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
2013-10-12荀义兵
荀义兵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笔者尝试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课堂中的知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层次不一的“任务”布置给学生,真正还学生以主动,让每个学生在任务中都得到了练习与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一、课前:设计任务,搭建平台
在课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操作技能,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设计任务的原则,设计教学任务,写出任务书和学习进程。教师要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任务驱动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备好课,其备课的重点就是要将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任务化。它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并且“任务”的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二、课中:自主协作,完成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并指出完成任务所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资源。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选择性完成任务。学生根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探讨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在小组内部,学生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共同探讨、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小组内一般按照独立思考——研究探讨——核对检查——总结评价的程序进行学习。小组间还可以开展交流、讨论、竞赛等活动。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把握学习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点拨。
如“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一部分在初中教材中是一个重点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包含元素、制作工具、制作流程等相关知识,通过开发实践,学会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以及发布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根据该多媒体作品的主题要求设计评价指标,对常见的多媒体作品进行评价。显然,要完成这么多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有的学生以前就学过多媒体制作,已经学会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作品了,而有的学生甚至连多媒体是什么都没真正弄明白。
当然,分完组以后,一个多媒体作品对于一个小组来说还是很抽象的,教师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优秀学生作品拿出来先给学生们看,并对这些多媒体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对多媒体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原来看似复杂的多媒体作品其实是一个可以完成的任务。而关于作品的主题,教师可以让小组自己讨论完成,鼓励大家大胆创新,从自身的兴趣、特长、爱好出发来确定主题。
主题明确之后,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去寻找相关的资料,而不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似得到处乱窜了。收集资料也需要小组成员的互相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可以负责下载图片,有的学生可以负责找一些文章,有的学生则可以负责找一些背景音乐等等。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从设计主题、目录、封面、封底,到设计一个个页面,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在完成任务的时间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同时定时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
三、课后:梳理交流,反馈调节
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当“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任务完成之后,要求每位学生每堂课的作业都要上交,不管完成情况怎么样,都要有课堂的总结评价。在评价方面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师总结评价。在任务评价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做综合性总结评价与个别点评,经常性地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自评互评。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针对一个个的任务,要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等方式去完成任务。在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应该相当清晰,所以每堂课中我会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本组有代表性的学生,让他站出来演示与讲解,把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介绍给同学,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优秀作品展示。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对优秀的课堂作品,可以以成果展示会的形式开展评价,由教师和各个小组组长组成评价组进行评析和点拨。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我们可以采用以上三种评价方式,首先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然后让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自评和互评,评价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记录下评价的内容以备以后总结和反思。最后,教师可以在各个小组中选一到两个比较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让学生看了以后说说这些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结合自己的作品做个比较,从而更好地吸取和总结经验。
从学生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任务”来看,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学生基础较差或比较懒,他们仅仅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只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
二是中等学生。他们会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三是优秀、有创新的学生。他们选择题目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充分结合,富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一门课程。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首先,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一系列“任务”的逐渐完成,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和处理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而且,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五、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合理设计任务。教师设计的“任务”要目标明确,并将其层次化和细致化,便于学生实现和完成。同时,教师对任务的设计要难度适中,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合理地展开教学活动。
2.教师要找准自身定位。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完成任务时的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帮助学生及时、准确地完成任务。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上机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验证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关键是“任务”设计,通过仔细推敲分解知识点,统筹兼顾,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探索方法,上机实践,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教师要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满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李新会.探析“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8(12).
[3]李培军.对“任务驱动”的再认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