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普定县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2013-09-29陈贞宏朱曦嵘张娇艳
杨 益,陈贞宏,吴 龙,朱曦嵘,张娇艳
(1.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贵州省普定县气象局,贵州 普定 562100;3.贵州省安顺市气象局,贵州 安顺 561000;4.贵州省册亨县气象局,贵州 册亨 552200;5.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1 引言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长的常绿植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但是茶树经过人工栽培后,它的适应范围已远远超过原生长地条件。普定朵贝茶是贵州省著名的历史名茶之一,近年来,普定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以茶产业为主导,以规模化建设、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打造朵贝品牌。为了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对普定县茶叶种植气候进行区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在茶树气候适宜性方面有些研究[1-3],但在茶树区划方面研究甚少,目前对茶树气候适宜性研究[4-5]的多以数理统计图表为主或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评价单元,精细化程度不够。笔者以普定县为研究区域,基于GIS技术[6]及气候资源的小网格分析方法[7],综合分析气候条件,对该县茶叶适宜种植区进行气候区划细化研究,旨在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生产,将为该县茶叶种植尤其是名茶种植的合理布局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东西长51.4 km,南北宽40 km,总面积1 085.38 km2,辖7个乡,4个镇,327个行政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辐射能量低。
2.2 气候资料
气象数据为安顺市6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降雨和日照数据。经过统计得出近50 a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0℃活动积温、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日照时数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应用安顺市普定县100 m×100 m的DEM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茶树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
茶树是一种喜温、喜湿、喜漫射光的多年生长的亚热带常绿植物[8],具有不耐高温、严寒、干燥天气的特性。因此需要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否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危害,光照、温度、水分是影响茶叶生长和品质的最主要气象因子。贵州茶叶生长气候条件一般要求年平均气温13℃以上,≥10℃的年积温4 000℃以上,年降水量1 300 mm以上,冬季气温<-13℃会出现严重冻害,夏季出现35℃以上高温,并持续几天时,生长会受到抑制,茶叶品质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培育优质名茶不仅要有好的品种,适宜的土壤,而且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贵州降水丰富,气温偏低,多云雾[9],多阴天,少日照,太阳辐射强度小,散射光多,有利于茶叶鲜叶氨基酸含量的增加,提高茶叶的品质。
普定县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时数1 175.3 h,无霜期301 d,年平均降水1 348.4 mm,属全省3大降雨中心地区之一。以上气候条件对茶叶的生长发育比较有利。
3.2 区划因子的选择及适宜性指标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茶树生长要求年平均气温≥13℃、年内≥10℃的活动积温在4 000℃/a以上和年降水量达1 300 mm以上,以及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本文根据金志凤等人的研究结果[10-12],结合贵州茶树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综合分析,确定以年平均气温(T年)、历史极端最低气温(Tmin)、≥10℃活动积温(∑T≥10)、年平均降雨量(R年)、年平均日照时数(S年)5个气象因子为主要气候区划指标,其权重分别为 0.3、0.2、0.3、0.1、0.1,即以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为主导因子对普定县茶树适宜性种植进行气候区划,建立茶树种植适宜性区划指标(表1)。
表1 茶叶适宜种植的评价要素及指标
3.3 茶树适宜种植区的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
3.3.1 地理信息数据的编辑与处理 应用普定县100 m×100 m的DEM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9.3平台下,进行数据的导入、投影、配准等图层处理,最终生成普定全县100 m×100 m的海拔高度、经度和纬度的栅格图层。
3.3.2 区划指标小网格推算模型的建立 气候资源由于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貌以及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普定县已建成两要素区域自动观测站,然而区域自动站建站时间不长,并不能代表气候资料,若仅靠普定县1个站的气候资料只能反映该站附近区域内的气候概况,不能代表整个县实际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建立整个安顺市(包括6个县市)山地气候的空间分析模型,以此来推算气候区划指标在无测站地区的分布状况。区划因子与地理因子的关系模型可表示为[13]:
式中Y为气候区划因子(如年平均气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等);φ、λ、h分别表示经度、纬度、海拔高度。
应用安顺市6个县市1961—2010年50 a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得出年平均气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0℃活动积温、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日照时数,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方法[14],求出5个区划指标的气候学方程(见表2)。
表2 茶树种植指标各要素的空间模型
从表2看出,各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在0.820 4~0.994 6之间,从回归效果看,降雨量推算不如温度的好,但都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14],表明可以用推算的方程进行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
3.3.3 种植气候区划专题图的制作 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9.3平台中,根据生成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栅格图层,利用表2中的空间推算模型,分别推算出年平均气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0℃活动积温、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日照时数栅格图层数据,根据表1茶树种植适宜性区划指标,将上述5个栅格图层数据,按照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的标准同化(此处同化采用ArcGIS9.3中的重分类Reclassify方法而得)成一定的数值(如最适宜区范围内的数值统一同化为20,适宜区为15,次适宜区为10,不适宜区为5),最后将5个同化后的区划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 0.3、0.2、0.3、0.1、0.1,利用ArcGIS9.3的栅格叠加工具(Raster Calculator)将5项指标进行权重叠加,再按照总分值的大小根据ArcGIS9.3自然断点分级法[15]来划分普定县茶树种植的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气候区,结果见图1所示。
图1 普定县茶树种植气候适宜区划
4 结果分析与区划评述
由图1可知,普定县茶树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自东北向西南呈明显递增趋势,充分反映了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在普定县北部地势较高乡镇不适宜种植茶树。具体分析如下:
①最适宜区。最适宜区域分布最广,占该县整个国土面积的46%,主要分布在该县中部偏南,城关镇南侧、化处、马官、马场等地,尤其是化处镇,盛产贵州历史名茶朵贝茶,这与区划结果相吻合;朵贝茶在古代多次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帝,近年来也曾多次荣获中国茶叶博览会银奖和金奖,因此,该区是茶树种植的重点发展区域。
②适宜区。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城关北侧、龙场、白岩、鸡场等乡镇,占该县国土面积的22%。
③次适宜区。次适宜区占该县国土面积的31%,主要分布在该县中北部的乡镇,其中猴场所占比例最大。但在该区发展茶树种植要谨慎。
④不适宜区。不适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分布最少,占地面积不到该县国土面积的1%,主要分布在猴场的中部地区。
从区划结果来看,普定县种植茶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已占该县国土面积的68%,覆盖该县2/3以上的土地均可种植茶树,不适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占地不到国土面积的1%,然而目前普定县茶叶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92%,这说明该县将来发展茶产业还有很大的空间。除气候条件外,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高低的因素还很多,本文建立区划因子空间分布模型时只考虑了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事实上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还受坡度及坡向的影响,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
[1]王银峰,张继红,翟海国.信阳茶区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J]. 地理学报,1993,48(5):428-436.
[2]李湘阁,闵庆文,佘卫东.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应性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18(4):572-577.
[3]张丽霞,赵淑娟,王桂雪,等.泰安市茶树种植气候条件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244-248.
[4]金志凤,封秀燕.基于GIS的浙江省茶树栽培气候区划[J]. 茶叶,2006,32(1):7 -10.
[5]罗京义,晏理华,徐大红,等.铜仁地区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及优质绿茶种植区划[J].茶叶科学,2011,31(2):136-142.
[6]邬伦,刘瑜,马修军,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24-326.
[7]马旭清,国世友,邹立尧.气候资源小网格推算方法[J].黑龙江气象,2001,3:26 -28.
[8]韩湘玲,曲曼丽.作物生态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9]胡家敏,谷晓平,徐永灵,等.贵州茶树种植的气候资源优势及发展建议[J]. 贵州气象,2008,32(3):19-21.
[10]金志凤,黄敬峰,李波,等.基于GIS及气候-土壤-地形因子的浙江省茶树栽培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3):231-235.
[11]朱寿燕,尹先龙,张文明,等.基于GIS的浙江仙居茶叶气候生态区划[J].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2):25-27.
[12]万素琴,向华,刘仁进,等.五峰县采花毛尖系列有机茶种植气候区划[J].湖北气象,2004(2):13-15.
[13]刘永裕,刘梅,米浦强,等.红花大果油茶种植气候区划[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 818 -11 820.
[14]苏永秀,李政,孙涵.基于GIS的广西甘蔗种植气候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252-255.
[15]李楠,任颖,顾伟宗,等.基于GIS的山东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3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