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北京数字学校打造世界城市智慧学习新环境

2013-10-1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年19期
关键词:数字资源信息化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 李 奕

智慧北京——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在践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指引下、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恢弘目标下,把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优先发展。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改革提供助力,为构建“智慧北京”提供支撑。

1.初步构建起数字化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

(2)建立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

图1 校校通、班班通

2000年开始实施,实现全市中小学生的基本数据信息化电子学籍管理,2006年以来免费发放学生IC卡140万张,推行“小升初”、“中招”持卡入学注册,在规范招生行为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全市基础教育数据体系的建成为学生自主选课、学业质量监控、社会实践的实施与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创建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

创新资源建设机制,采用“教师先选择,财政后付费”的政府采购优化模式。

目前,已拥有条目类资源69万条,资源服务频道18个,实名访问教师人数超过13万名,日访问量平均5000人,月下载量平均超过1.5T。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拥有12万种、104万册数字图书,向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提供330万种中文图书、10亿页文献数据的查询和检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使用积极性和使用量。特别是在贯彻落实教育部“三通两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最关键的,往往要比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更重要。为此,我们特别关注人的行为的设计,希望能把资源应用和平台应用,变成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职务行为,形成教师成长的新模式。

(4)建立普通高中综合管理系统

2007年开通了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新课程管理平台。

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应用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每个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新课程管理平台为高中学校顺利进入新课程改革、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程序、实现学分制管理及学生自主选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建立北京市教师研修网

2007年面向全体教师搭建了网络研修平台,为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个性化服务,为教师群体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服务平台。

目前,平台已建成覆盖中小学27个学科的专题讨论区;建成专家、名师和个人博客4000余个;开展网上音视频互动教研活动154次,开展专题讨论89次,发表作品6万余篇。同时在市属的评优评先,包括特级教师评选当中,逐步在评价指标方面进行相关设置。

(6)创设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

2008年全面启动建设,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课外活动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为各级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统筹市级资源545家,市、区两级资源1260家。

(7)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控系统和学生体质测试及反馈系统(面向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学业成绩、体质健康等进行科学、客观监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反馈和促进发展的功能,促进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总体表现为:更加关注服务,为学生和教师发展提供服务支撑;更加关注环境与资源建设,基于现实学校和教育的延展和拓宽;更加关注多元与渗透,综合协同和深度融合成为主流模式。

首都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思考

1.中小学面临入学高峰

今后几年,中小学面临入学高峰。外来人口持续增长和本市户籍人口周期性生育高峰,双重因素叠加给首都基础教育资源承载带来巨大压力。经综合分析,到2014年,预计全市小学入学适龄儿童将由2011年的13万人左右增加到18万人左右,小学在校生总量将由68万人左右增加到84万人左右,之后连续几年仍呈持续增长趋势。

2.中小学布局呈现出结构性失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市人口分布的变化,原有中小学的布局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呈现出结构性失衡。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通州、大兴、顺义、昌平)。

首都面临诸多挑战:教育对象多元导致的需求多元问题;多样化的教育供给问题;教育质量城乡差异问题;提供个性化服务问题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减负问题等等。信息化手段,特别是北京数字学校建设,能够为这种个性化服务提供面向群体和个人的一些资源推送和环境保障。

3.建设首都基本公共服务新模式的迫切需要

改善和丰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缓解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出路,政府必须正视这些现象、承认问题的存在,并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转变发展模式,切实承担对市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责任。结合首都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模式必须要关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三方面的有机协调上。教育信息化手段和思路,是构建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新模式的中坚。

4.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未来十年要努力推动技术成为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性因素,直面和解决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教育信息化要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来开展。

信息技术要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信息技术要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就不能回避国家的战略与重大问题,应该在落实和支持国家战略方面,率先做出表率。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破解的难题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拓展、发现与挖掘教育新环境与新资源;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学方式变革,加快新培养模式的探索。

5.教育信息化融入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从政策角度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切实巩固“两基”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实践角度讲:当前教育信息化整体上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向“融合创新”阶段的过渡,也是对我们国家十多年来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化基本环境、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数字鸿沟的巨大成绩的充分肯定。

落实《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加快落实“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 。

6.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背景下的新理念和新探索

(1)服务质量亟需向更高水平迈进,机会均等到实际获得的均等

学生对高水平、个性化学习资源的需求、家长对获得公共教育资源的需求,虽然都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畴之内,但是“基本需求”的档次提高了,内涵丰富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均等获得。

机会均等是一种间接均等或概率均等,实际均等则是直接化的,惠泽于每一位孩子、每一个学校、每一位家长。从机会均等向直接化的实际均等迈进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着力破解的难题之一。

(2)新的环境观、新的资源观和新的应用观

营造良好的、富有规则的发展环境,不断丰富适切性强的基础资源,关注和优化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和鼓励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三通两平台”的本质也在于此。

北京数字学校建设和发展思路

1.北京数字学校概况

以名师同步课程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要务,以改革为动力,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虚拟学校与现实学校的无缝衔接,打造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新途径。

2.北京数字学校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北京数字学校建设共做九项工作,分为三个步骤进行,达到“三个保证”:

保证“可获得”——精心建设名师同步课程,在网络和电视双平台播出;

保证“会应用”——加强应用模式试点,实现多层面教学教研深度融合;

保证“可扩展”——建立北京数字学校,构建优质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1)精心建设名师同步课程,在网络和电视双平台播出

2012年,北京市政府动员全市最优秀的3000余名优秀教师,以政府实事的形式启动“北京数字学校(BDS)”建设。目前,已经开发了21个学科12500多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初步建成北京市基础教育MOOCs框架 。

构建“北京数字学校”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和有线电视播出平台。向120万中小学生、8万教师发放了账号,建立个人实名网络学习空间。自2012年9月1日上线运行以来,月访问量在300万次以上 。

(2)开展应用模式试点,实现多层面教学教研深度融合

在两个区、114所中小学校试点开展七种应用模式研究,探索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德育活动等多个层面的资源应用范例。

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家庭教育推送服务。按照孩子周龄,发送手机彩信“育儿经”;按照孩子学习程度,微信和学习平台推送学习内容。2012年9月开始,启动0-6岁儿童社区早期教育服务和指导项目试点,覆盖朝阳区7万名0至6岁的儿童以及家庭。目前已经发送300多万条指导彩信。

(3)建立北京数字学校,构建优质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按照“一套机构,两个平台,三种模式,四个机制,五类服务”的总体框架,采用“短期树品牌,长期提品质”的发展思路,整体推进北京数字学校发展。

一是建立一套机构。在北京数字学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是建设两个平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按照“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建设互联网平台和电视平台,面向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等多种场景,为用户提供PC、PAD、手机等多终端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泛在学习。

三是构建三种模式。从全日制学校课堂的教育供给向多元化的教育供给转变,建立课堂教学(RLE)、虚拟课堂(VLE)、个人学习环境(PLE)三种应用模式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生态。整合京版教材电子化、多元评价体系改革和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数字校园建设等工作成果,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推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四是探索四个机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北京数字学校课程开发机制、系统建设合作机制、市场运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形成良好的优质教育服务生态系统,实现基本公共资源和高端奢侈资源共同发展,权威教育资源与个性化资源融合发展。

五是面向五类群体提供服务。北京数字学校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国家课程同步学习、选修课学分认定、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培训研修、骨干教师网络服务、家庭教育、家校沟通等。

图2 北京数字学校总体框架

3.北京数字学校实现的社会效益

(1)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服务北京)

——实现直接地无差别地保证每一位学生、每一所学校“可获得”、“会应用”、“能扩展”,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全覆盖,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在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选择权利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2)首都辐射作用(辐射全国)

——教育课程、教师培训对口支援、对口协作。

(3)世界城市建设要求(国际化、现代化)

——国际友好城市教育课程及师生合作、交流。

几个具体问题的认识

1.基础教育MOOCs合作共享方式

当前的几点原则设想:(1)现实学校的补充;(2)个性学习与交流的资源支撑;文化和理解交流的载体。

未来在省市基础教育Moocs联盟(PMx)、对口支援合作联盟(HMx)、世界城市MooCs联盟(CMx)等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做好北京与全国学籍信息系统的对接

落实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部署,按两步走的策略推进:一是进行系统改造,实现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数据对接;二是实现与全国学籍管理系统的融合对接。

今年5月份开始,北京市积极推动系统对接的各项准备:

——制定对接方案并通过教育部专家会的论证;

——协调资金,启动本市CMIS系统改造和数据中心建设;

——进行非毕业年级90万中小学生学籍信息补录数据的采集上报,现在正在进行30多万入学新生信息的采集;

——积极开展融合对接的开发与研制。

猜你喜欢

数字资源信息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答数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看G20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