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103.1-2012锯齿加工细绒棉国家标准浅析
2013-10-04沈洁强
■沈洁强
〔北京中棉机械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GB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国家标准于2012年11月14日发布,并定于2013年9月1日替代2007版标准正式实施。2012版新标准相对2007版老标准有较大地改动,用颜色级取代了品级指标,增加了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和轧工质量指标。我国棉花绝大部分属于锯齿加工细绒棉,可以预见,2012版标准实施后将对我国棉花种植、采摘、收购、加工、流通、纺织各环节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标准的主要变化
本次标准做出了近20项修订,以下几项尤其值得关注。
1.将色特征级修改为颜色级,并取消了品级指标。按照棉花的反射率(Rd)和黄度(+b)特征值将颜色级分为4类13个级。黄度为分类指标,按照黄度值不同分为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和黄染棉。在各类型中再按照反射率数值进行等级分档。
2.明确了颜色级可按感官检验和纤维快速测试仪进行检验。
3.增加了轧工质量指标,并制定了分档条件、指标和实物标准。
4.增加了“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分档代号。
二、新标准是一次划时代的进步
从标准修订内容看,取消了长期惯用的品级分级,实现由感官检验向全面仪器化检验推进,有利于减少因为感官检验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带来的误差和争议,对我国推行多年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新标准注重棉花内在质量指标,更科学、客观反映棉花品质。尤其是强化了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这两个与成纱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对纺织企业按需购棉和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将起到积极作用。
新标准指标及检验方法与国际标准大幅度接轨,有利于梳理国内和国际贸易,推动整个棉花产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便于国产棉融入整个国际棉花体系。
三、颜色级指标需要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表1 标准中颜色级描述
图1 标准中颜色分级图
对比表1和图1,颜色级指标需要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1.颜色分级图需逐渐适应感官颜色级检验与机器检验的差异。比如反射率同样为83%的棉花,黄度分别为7、7.5、8,对应的颜色级为31、21、11。颜色偏黄的等级反而较高,主要是因为人眼视觉与机器检验值存在差异。
2.颜色分级图呈现锯齿交错状,感官检验与机器检验之间存在误差可能。比如31、12、22在坐标(78、9.4)附近呈现锯齿状交错,感官检验辨别困难。
3.我国棉花品种繁多、地域差异明显造成颜色特征复杂。我国棉花主要为小规模种植,品种繁多且存在混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与新疆棉区棉花颜色存在差异。颜色分级图要客观反映不同品种、不同地域之间的棉花颜色差异。
四、新标准贯彻执行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新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随着标准长期的贯彻执行将会带来棉花产业的进步,但短期来看从收购到流通、使用各环节的衔接均需要逐渐适应标准。
1.结算环节合理制定升贴水幅度,公平反映棉花品质将会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
图2 郑州期货交易市场发布的升贴水规则
如图2所示,11和31之间价差达到600元,即在同样反射率下,偏黄的棉花价格有可能高出600元;22和31之间价差700元,而颜色分级图中两个等级之间存在较大的交错区域。合理的升贴水幅度需要由交易双方逐渐博弈产生。
2.需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逐渐消除颜色级感官检验与仪器检验之间的差异。
3.收购、加工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克服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标给升贴水带来的经营风险。
五、针对新标准实施的建议
在棉花产业各环节加强对新标准的宣贯和研讨,避免因标准理解差异带来的衔接混乱。
由于颜色级并不是影响成纱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笔者建议交易环节缩小颜色级的升贴水幅度。跟踪棉花颜色级实际检验情况,及时调整颜色分级图。
在籽棉收购环节研发实现颜色级快速检测的仪器,避免感官检验与仪器检验之间误差带来的经营风险。在收购环节研发实现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快速检测的仪器,提升收购公平性并充分发挥新标准对种植和收购的引导作用。
加快推进计算机辅助配棉进度,充分发挥逐包仪器化检验质量数据的作用,促进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巩固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和新标准执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