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足球“网状结构”进攻战术的构建
2013-10-10毋洪飞
毋洪飞
(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现代足球比赛战术已经发展到多维立体型的模式,在高对抗、高强度、高速度的状态下保持严密的队形,使前、中、后三条线成为一个整体,队员在动态的比赛中快速有效地完成攻防转换的同时能够胜任不同的位置。为了实现这种战术模式,必须通过对场上人员的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理性分析,提出“网状结构”进攻战术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原理、方法、条件、关系、特征等问题展开探究,以期对足球进攻战术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中国足球的训练比赛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19届南非世界杯决赛阶段的全部比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统计法
对第19届南非世界杯决赛阶段32支球队64场比赛电视转播和实况录像进行了反复观察统计,对进球数量、进球前参与人数、进攻路线、进攻战术等特征进行详细记录,并且利用本届世界杯中文官方网站的专题报道对统计的某些数据进行了校对,最后确定相关数据资料。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进行查询,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了部分著作、期刊论文,收集了国内外足球比赛进攻战术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研究指标及统计尺度。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相关统计指标概念和尺度的界定
1.3.1 统计概念的界定
(1)“网状结构”进攻:是指在足球比赛进攻过程中,以持球者为核心点位,在其周围形成三个层次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接应点和支持点,同步跑位,互相接应,传接球合理有序,从而构成一个进攻区的网状队形,同时在其他不同区域的球员也要向有球区域有组织、有目的地靠拢,保持整体的进攻队形[1]。
(2)“网状结构”的场区运用:由守转攻时,在不同场区(前场、中场、后场)获得球权后,进攻方人员位置组合符合三个层次及三个或三个以上接应点并且有目的地按照“网状结构”的特点组织的进攻。完成:通过“网状结构”的配合达到传球、射门、对球权的控制或推进至前场30m区域并维持对对方的继续进攻(一次进攻不等于一次“网状结构”配合的出现,在一次有效的进攻中可能有连续多次的“网状结构”出现)。
1.3.2 场区的划分
将足球场分为前场、中场和后场三个区,两端向场内延伸30m范围内为前场和后场,余下部分为中场。中路是指垂直于球门线的罚球区线向场地中延伸相连接,形成宽40 m、长105m的区域;边路是指中路两边的两块宽14m、长105m 的区域[2]。
2 结果与分析
2.1 “网状结构”进攻战术
2.1.1 “网状结构”进攻战术理念的提出
朱广沪带领中国男足国家队时期,他在训练中用类似皮筋的器具将7—8名队员连在一起,并使队员与队员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从而练习局部进攻。这种训练方法要求只要有一名队员移动,被皮筋连在一起的其他队员都要整体有序移动,从而达到整体进攻的效果。这种训练方法旨在体现队员与队员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要求队员根据场上的动态变化进行合理的布局。此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全队中每一名球员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了整体功能。研究发现,在动态变化的足球比赛中,为了实现整体进攻战术,场上所有的队员必须通过一种特有的模式合理分布在球场上,这种模式符合现代足球战术运用的要求,笔者通过理性分析,提出了“网状结构”进攻战术。这种战术很好地诠释了多维立体进攻的本质,它要求队员具备全面的技战术水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其宗旨是通过有序的移动形成合理的进攻区域,从而构建完备的进攻体系。
2.1.2 “网状结构”战术的概念
“网状结构”进攻战术就是在足球比赛中,为了在一定区域内保持队员之间的紧密联系,队员根据球的发展以及攻守转换情况,其相互位置在动态中不断变化,在局部由3—4人形成一个类似于菱形的不规则的网口,使全队在运动中的队形由不同区域中的小网口组成一张大网,由此形成点面结合、高度协同、合理有序的集体战术体系(图1)[3]。
图1 “网状结构”人员布局示意图
2.2 “网状结构”进攻战术的实施过程
为了保证“网状结构”进攻战术的实施,在本方获得球权的一瞬间,在局部必须进行快速、有效的类似张网与收网的运动,同时,分处在场上不同区域的其他球员迅速有组织、有步骤地向有球区域集结和重新布局,全队所有队员都应该在高速度、高强度的比赛条件下积极地跑位、移动,并采取合理的战术行为。
2.2.1 形成“网状结构”的一个核心点位
在足球比赛中,“网状结构”的形成必须要求队员根据球的发展和比赛攻守转换,在一定区域内快速形成。这要求球员在比赛中,从获得球权的那一时刻始终要以球的发展为中心,在其周围结成一张网。因此,在形成“网状结构”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位,那就是本方持球的队员。图2显示的是第19届世界杯赛中巴西与荷兰的比赛。当巴西队员控制球权时,在其右后方、右前方、左前方及正前方迅速出现了三个层次的四个接应点,同时在这些接应点的周围也出现了同队队员,准备着二次接应。从图中可以看出,以核心点位为中心,通过跑动形成了明显的进攻区“网状结构”[4]。
图2 第19届世界杯巴西队形成的进攻区“网状结构”
2.2.2 合理的距离是“网状结构”进攻战术的前提
“网状结构”进攻战术要求“全队要有一个整体队形,前锋、前卫、后卫三条线的距离,一般必须始终保持在纵深40m左右,横面35m左右,各个位置互相之间距离要紧靠在10m左右”[5],并要形成锁链式的网口,方能互相配合,互相保护,一动全动。从图3可以看出,在19届世界杯中西班牙队实施“网状结构”进攻战术时,始终保持一定的横向和纵向距离,以便在进攻中拉开空间,牵扯对方防守队员,但距离又不能过于大,保持在10m左右,这样可以缩短传球的时间、防止被对方抢断。同时队员间的距离也不宜太近,以免形成对方一个人防守两个人的不利局面。因此,合理的距离是保证“网状结构”进攻战术的前提。
图3 第19届世界杯西班牙队“网状结构”队员间的距离
2.2.3 积极的跑动是形成网状结构的必要条件
“网状结构”战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依靠集体的积极跑动。跑动要体现出“灵”“变”“活”的特点,充分发挥球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形成进攻区的“网”,把“网状结构”进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名球员的位置变化会牵动所有球员跟着一起移动,但无论怎么变化,整体队形以及局部始终保持许多小的网口,这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积极主动、团结拼搏的精神,发挥快速善变、整体进攻的“网状结构”战术优势。在运用“网状结构”的战术时还要处理好足球比赛中快与慢、一个中场与两个禁区、进攻中的跑动和传球、分散和集中、快速反击和声东击西、分工包干和协同配合、内线和外线的关系[6]。这样有策略的跑动才能体现“网状结构”战术灵活多变的特点。
2.2.4 相互配合、整体协同是形成网状结构位置关系的基础
足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本身就强调整体的相互配合与协作的团队精神。而“网状结构”进攻配合更是如此。如图4所示,“网状结构”进攻就像一根链条,环节与环节之间紧密连接,链条中的任何一环衔接不紧密或出现差错,都可能造成整个配合的失败或贻误战机[7]。当本方队员控球时,在其周围的队员必须给予持球队员必要的支持和接应,使其在局部以球为中心形成一个合理的网,使得持球队员有多条传球路线,不仅保证了传球的连续性,而且拓宽了进攻战术的范围。
图4 第19届世界杯西班牙与荷兰比赛时“网状结构”进攻图
2.3 “网状结构”进攻战术的要求及优势
2.3.1 “网状结构”进攻战术在运动战中对参与人员的人数要求
由于“网状结构”进攻战术是一种整体的战术打法,需要在人员合理布局和跑动中体现出有序的状态。参与“网状结构”进攻战术的人数多少是确保其质量的重要条件。从表1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145粒进球中,2—4人参与进球的进球数高达76粒,占总进球数的52.41%;之后依次是1人参与的进球(包括点球、任意球)36粒(占24.83%),5—8人参与的进球20粒(占13.79%)和8人以上参与的进球13粒(占8.97%)。可见,在运用“网状结构”进攻时,需要至少2—4名球员在动态中不断穿插跑位,相互配合,以持球队员为核心,在其相邻的位置形成三个层次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接应点。根据球的变化,在有球区域保证足够的人员配备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形成进攻区域的网口,这样更容易撕破对方的防线,提高进攻的效率,还能保证进攻的连续性,丰富阵地进攻的内容。
表1 19届世界杯进球前参与进攻人数与进球数量关系统计表
2.3.2 “网状结构”进攻战术是比赛中最主要的得分手段
通过观看第19届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录像,将本届比赛所有球队进球前的进攻战术打法归纳为以下三种:定位球战术、“网状结构”进攻战术、快速反击战术。定位球战术是指在比赛中,利用“死球”后重新开始比赛的机会,组织进攻与防守配合的战术方法。定位球战术包括中圈开球、角球、任意球、点球、掷界外球等。“网状结构”进攻战术前文已论及,此不复述。快速反击战术是指在动态的足球比赛中,守方通过抢、断或其他方式获得球权后,趁对方布防不及,采用简练的中长传、快速推进或个人快速带球突破等手段将球推进至对方门前甚至破门得分的战术打法[8]。
表2 第19届世界杯战术打法形成及路径一览表
由表2可知,在第19届世界杯决赛阶段的145粒进球中,通过“网状结构”进攻战术攻入的有59球,占总数的比例最高,为40.69%;其次是定位球战术攻入47球(占32.41%),快速反击战术攻入39球(占26.90%)。3种打法的运用效果经χ2检验,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网状结构”进攻战术与定位球战术比较,χ2=76.4,P<0.05;与快速反击战术比较,χ2=83.4,P<0.01,其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快速反击战术与定位球战术运用效果比较,χ2=62.8,P>0.05,其差异不具显著性[9]。由此可以看出当今足球战术发展的潮流与趋势:随着运动员对比赛阅读能力的提高、体能储备的加强以及对比赛节奏的精确把控,快速反击这种以弱胜强的制胜手段已经无法成为得分的主要途径,比赛中更多的进球是通过“网状结构”合理的人员布局、阵地渗透、默契配合及有效跑位来完成的。
3 结语
(1)从世界杯这样的高水平足球赛中可以看到,高对抗的流动性进攻战术是当今足球比赛的重要进攻手段,在这种时空争夺越来越激烈的运动中,产生了“网状结构”进攻战术这样一种动态模式,使得在比赛中场上的所有队员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跑位和策应,把场上所有的队员有机联系在一起,突出整体进攻的效益。
(2)“网状结构”进攻战术在运用时,必须以持球者为核心点位进行整体移动,在其周围快速有效地形成三个层次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接应点,同时与接应点相邻的队员也要进行合理的跑位,这样才能从一个小的进攻“网口”不断辐射到全场,形成一张大的进攻网。通过对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方式以及“网状结构”进攻参与人数的统计,可以看出“网状结构”进攻战术是进攻中最有效的得分手段,为了保证这种战术的顺利实施,在局部必须保证至少2—4名进攻队员参与进攻,一同跑动策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进攻区“网口”。
(3)“网状结构”进攻战术旨在体现出一种整体的进攻打法,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队员与队员之间应保持合理的纵向及横向距离,一般应在10m左右。其次,通过积极的跑动,快速有效地进行类似于张网与收网的运动,使进攻区“网口”体现出“灵”“变”“活”的特点。最后,队员之间相互配合的整体性是保证“网状结构”位置关系的基础,只有场上队员能做到一动全动,互相穿插跑位,积极接应和跑动,才能把这种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1]毋洪飞,刘建中.近几届欧锦赛中“网状结构”足球战术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33-336.
[2]刘浩,刘夷瑟.欧洲国家足球队进攻战术方法手段运用特征分析——以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08-111.
[3]毋洪飞.论现代足球比赛中“网状结构”战术的构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王凯,何江川.2010年南非世界杯32支参赛队技战术因子结构分析与综合评价[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69-73.
[5]许德明,包瀛福.足球跑动规律之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1999(1):33-37.
[6]董青,陈强.对世界高水平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跑位模式的探悉[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27-330.
[7]余吉成,肖进勇,李江幸,等.足球进攻战术中有序跑位接应能力的运用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53-55.
[8]林金标.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特征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73-76.
[9]高博,刘卫.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145例进球攻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1):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