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
2013-10-08无声
文/无声
秦开却胡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成功扩张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便是秦开却东胡取辽东的战功。《史记·匈奴列传》:“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秦开是战国时燕国名将,大获全胜后,秦开站在燕北(今朝阳)边地,效法赵国,大修障塞,于是长达1200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遗址现在依旧存于今天的建平北部。
薛礼征东
朝阳千佛洞在朝阳县南双庙乡境内。它是辽朝圣宗耶律隆绪二十三年(公元1005年)建造的。千佛洞在高山之中,石带束腰,沿着石磴往上走去,便可看见千佛洞了。洞口向南,面宽二十多丈。有三个洞,就是东洞、西洞和中洞。东洞宽十丈,进深三丈六七尺,高约一丈五六尺,非常壮丽。洞里有石佛千余尊,所以叫千佛洞。可惜,洞中石佛多数都损坏了。在千佛洞前有一块断碑,字迹也不全,其中可以看出有“统和二十三年”几个字,可断定千佛洞为辽圣宗时期建筑。中洞深邃,面宽五丈,进深五丈,高一丈三四尺。喇嘛罗卜僧素纳秦格愣在洞口之外,石崖之下,建筑了佛堂三楹。西洞宽八丈,在西洞里有禅房七间,是喇嘛们平日居住的地方。
天然的石洞长数十米,高有几丈,整个石洞呈月牙形,非常壮观。洞内有三个殿,中为石佛殿,东是老爷殿,西为玉皇殿和菩萨殿两层。石佛殿内供奉着大小石佛九百九十五尊。这些石佛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哭的、笑的、缺腿的,什么样的都有,说起这些石佛为什么会这样,还有个神话故事。
点将台,据传说,唐初大将薛礼征东时在此安过营,扎过寨,点过将,和点将台遥遥相对的东面是城子山,两山相距10华里,城子山山顶有口水井,周围便是鲜卑大将盖苏文安营屯兵的地方,至今还有遗址。
当时,薛礼、盖苏文率军各占一个山头,为了各自的王朝而势不两立,搭弓射箭,面对面地交锋,谁知兵勇将能的薛礼却屡遭败仗,伤亡很大。一天傍晚收兵后薛礼到千佛洞里休息,偶然发现洞里的石佛个个满头大汗,薛礼明白了,原来是这些石佛帮助了盖苏文,薛礼大怒,拿起钢刀对准石佛一顿痛打,一千个石佛中只有五个“逃到”千佛洞南羊山的五佛洞,其余的九百九十五个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石佛从此再也不敢帮助盖苏文了,薛礼打了胜仗立了大功。至今,点将台上还留有搭帐蓬时凿的柱脚石窝七十多个和薛礼的大脚印一个,广播剧《於泥河与千佛洞》中说的薛礼救驾故事(当时救驾指的是李世民)就是此地。
不食周粟
喀左大城子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唐时名为琵琶川,唐末契丹迁奚人于此。辽代此地属中京道大定府管辖。若将辽宁的历史从唐代往前推演,当其他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洪荒时,喀左一带已有了繁华的人类文明,称雄此地的商代孤竹国在史册上有明确记载。
孤竹国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诸侯,传说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国王临终前将王位传于长子伯夷,但伯夷认为,王位的继承人非能力高于自己的三弟叔齐莫属,为了让叔齐继承王位,伯夷离开国都远走他乡。而叔齐获知这一消息后,不仅未欣喜若狂,反而悲从中来,声称自己若即位“名不正言不顺”,不合礼仪之道,竟抛弃唾手可得的王位随伯夷而去,朝中不可一日无主,王位最后只能由孤竹国国君的次子继承。
当时正值商纣无道,武王伐商之际,伯夷、叔齐听到武王伐商的消息,一起赶去劝谏武王,认为周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周武王没有听从,一举攻入朝歌,结束了殷商的统治。伯夷和叔齐以商遗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下采薇(一种野菜)而食。有一天,二人碰到一个老丈,老丈笑道:“你们二位以不食周粟标榜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但是你们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吗?你们虽说不食周粟,但是你们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二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意不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
对伯夷、叔齐的历史评价版本众多,持异议者讥嘲二人泥古不化,不能与时俱进;但在正史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历朝名流均对伯夷、叔齐予以崇高礼赞,溢美之辞不绝于耳。
伯夷、叔齐的故事为后人广泛传播,在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史书文卷,均对此段历史纵情讴歌。明清时期,不少朝鲜诗人学者拜谒夷齐庙,题写礼赞诗文;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光国爱读《史记》,尤其敬慕伯夷的气节,德川家先祖将伯夷、叔齐的木雕像安置在堂内,并据孔子评论伯夷、叔齐所说的“求仁得仁”而将其命名为“得仁堂”。
东征乌桓
翻看喀左县志,一部北方各民族的千年融合史与战争史扑面而来,其中,曹操东征乌桓亲临喀左一段历史,是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位于喀左境内、距大城子镇不远的大阳山,就是当年曹操征乌桓的古战场。“开车来喀左路过大凌河的拐弯处,也就是现在杨树沟煤矿附近,大阳山就在那里。大阳山汉代称白狼山,北魏时称白鹿山,清时称大羊石山,后取谐音改称大阳山。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柳城(今朝阳袁台子)为政治中心占据今辽西地区,史称“三郡乌桓”,蹋顿最为强大,为三郡首领。此时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时,称雄北方的的袁绍联合乌桓灭了公孙赞。公元199年,袁绍占领幽州后,为了酬谢乌桓,曾假借汉献帝的名义封乌桓众首领为单于,还与乌桓联姻,袁绍亲自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三郡乌桓首领蹋顿为妻。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败后,其子袁熙、袁尚兄弟投奔蹋顿企图收复冀州故地,曹操决定远征蹋顿,以除后患。
公元207年8月,曹军与乌桓军在白狼山狭路相逢。史载:“(曹操)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阵大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20余万口。”
曹操击败乌桓,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后,除关西地区尚被马腾、韩遂占领外,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使北方边境得到安宁,为北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曹操击败乌桓回归许昌,走辽西走廊,当时叫傍海道,海潮袭来,傍海道深不过舟楫,浅不通车马,曹操路过绥中万家岭,眼望大海触景生情做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观沧海》……”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这一成语故事,几乎世人皆知。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经验丰富的人,遇事能够应付自如。然而,这一典故发生在何处,知者却不多。其实这段故事就发生在辽宁省的朝阳地区。
公元前679年,坐上春秋五霸第一把交椅的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订立盟约。盟约上最要紧的有三条:第一条是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第二条是抵御外族,不准他们向中原进攻;第三条是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十多个与会的中原诸侯国一起宣誓,尊齐桓公为老大,建立抗夷统一战线——一致对外。
这第一个撞枪眼儿上的入侵外族叫山戎,当时的山戎相当强大,势力范围包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大片土地,建立了孤竹、令支、无终等好几个小国,其中孤竹国就占据了包括现在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朝阳、义县一带。
山戎势力强大,没事就跑到中原抢点东西惹点事,还先后挑起了好几次大规模战争,被欺负最惨的就是燕国。
公元前663年的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燕国使者求见,说山戎又侵犯了燕国,燕国已经顶不住了,请老大给小弟出头。齐桓公决定亲自统率军队援救燕国。
齐军一路顺畅,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小国。发现令支国君已逃往孤竹国,便向孤竹国进发。孤竹国君顿时慌了手脚,元帅黄花献计道:“臣有一计,保教齐军全部覆没……”
原来,这孤竹国北边有个地方叫旱海,沙漠一望无际,水草不生。凡是进旱海的,就没听说有谁活着出来。如误入迷谷后,便只有进去的路,没有回来的路了,道路九曲十八弯,还有毒蛇猛兽。黄花的毒计就是先让孤竹国君带宫眷到阳山躲避,让孤竹国都成一座空城。然后派人诈降,说国君弃城逃往砂碛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必定下令追赶,诈降之人便可将齐军诱入迷谷。
齐桓公果然中计,大军开进迷谷,只见一阵狂风吹来,天昏地暗。月光下白茫茫一片沙漠。
管仲脑海中一念闪过,大声喊:“不好!我很早以前就听说北方有个地方叫旱海,是个要人命的去处,主公,赶快下令,停止前进!”齐桓公急忙命令大军就地停下安营。
管仲派出几路兵马,以锣为号,四处探寻进谷的道路,可探来寻去,犹如进入迷宫一般。这一夜,旱海一片喧嚣,彻夜不断。管仲冥思苦想,忽然眼睛一亮,向齐桓公大声说:“主公,有办法了!臣闻老马识途,当地的马对这一带地形肯定熟悉,咱们只要选几匹老马带路,一定能走出迷谷。”这一招儿果然灵验,老马左转右拐,带着齐军,不出两个时辰,便出了谷口。
齐军出了迷谷,顺原道返回孤竹国都城。孤竹国君忽听城外鼓号声惊天动地。赶到城墙上一看,只见齐军已到城下,将城围得铁桶一般。天亮了。齐桓公与管仲入城,桓公挥剑砍去,孤竹国君人头落地。
孤竹国就这么消失了。
烽烟散去、流沙吹尽,曾经的金戈铁马都已成了传说,唯有“老马识途”的典故脍炙人口,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