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3-10-12林赛姿
林赛姿
【摘要】要提高文言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文言并重,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重视积累,做到触类旁通。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有效性
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可以体会先贤的思想精髓,可以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浸染,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精神。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学习、感受、承袭传统经典的殿堂。
然而,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究其原因,教师理念没更新,教法单一、陈旧、无效;学生因文言文太旧、太难,导致厌学、弃学的现象不断出现。要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需要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一、“文”“言”并重,处理得当
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忽视了文章的整体,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分解为词语和句子来加以讲解;而另一种是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放在一边,只强调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分析。这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认识要么停留在单纯的词句翻译,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要么就是将文言文过度地整体化看待,忽视了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使得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不够,无法自主理解文言文。
在教学中还要灵活地处理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有难有易,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处理每一篇文言文,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处理教材:
1.将浅显的文章细致化。如《鸿门宴》这样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就可以将字词、语句的积累贯穿于文章理解中,以分析形象为中心,把需要积累的知识点融入讲解的过程,以这种深入浅出的途径达到教学目的。
2.将晦涩的文章简单化。如《报任安书》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凝练的字词、含义丰富的语句。这种文章,从学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就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理解得非常透彻,可以把知识点的积累放在次要地位,把主要的教学目标放在理解人物形象方面。这样处理,才不会让学生对晦涩的文章产生排斥感。
总之,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把握好文章的难度,灵活地处理教材,适当地修正教学目标。这样,就不会让学生认为文言文都是晦涩难懂的,同时也能使文言文教学达到高效。
二、重视诵读,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此,我们要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诵读。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还是很有必要先作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然后学生才能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更好地读准领悟。由此,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学习兴趣不致受挫。可以采取个体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在诵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在诵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在诵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三、联系现实,古今一体
学生生活在现代,和文言文的距离太远,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把文言文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否则,学生会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逐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文言文的实用性,把现代思想与文言文结合起来,缩短文言文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如《庖丁解牛》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庖丁之技给现代生活的启示:1.虽然人世复杂、凶险,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顺其规律来行事,勿强求,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2.庖丁虽然技艺高超,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这告诉我们:即使掌握了客观规律,仍要有谨慎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想“和谐发展”这一战略方针的提出,也就明白了“重视三农问题”的必要性。
四、注重积累,触类旁通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相关知识点是需要积累的,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去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类。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来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菲.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 2011(09).
[2]常慧.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