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定位与社会服务能力衔接的教学实践——以顶岗施工图设计为例
2013-10-09施文婵
施文婵
(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对于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施工图设计课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其涉及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是学生进入建筑行业所必需掌握的。由于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呈现多元化,不仅要根据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信息而且还要考虑学生自己意愿,使得职业面向的建筑设计、室内装饰、现场施工技术及设计管理等不同岗位需要分层培养,因而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职业兴趣点,加强课程把握及就业的对接,做到有效的挖掘个人潜力与职业的链接,因材施教,“人职匹配”。
一、以实习岗位为依托链接课程教学
以实习岗位为依托链接课程教学,实质上就是从“出口”(就业)倒逼课程教学,按照岗业需求,依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和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课程教学调整,使专业课程真正为适合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服务。一是按不同出口(就业)方向,岗位要求设计教学模块、整合调整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二是按照社会需求、个人意愿选择就业方向,进行培养模式分流,因材施教,提高专业理论与技能的针对性,使专业延伸出的各个就业方向和生产实际接轨;三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寻找发现学生的职业兴趣点,设计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方案--既满足岗位基本的要求,也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职业生涯拓展空间。
教学中,为使课程的教学模块直接与实际应用对接,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在施工图设计课中尝试实施的教学方案除了掌握课程基本训练外,还联系实际工作岗位,将真实项目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驱动,促进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加深。针对学生岗位多层次、多需求的情况,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分类设置选题,扎实基础,灵活运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思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二、岗位定位分析
基于《劳动力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及职业教育对策建议》,定位高职学校的功能和培养目标:“其中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并举,发展有社会需求和行业支撑的优势专业,削枝强干,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针对培养目标,在对建筑市场和建筑类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模块内容与岗位对接进行调整和完善,见表一:
表1 实践教学模块内容与职业岗位对位整合内容情况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有1/3 的时间是在建筑类企业的实习中度过的,这样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教学跟进,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生产一线的专业理论和工作技能,从而促进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相适应,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方式的多层次多元化。
三、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的衔接方法实践
以行业中职业能力标准为教本,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按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重建课题内容,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分割学习方式,采用二者相互融合方式,尽可能与工作岗位任务实境相接近,实现学校教学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以满足教学、岗位能力、国家职业标准三者结合。在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学习中,学生掌握建筑实施整体框架(从方案-初设-施工图设计-建造实施-管理)以及与设计相关对位的岗位任务间的关系,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方式,提高整体专业宽视野与在岗实际任务技能的对位认知能力。掌握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经济与施工图设计课程的应用关联与岗位联系,从教学到职业对位相靠近,增强教学的整体实践与拓展性,帮助学生把握自身兴趣,找准职业对位。增强学生学习的即位性与拓展迁移性。关注学生的岗位工作调整、岗位任务的完成,跟进教学内容调整与教学服务对接。
四、结语
高职建筑专业课程设计定位与社会服务能力的衔接,通过岗位实际工作需求,按岗位分工为实践教学依据,反推教学课程服务,是理论-实践的交替过程,以此吻合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并能及时进行调整。通过实习上岗,发现潜在的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岗位模块,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体现教学服务目标,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理解、深化、拓展所学内容。并通过参与课程学习,让学生从单纯的对知识的接受逐渐转变为对自身兴趣点与职业岗位的自觉寻找链接,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建筑行业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方向感,拓展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能力发展及职业的可迁移能力,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延展性、跨越性。
[1] 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 王丽.建筑市场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职业技术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