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评估与发展研究——以洛阳市为例
2013-10-11魏韶军
魏韶军
(洛阳市电化教育馆,河南 洛阳 471000)
教育部2011年1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逐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经过多轮培训也得到提升,但相比较传统的教育技术能力而言,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依然薄弱。在全球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加强的大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将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因素。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国中小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培训方式仍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主要是依托国培、省培、校培,传统的培训和培养方式,其与信息技术这一高端、前沿、瞬息万变的技术手段不谐调;而且培训内容“一刀切”,制式化、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上的个性化需求,师资培训广度的缺乏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1]另外,城乡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水平差距巨大,培训效果也云泥之别,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财力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外在形象建设上,忽视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建设。[2]同时城市学校比县城、乡镇、农村学校,能够更多地获得国家级、省级这样组织级别较高的培训机会。[3]这些都是导致目前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发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很好突破口。
本文以河南洛阳为研究域,针对洛阳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方面的数据,通过定量研究比较分析,归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发展思路。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基础
此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范围为洛阳辖区1市8县6区中小学校。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情况、教师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情况以及各区县教育技术培训水平对比情况等。调查方法为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一方面针对洛阳市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获得定量研究数据;另一方面选取若干教师进行实地访谈,以获取定性研究文本。
2.方案实施
2013年3~5月,面向洛阳市所有区县的中小学发放电子问卷,涵盖1042所中小学(约占洛阳市中小学总数的32.69%)。其中,城市地区68所、县镇地区253所、农村地区691所。为准确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此次调研对6所中小学(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各2所)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现状与问题
针对洛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中的教育技术学科应用、课堂教学环节应用以及城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并由此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融合应用程度差异大,不利于全学科均衡发展
中小学学科之间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比例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就洛阳市中小学校调研情况来看,如图 1所示,传统主科,包括语、数、英,信息技术课堂辅助教学的比率较高,都在50%以上,传统副科如化学、政治、地理、生物、历史均未超过11%。中小学不同科目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频次有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存在失衡的情况。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对主科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主要目的还停留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这也反映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并未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要想应用好教育信息技术,就首先要在学校主动引导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普遍运用和均衡发展。要实现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就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全面参与,通过科学均衡发展相关学科,推动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深度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1 中小学校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学科比例
2.信息技术在各教育环节的应用频差较大,不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衔接贯通
中小学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节过程中也存在应用不均衡的情况。信息技术为学习空间的延伸和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无缝融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4]信息技术同时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更是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如图2所示,中小学教师最常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环节,备课占62.84%;课堂教学占68.82%;教研占26.16%,而在实验、作业、考试环节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明显偏低。从实地访谈了解到,即使是在信息技术辅助较多的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环节,其辅助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教学资料下载和课堂PPT演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资源搬家”的作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资源创造的比例依然偏低。城市、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而在其他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均未得到较好普及,如图3所示。这也说明,在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均得到一定发展的基本环境下,要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各环节的均衡覆盖,应更加注重如何创造教师实验环节、作业批改和考试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总的来说,教育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未成为真正促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革命性影响还需进一步发掘。
3.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支撑教学持续创新能力
图2 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辅助的环节
图3 教师最常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环节(按地区分布)
中小学教师目前接受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内容还在关注教师的基础操作能力提升和课件制作环节。在教师接受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调查中,如图 4,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的比例占83.53%;课件制作设计的比例占89.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例占47.04%;学科教学工具使用的比例占30.36%;信息化教育资源获取技能的比例占23.04%。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中,教学设计、学科工具使用、资源获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安排相对较少。这也使得教师难以直接获得更为高阶的教育技术技能,从而难以自主实现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图4 教师主要接受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教师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如图5、图6所示,95%以上的教师完成初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学校仅有40%左右。在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方面,仅有11.22%的学校教师培训率达到90%以上,有57.88%的学校完成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的教师还不足30%。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初级培训还未实现全面普及,中级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普及程度也相对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系统地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直接限制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整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图5 中小学校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比例
图6 中小学校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比例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普及率偏低、培训知识结构设计难以适应一线教师个性化需求,是制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没有先进信息化素养武装的教师难以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新的设备,无法根据课堂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一方面降低了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疑造成了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低效使用和资源浪费。衡量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关键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5]通过实地访谈,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做好PPT就等于上好一节信息化课程,并且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有的教师只是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存在着手段和目的倒置的情况。
4.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城乡差距大,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有加大的趋势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主要是面向教师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工具的一般方法,而中级培训则是为了帮助老师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从洛阳市不同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完成教育部中小学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来看如图7所示,城市学校完成比例最高,为56.59%;县镇学校的比例为32.56%;农村最低为27.5%。就整体而言,农村地区教育教育技术培训水平不论是初级培训还是中级培训完成情况都与城镇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情况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速度明显滞后于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这极有可能在新的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加大地区间教育的发展水平。重视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针对性地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相关培训的参与度,使其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已成为当下地区教育信息化全面均衡发展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图7 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成比例(按地区分布)
三、原因分析
1.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由于培训观念不正确、培训制度僵化、培训模式单一导致教师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当前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进行主要由外部动机激发——教育行政单位的强制要求,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部动机不强。包括国培与省培在内,培训制度自上而下,有固定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标准,培训制度僵化而缺乏灵活性。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多数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延伸到了高校的教育技术专家与受培训教师的交往活动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基础组织的相关培训忽视了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的行为评价和结果评价,不能明确培训是否真正有效、不能以评估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6]
2.课堂教学技能需求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未实现有机整合
现有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没有实现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及“如何教”的问题,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利用其交互技术、网络传输、数字化教育资源改变师生交往形式、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7]从现在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来看,培训的内容多是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有的培训会讲解一些媒体制作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8]而由于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教育、重传授轻实践的情况,受训教师往往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换了另一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应有的体现,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大规模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注重培训的覆盖率,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学科背景的差异;二是教师自身之间的差异。教师的学科背景集合了教师教学知识与学科知识,是教师日常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学科背景,导致教师无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中的教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实践教学产生了距离。一线教师长期从事相关教学活动,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肯定具有差异性;同时不同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由于在基础培训实践过程中为追求培训的效率,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受到重视,使教师感受不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本学科、本地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激励教师自主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致使培训效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
4.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是一项长期过程,一方面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持续资金投入,加大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施范围,完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以“三通两平台”工程为契机,加强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本地区教育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更需要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支撑,改变过往社会发展观念落后、教育理念陈旧的局面,在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寻找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作力点,形成高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完善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师能力的考评办法,营造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科学发展的整体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
四、发展思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亦在高速进步革新,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资源的海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将不再是谁能否拥有信息,而在于谁能够加工和使用信息。[9]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不是对当下教学经验的补充,而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预备。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将成为教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拥有更广阔提升空间的基础能力,教师应从职业发展、自我提升的角度提高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层次推进,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进程,管理者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
1.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制,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改革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重视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多为政府单位下发文件组织培训,培训标准与目标单一,培训时间时长固定,培训模式采取区域集中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机制僵化缺乏灵活性,忽视了不同背景的教师在不同时间中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应鼓励教师培训学校和高校科研院所探索新型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试点校、示范区建设,拉近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问题与专门研究机构成果的实际距离,以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带动教育技术深入应用驱动力的提升。
2.紧密结合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应创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实践间的联系,使教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内容脱节,没有从培训者的具体实际需要出发,是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大问题。[10]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开始前应注重调研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困难,针对问题开展培训。开展定向培训,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专业学科工具特性,开展针对各学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以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重视教师以主体地位参与问题解决,以信息技术为方法重构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使教师在经验的构建中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3.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估机制,激发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积极性
评估机制是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具有巩固和激励的双重作用。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在参加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并未积极地将所学转为所用。教师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以及运用的效果,不仅在于硬件环境,还依赖于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学校的态度与政策。[11]在原有评价机制下,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推动力不够,仍以旧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久而久之,培训效果消失殆尽。学校应建立面向参训参培教师的的评估机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估列入培训教师日常工作考核,以评价激发和提高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
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且具备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处在初级阶段,与未来信息化教学环境所需要的高素质数字教师还有较大差距。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迅速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需要认识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参与高效、实用的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张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40-42.
[2]周速.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9-112.
[3]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丁钢,陈莲俊等.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
[4]戴晓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3(2):93-97.
[5]李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2-24.
[6]朱晓菊,许霞.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的绩效评估实施[J].现代教育技术,2012(7):35-39.
[7]任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8]张桂力,李彭曦,杨东,蒲和平.浅析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9]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以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初中级培训教材建设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0]康宏,邹策千.我国与美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
[11]朴姬顺,王改霞.汉中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归因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6):62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