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分析——以嘉兴外贸企业的调查为例
2013-10-08王晓辉嘉兴学院
■ 王晓辉 嘉兴学院
当前,加快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外贸新战略中重要的支撑条件。由于影响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为了深入研究当前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我们课题组选取了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嘉兴作为重点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截至2011年底,嘉兴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为4039家,课题组选取了出口业绩排名靠前的5%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这些企业既是嘉兴外贸的支柱,也是转型升级的探路者,他们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前瞻性,对这些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遇到的障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把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
我国作为一个外贸大国,虽然外贸的规模和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外贸的结构性弊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一是外商投资企业所占进出口比重过高,对本土企业造成了挤压,国内本土企业主要以贴牌和定牌加工方式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企业获得国际贸易利益空间减少。二是出口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要素制约加剧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外贸企业处于“微笑曲线”底端,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三是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基本面还未趋稳,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大量低端出口产品将同时面临着各种贸易摩擦日益升温和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等多重压力和不确定因素。从嘉兴外贸企业调查的情况分析,也体现了这一基本状况:
(一)出口产品以弥补国际市场空缺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嘉兴外贸企业追随市场的能力比较强,51.5%出口企业的产品构思来自消费者,49.5%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位是寻找市场空隙和追随竞争者,但是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总体偏低,只有5.6%的企业表示其产品在市场上的模仿度或替代度比较低,62.6%企业表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模仿度或替代度比较高,还有21.7%的企业对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模仿度或替代度不清楚。
调查数据同时显示,国内企业之间的同质竞争比较强,42.9%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国内,27.3%企业的竞争对手来自发展中国家企业。目前外贸企业出口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拓宽出口市场,只有33.3%企业出口增长是依靠开发新产品。总体而言,出口企业的利润水平总体偏低,23.7%的企业利润水平在1%左右,20.2%的企业利润水平在2~3%,只有4.6%的企业利润水平在10%以上。
(二)出口企业在流通渠道的控制权和商品价格的主导权比较薄弱
调查企业中有124家从事有OEM出口业务,其中32家企业OEM出口占企业销售收入的90%以上;有95家企业从事有ODM出口业务,其中16家企业ODM出口占企业销售收入的90%以上;有101家企业从事有OBM出口业务,其中26家企业OBM出口占企业销售收入的90%以上。可见,出口企业在发展贴牌出口的同时,逐步加大了自主品牌的建设,目前已有163家企业开始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其中82家企业实施的企业品牌战略,81家企业实施的产品品牌战略,101家企业已经实现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随着自主品牌产品的增多,出口企业逐步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加大宣传力度(50%)、依托龙头企业带动(11.6%)和减少中间商(28.4%)等方式,采取直接到国外生产或建立商贸中心的企业并不多(10%)。
尽管出口企业加大了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并通过无牌、定牌和自主品牌多种举措抢占国际市场,但是目前出口企业订单的59.5%来自于国内外展销会,大多数出口产品还是通过国内外的销售商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其中通过国外销售商的比例高达55.7%,直接销售给国外最终用户的产品占出口总产品的31.4%,到国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就更微乎其微,仅占1.7%。出口企业通过国内外销售商销售产品,虽然简单易行,并可以适当降低企业流通环节的费用和风险,但是同时也放弃了“流通渠道的控制权”和“商品价格的主导权”。
(三)出口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着“出口陷阱”和“低端锁定”的危险
发展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赚外汇,还希望通过出口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促使企业在生产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更多、更深地接触出口市场,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投资于产品研发的重要性,推动企业从生产能力到产品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由于目前嘉兴出口企业长期停留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不但企业出口创汇能力不强,而且出口对生产率的拉动作用以及提供给企业“干中学”的机会和效益比较弱。
调查数据显示,出口企业在出口过程中获取的收益如下:58.5%的企业通过出口获取了市场信息;25.6%的企业表示,发达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对企业出口造成很大的障碍,同时也间接推动了企业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提升;25%的企业依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出口过程中获取了市场利润;23.4%的企业学习到了国外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组织管理方式;19.6%的企业从买家那里免费获得了产品设计以及能够提高或改善生产工艺过程的技术支持与转移;13.8%的企业得到了买家的技术指导;5.3%的企业从买家那里获取了提升生产率的隐形技术。显然,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低层次出口产业规模扩张的外贸增长方式,已成为嘉兴外贸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要素制约加剧问题日益突出,外贸企业将面临着“出口陷阱”和“低端锁定”的危险。
二、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因素分析
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有:企业自身力量比较单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困难,对于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难以承受等实际问题。
(一)企业转型升级的观念障碍
从目前企业的法律形式来看,嘉兴外贸企业中只有9%是股份有限公司,59.3%的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7%的企业是个人公司,2.5%的企业是合伙企业,22.2%的企业是无限责任公司。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管理制度还比较落后,企业管理者更多的是从“成本——收益”近期利益角度来考虑,追求市场利润成为企业决策的首要因素。
由于转型升级本身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剧,因此,很多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不高,转型升级的步伐也不大。调查企业中有52家企业经历过转型升级,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6%,另有32家表示考虑过转型升级,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6%;经历过转型升级的企业中有27家实施的产品升级,8家企业采取的是进入新市场,3家企业采取的是商业模式转变,只有2家企业实施的是产业升级,其它企业没有明确表示采取的是哪种转型升级;正在考虑转型升级的企业无一家选择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主要还是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去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还不多(见表1),企业自发实施的转型升级路径和政府所倡导的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支持网络薄弱
表1 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及类型调查汇总表(多选题)
表2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调查数据汇总表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制约嘉兴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障碍。企业创新意识在市场需求驱动下有所增强,63.6%的企业设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但是由于企业主要还是依靠独立开发和接受委托企业(供应商)技术引进后的二次创新,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还不够,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较以前有所提升,而原始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仍然是导致国内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调查数据来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次是:缺少创新人才(43.43%)、技术创新风险太大(26.77%)、获取市场需求信息渠道不畅通(23.74%)、缺少创新资金(18.69%)、缺乏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支持(13.64%)、其它(2.02%)。人才和科技成果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中主要存在着信息不通畅(41.41%)、科研成果的转化难度高(17.17%)、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离(11.11%)和技术转让价格过高(11.11%)等问题。另外,企业对技术创新环境关注不够也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见表2)。
(三)单个企业的创新突破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薄弱
追求效益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对市场的洞察力和追求利润的积极性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施振荣的“微笑曲线”理论也已被企业家所熟知,为什么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呢?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妨碍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依次是: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跨国公司控制核心的专利技术→企业家自身难以适应→技术门槛过高→市场准入的限制→企业员工素质偏低→不掌握关键技术→跨国公司控制市场终端、绿色环保壁垒→产业政策的限制→资金投入过大→市场风险太大→缺乏进入新产业的门路→缺乏高端人才。
可见,随着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发展的不断挤压,当稳定利润逐步变成低利润和高风险之后,外贸企业对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知还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对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以及如何和跨国公司进行抗衡还是存在着诸多困惑。
三、化解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障碍的对策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用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内容,既是经济体系的重生再造和推陈出新,也是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只有政府具备从国情出发,兼顾贸易伙伴国和国内企业的承受力,综合运用财政、环保、信贷等政策,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搭建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平台,全面、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综合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用,做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顶层设计和相关创新政策的落实工作,从宏观层面破解当前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国际市场信息不畅、创新资金短缺、科技人才不足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等各种障碍因素,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同时,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从“倒逼”转变为“内在驱动力”,全面释放企业创新潜力,有序实现高生产效率企业的不断扩张和低生产效率企业的逐步淘汰。
(二)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
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政(政府)、产(产业)、学(学校)、研(科研机构)、金(金融机构)”的协同创新合作平台,是提高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协同创新”可以通过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把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起来,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降低创新成本,有力推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促进国内企业技术链的整体突破。
目前首要任务是要尽快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协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引导科学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方向与国家的发展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与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起来,促使科学研究朝着以市场驱动和绩效为主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国内企业战略联盟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企业选择转型升级的路径除了受外界形势和政策环境的影响之外,更多还受自身资源条件的约束,转型升级决定着企业的最终兴衰成败。规模小、同质化强、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是我国当前外贸企业的总体状况,但是在全球链条件下,每个企业所处的环节不同,功能也就不同,因此企业在选择转型升级路径时更多的要从实际出发,形成错位发展。
对于出于研发环节的企业来讲,需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搜集和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趋势判断能力、市场需求识别能力和研发管控能力,通过研发风险管理体系来不断降低产品研发环节的各类风险,依靠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和提高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生产企业来讲,需要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通过加大设备技术革新和完善生产系统运行,不断提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流通环节的企业,需要不断集聚人才,不断提高挖掘市场潜力和提供适销对路产品的能力,依靠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并塑造企业的品牌,以自己独树一帜的服务和顾客满意的产品与对手进行竞争,不断强化企业在流通渠道的控制权和商品价格的主导权。
基于此,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新组建等方式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依赖,通过扩张产业规模和降低成本的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更适合按专业化要求,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不求做大,但求做强。从目前我国外贸发展的整体形势来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国内企业之间还需要加强合作与联系,除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合作之外,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以产品、技术和市场为纽带,通过互利共生的合作经营模式,把一些中小企业纳入到大企业的生产运营主体系中,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中小企业的市场补缺作用,共同打造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