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卷烟工厂设备点检管理新模式
2013-10-09徐成,姚岚
徐 成,姚 岚
(安徽省芜湖卷烟厂,安徽 芜湖 241002)
1 点检方法存在的弊端
1.1 点检人员不易变更
一旦发生人员岗位调动,新接手人员无法立即开展工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熟悉期。
1.2 设备隐患不易发现
设备故障的前期往往是一些简单的松动或劣化现象,但这一故障初始阶段却很难通过常规点检手段发现,当到真正发现的时候,却已经是需要停产维修的情况了。
1.3 对点检人员的责任心要求较高
无论是否制定了点检管理规定或者标准,对常规点检部位的要求只能是“正常”或者“不正常”,无法精确定义设备的运行状态。缺少责任心的点检人员就会坐在办公桌前完成全部点检记录表。
2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项目前期准备
着手精密点检的准备工作。配置了一系列点检器具,并建立了点检作业队伍,将参数化点检工作落实到人,明确职责和分工。为了使车间在后期更好地进行点检参数的设置,组织设备管理员还建立了参数化点检信息采集模板。
第二阶段:点检参数收集
在建立参数化模板的基础上,制定参数设定计划。按照计划步骤建立日常及精密点检参数。制丝车间完成了主机设备精密点检点的梳理工作,卷包车间完成了各机组精密点检梳理,动力车间完成主机设备精密点检梳理工作,并完成五定工作(定路线、定人、定点、定周期、定标准)。同时各车间还组织人员对车间主机设备信息进行了梳理汇总,形成设备ID卡,为后期系统数据录入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系统平台建立
在完善了基础信息之后,与专业信息化公司合作,开发了TIPM点检定修管理系统平台,并将已梳理的常规点检和精密点检参数以及ID卡数据纳入点检定修管理系统中。
3 实施效果
3.1 通过点检定修系统平台的建立
我们对点检人员的作业形成了规范的模式。点检人员按照“下载点检计划→现场触发点检项目→实施点检作业→上传点检数据”四步曲,完成规定的点检工作。同时,现场点检射频卡与手持式点检仪的结合使用,规范了点检作业路线和点检项目内容,真正做到了点检现场化、项目明细化。
第一步:通过USB或无线Wi-Fi方式下载点检计划至点检仪;第二步:到现场设备射频卡处触发该区域点检内容;第三步:按路线计划顺序执行点检任务;第四步:将点检结果上传至系统。
3.2 在点检项目内容上,我们不仅沿用了设备的观感状态和现场仪表手抄量的记录,同时增加了设备振动及温度的状态参数数据,更为科学精准的掌握设备运行状况。
我们将点检记录所采集的数据上传到系统,系统根据设定的参数标准,自动判断设备运行状态(正常、报警、危险),为设备管理提供预警功能。
同时,系统还提供了振动分析和趋势分析的精密诊断方法,对关键设备和重点部位的状态监控和分析提供了先进的诊断工具。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跟踪设备运行参数,在设备发生故障前,对设备开展预防性维修,将潜在故障消除。
3.3 系统应用实例
我们在系统中,通过查看设备状态,发现卷包车间16#、19#机组存在异常:
通过查看二级菜单,发现两处异常分别为16#及19#protos1-8设备在点检过程中,SE蜘蛛手蜗流风机轴承座温度超标(标准值为69℃,测量值分别为75.3℃及79.0℃)。
针对此现象,我们利用设备停机时间,对轴承进行了检查及润滑,消除了故障隐患,避免了设备停机。
4 巩固措施及下一步探索方向
4.1 完善基础工作
为确保“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明确反馈的收集人、验证人、类型。按照三级点检的要求,不断完善点检标准、补充点检项目,通过对运行参数的跟踪,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为设备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点检记录的统计分析,得出客观的判断结论,指导设备润滑、维护、检修等工作的开展,最终建立科学的预防性维修体系。
4.2 完成精密点检可视化标识牌标样的设计
精密点检可视化标识牌标样要展示设备图形标注测振点和测温点,同时设置标准值、点检周期、点检人等相关信息,设计格式统一规范的标识牌;规范精密点检点标识;指定设备点检部位;用“红色”标识测温点,用“黄色”标识测振点。
4.3 完善标准制度
完善相关点检制度,建立信息化点检考核机制。通过目前信息化参数点检的实施,维修人员对设备的状态及参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通过振动的检测,使得以前无法判断的转动部件故障有了一定的依据,为总体设备性能的评估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