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约博物馆

2013-10-11

今日重庆 2013年8期
关键词:杜拉斯福克纳女作家

赵玫说,她要把这本书献给每一位热爱博物馆的朋友。

早在2010年,赵玫便吐露想写一本关于博物馆的书。之前,总在行走的她,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会去看看当地的博物馆。她一直希望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述那些令人着迷的旅程,交付她对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深情,和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大师的敬慕。

读者对这位天津女作家并不陌生,她成名甚早,上世纪80年代后期,便以小说《巫和某某先生》、《无调性短歌》等受到评论界的注目与好评。90年代,她先后完成《武则天》、《高阳公主》、《上官婉儿》,给历史小说增加了新的范本。而她的散文又是一贯的真实、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或许是从小到大读了太多西方文学的缘故,创作之路又受了那么多西方现代文学流派和作家的影响,伍尔芙、杜拉斯、波伏瓦、戈达尔……这些未曾谋面的文学、艺术大家们与她神交已久,心魂相印。每当走过风尘仆仆的域外之旅,赵玫没有选择大多数人蜂拥而至的著名景点,而始终马不停蹄地“寻梦”。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她目不暇接,顾盼流连,百感交集,仿佛走在一条“朝圣”的路上。

“博物馆”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优秀遗产,作家走遍亚洲、欧洲、美洲,从奥克斯福小镇上的福克纳故居,到基韦斯特岛上海明威经常喝酒的“邋遢乔酒吧”;从霍桑故乡萨勒姆小镇“七面山墙的房子”,到华盛顿大屠杀纪念馆内的“丹尼尔小屋”……踏涉其中,纷至沓来的场景与记忆片段一一对接,让赵玫破解了心中疑团,也找到了多年的答案。

福克纳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被赵玫视为“漫长的文学之路上的精神的旗”,他一生都不曾离开过的南方小镇奥克斯福。赵玫提前两个小时赶到,独自一人虔诚地坐在福克纳故居前的木楼梯上等待开门,这动人的一幕提示读者,一位晚辈的中国女作家,与一位20世纪美国文学巨匠之间,流淌着怎样丰富的东西文化内涵。

大文豪海明威则与福克纳的单调生活经历判然有别。走进海明威故居,赵玫坐在主人生前坐过的椅子上,“怯怯地”敲打着海明威用过的打字机,恍惚间岁月仿佛凝固,她明白了:“原来福克纳是那种用头脑和文字创造艺术的艺术家,海明威则是用生命本身创造艺术的艺术家,所以他的作品中带着明显的自传性,因为他生活的过程就已经充满了戏剧性。”就这样,赵玫把身临其境的特殊感受,传递给了无数读者。

去巴黎,赵玫最牵挂的是坐落在圣日耳曼区的“左岸”,那个曾凝聚着“人文精神”和艺术信念的沙龙。这里居住过雨果、乔治·桑、纪德。咖啡馆的常客中,也出现过毕加索、兰波、萨特和波伏瓦的音容笑貌,只是昔人已逝,盛景不再。感谢赵玫,如果不是她的《博物馆书》,几乎已被这个浮躁时代遗忘的圣日耳曼区、“左岸”、“双偶”,仍会在人迹寥落中沉默下去。

行走印度,喜欢杜拉斯的赵玫,“爱屋及乌”地把孟买想象成了那位法国女作家笔下的加尔各答。她在孟买寻寻觅觅,却恍若来到了恒河流域或湄公河流域,来到了加尔各答或是西贡,作家写着所见所闻,虚实交融、扑朔迷离的“印度星云”,原来这是一种错位的感觉。“杜拉斯的印度是虚构的。一个虚构中的地理学概念,在文学创作中本无可厚非”。

赵玫形容“博物馆就像是没有教室的学堂”。她写道:对我来说,特别用心体会的当是人物的命运,岁月的诡异,抑或事件的奇特。

随着《博物馆书》的火热上市,该书的另一大看点,也引起业内和读者的极大兴趣。设计者赵清先生,乃当今最有声望的书籍设计师之一,为将这本书冲奖2013“世界最美丽的书”,他下足功夫。中国古籍“裸脊”的设计方法,微微泛黄的纸张和插图,别出心裁的奇思妙想渗透于书中每一个优雅的角落。赵玫称赞“一看到这本书就格外喜欢,整体装帧和我的文字风格几乎如出一辙”。

受益者自然是读者,读一本这样的书,犹如展开一段奇妙的纸上文化之旅,一路相伴,不虚此行。

猜你喜欢

杜拉斯福克纳女作家
杜拉斯:你会一直看到我,在不朽的文字里
没见到他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杜拉斯作品中的眼睛意象
威廉·福克纳的《熊》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杜拉斯小说中的“诗”与象征主义
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交往与互塑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