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浅析
2013-10-09张艳
张艳
[摘要]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职业技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沿袭着手工绘图的教学模式,缺少空间感,学生不易掌握理解。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加入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技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7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类企业日新月异,对技术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技术素质和知识水平。目前各企业大量需求的是技能型人才,他们在企业中更多的从事产品的制造、装配、设备的维修等工作。这就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在学习到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从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得到训练,使他们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关键能力、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并具备对不同工作岗位环境的适应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独立工作能力。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及相近专业必须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机械制图》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好“设计师”,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作业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氖围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兴趣,达到掌握技能、技巧的目的。可是几十年来,《机械制图》的教学模式一直沿袭着在黑板上手工绘图或者挂图或者模型教具,单一枯燥,而且不能完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学完之后没有掌握到什么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支持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机械制图》传统授课方法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2、在教学内容上,内容过多,教师为了完成授课计划。主要变现在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难以消化,导致听不懂,作业错误较多。学生则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没有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主要强调的是让学生掌握制图原理及制图的变现方法,强调的是解决形体的表达,而缺少识图能力的训练。目前教学很少与产品相结合,从而导致课程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需要。
4、在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缺乏有效的途径。《机械制图》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机械制图》课程整合
投影法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完善的一种实用图示方法,从《机械制图》的教学实践表明,以正投影法为基础的画法几何及其教学体系,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发展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画法几何把原本直观的立体抽象化了,学生画图和认图始终处在一个抽象思维和想象的环境中,使学生更加迷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始终是一个教学重点。现代化的软件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三维空间之门,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直接去认识和感知空间几何元素,直观、形象,易于学生接纳。例如:在“几何体投影”教学中充分利用autocad的三维绘图环境,绘制一些立体图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临摹计算机中的立体模型,徒手绘制立体草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能很快画出棱柱、圆柱等基本几何体的轴侧图。通过练习,学生对各种基本体的轮廓有了了解,初步树立了空间概念。
将实物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零件、装配体的测量与表达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将机械零件等实物引入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所要表达零件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拉近课堂教学与实践工作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测量技能的训练中,要将测量工具、仪器和典型零件引入课堂,通过教师对测量方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典型零件,并根据图纸中的尺寸、精度要求判断该零件是否合格。这佯既锻炼了学生测量技能,又使学生对尺寸标注中基准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auto cad计算机绘图》等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围绕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进一步说,就是培养学生使用机械技术文件进行技术沟通、交流的能力。按照以往的教学计划,我们分别进行三门课程的教学,人为地阻断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例如:《机械制图》教学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过测量和公差的相关知识,对零件图中尺寸的标注无法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课程学习后,学生又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机械图样的识读中去;特别是《autocad》课程只学习软件功能与使用,教学与机械图样脱节,学生既便学会用软件中的各种功能,但不知在绘制图样中如何灵活使用。另一方面,学生不能掌握知识间相互关系,综合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三门原本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课程进行整合,在一门课程中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那么以上由于原有学科体系而形成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从而有效培养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利用机械图样进行技术交流的综合能力。
使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项目教学法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工作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工作中去。比如在讲授“平面图形的投影”一节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课件来模拟真实平面投影面。根据已学过的点、线知识,分组讨论画出平面形的三面投影,归纳出各种位置平面形的投影特点。最后教师验证学生得出的结论讲评学生做题隋况。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以新的感觉,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整合后的《机械制图》课程中,将零件表达、测量、公差、计算机绘图等知识与技能在一门课程中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样便于教师更好的选择教学项目。教学项目要有实际意义,也就是说,按照学生日后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工作进行项目的设计,例如:在企业设备维修中,经常需要将已经损坏的零件进行测绘、绘制零件图,从而加工出新配件,便于设备进一步维修,恢复机械原有性能。我们设置了典型零件测绘项目,并且要求最终以使用计算机绘制出的图样作为项目结果,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机件表达方法,需要具备测量、计算机绘图等操作技能,还需要对零件公差要求有充分的理解,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5]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5]谢戈台,信息技术与技校《机械制图》课程整合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