,毁坏学校的公共财物,对老师实施暴力等。到了1980年代后期,青少年问题更朝向内在发展,“校园欺凌”、“家庭内暴力”等现象开始出现。所谓“校园欺凌”就是对同年级的学生做出一些打骂、联合全班同学孤立被欺负对象等行为;“家庭内暴力”指的是对自己的母亲和兄妹等家人施暴。接踵而来的是,“不登校”、“自闭现象”等一系列青少年问题随之出现并升化。“不登校”指的是叛逆期的青少年因不安和抑郁不振等原因,虽然想着去上学,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一种从心理产生的抑制行动状态。而类似这些青少年社会问题的“自闭青少年”一直持续增加着[5]。

根据自闭症的产生原因可以把自闭症分类:1.欺负型:因为被欺负所以导致自闭;2.脆弱型:因为肉体的、精神上的脆弱,不能适应集体生活而自闭;3.家庭问题型:因为夫妇不和、离婚、亲子关系恶化等家庭问题而自闭;4.学力低下型:学习跟不上,自己的自尊心接受不了成绩落后而造成自闭;5.精神障碍型:抑郁病、综合失调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病造成自闭,此种情况也经常会被看成是精神病患者。

(二)基于日本家庭的构造特征

对27个自闭青少年的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此类家庭都有父母制定的严格的家规,而别的家庭成员则毫无条件遵守,自闭青少年也在毫无意识下很理所当然的遵守。整个家庭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一种不自然的、强加于人的尊严、骄傲。这样一来,自闭青少年很自然地接受家庭赋予的这种价值观和所谓的尊严、骄傲,也导致了自闭青少年缺乏多样性、灵活性的结果;2.家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特别是当自闭青少年有生气、伤心、气馁等消极情绪产生时,父母也很难发现并给予及时帮助;3.家人相互之间都不想给对方添麻烦,所以语言上的交流也很少。即使自闭青少年有时做出烦恼的表情,父母也不会询问,自闭青少年更加不会主动找父母商谈。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自闭青少年的家庭构造具有如下的特征:

1.亲子关系中存在一种依赖性

日本自闭青少年的家庭关系来源于日本古代时存在的一种家庭关系[6]。在日本,“继承”这一概念根深蒂固,不仅是土地、财产,甚至是老一辈的价值观也会代代相传。正是如此,相比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孩子即使成人后也要留在家里,而长子结婚后,就成为父母、孩子、孙子共同生活的状态。现今的日本仍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占多数,平均20~39岁的未婚青年中,68%的人和父母同住。孩子即使有了工作收入,在生活上仍然依赖父母;父母也是一样,理所当然地认为,即使孩子到了30岁,仍然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吃住,并在经济上给予援助。

2.父母提供了经济后盾

日本自闭青少年的父母正是为了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付出贡献的一代。他们这一代在幼时经历了贫困期,青年时期经历了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期,生活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已经是50~60岁左右的父母,虽然退休了,但靠着国家福利和自己一生的储蓄等,不仅可以正常地生活,而且还能养活自己已经长大成青少年的孩子。这和战前成人孩子赡养父母的情况截然相反。因此,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作为中产阶级的父母一代的稳定的经济状况就无形中给自闭青少年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后盾。

3.家庭中父亲没有尽到社会教育责任

现在的日本家庭中,已经失去了古有的“家父长制度”,父亲不再是家庭中教导孩子的严父,反而比较倾向于做孩子的朋友。而且,由于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造成的“单身赴任”现象,父亲没有对家庭付出,甚至常年不在家中。失去了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拥有重大意义的父亲,对于孩子步入社会、在生活上、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自立都造成了不良影响。青少年无法正常地步入社会,成为自闭青少年,正是和当今日本家庭中父亲的作用减退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4.1980年代后青少年整体上的精神不振

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父母拼命的工作给子女带来了富裕的生活。这一代的子女从出生起没有尝试过生活的艰苦,不用为生活烦恼,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父母重视学校教育,全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取得“高学历”。这种高学历、高收入等于幸福的念头,其实是1970年代之前的日本人所持有的共同想法,因此父母和孩子朝着这个明确的目标而各自奋斗。而到了80年代后,日本社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日本人开始质疑科学和经济的发展能否真正带来幸福的念头和事实。在这种安逸、富裕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开始有了多样性的想法,不再像70年代前的日本人那样,大家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因为现在年轻人一代生在当世已经是生活富裕,因此没有上一代的“努力学习,找一份好工作,最终过上富裕的生活”这种努力拼搏的目标[7]。既然这些年轻人失去了奋斗目标,而又找不到新的目标,更没有挑战新事物的热情,缺乏生命力、创造力和耐力,对工作、生活都没有动力。

四、结语

随着二战后日本的社会构造变化和日本青少年问题的转化而出现的青少年问题中,心理现象特别是青少年心理问题造成的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是受了时代和文化的影响。

其实,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封建社会的贵族青年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啃老族”。这两种社会现象和当代的自闭青少年相比,自闭青少年本身更加向往与人交流,但是由于一些对自己现状的羞愧原因造成避开家人和朋友,抗拒与人交往。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青少年问题虽有不同,但这三种情况中所反映出青少年的精神不振,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等方面具有相通的特征。中国和日本源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状况的国家,结果会有着不同或相同的社会现象。世界全球一体化这个大浪,日本迟了一步,这也与自闭现象的出现有关[8]。通过对日本自闭青少年现象的分析研究,对于帮助分析中国青少年的思想现状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日]諏訪真美,[日]鈴木国文.一次性自闭的精神病理学的特征[J].精神经志,2002,104(12):1228-1241.

[2]师艳荣.日本青少年蛰居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2,(5):44.

[3]黄喜珊,刘鸣.日本青少年的闷居现象:现状、危害、背景及应对[J].比较教育研究,2011,(5):85-86.

[4][日]内田千代子.自闭现象ー各种自闭现象的背景和对策浅析[M].大同生命厚生事业团,2002.31.

[5][日]斎藤環.社会性自闭-未结束的青春[M].PHP 新书,1998,(12):25-26.

[6][日]田中千穂子.自闭症患者的家庭关系[M].讲谈社,2001,(1):112.

[7]刘艳军.走向“自我”的当代日本青少年[J].中国青年研究,2002.51-52.

[8][日]高城剛.「自闭国家」日本[M].宝岛社新书,2009.95.

猜你喜欢

现象青少年家庭
青少年发明家
家庭“煮”夫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恋练有词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奇异现象传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