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日本发展道路特点及启示
2013-09-29李涵云
李涵云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9)
一、日本二战以来日本发展历史进程
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惨败的基础上,在恢复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日本的储蓄高速发展而成为了或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个经济大国,这不仅吸引了中国人的注意力,也是全世界为之瞩目。日本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独立自主时期,这一阶段从1945年日本投降到1960年岸内阁倒台。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日本的投降与德国不同,它是在美军占领冲绳等日本周围岛屿的情况下投降的,因而出现了美军占领日本的问题”(1),美国对日本的统治方式并没有执行之前预想的军政,而是采取了间接统治。美苏冷战开始后,美国转变了对日的统治政策,认为日本是美国在亚洲唯一一个可以依靠的国家,为了与苏联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对抗更应该利用日本潜在的工业力量。因此,美国在转变对日政策中,把重点着眼于复兴日本的经济问题,对日实施“经援”。重新武装日本,消除日美分歧,压制民众。美国签订了《对日和平条约》,建立旧金山体制。由于《旧金山和约》的缔结,日本在法律上获取独立。“接着‘整肃令’解除,甲级战犯重光葵、旧政界领导人鸠山一郎等人重返政坛。”(2)之后“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兴旺,从其高涨的情况来说,恐怕是战后最大一次。”(3)由于经济的好转,1951年,美国停止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同时,日本从道奇路线的“稳定危机”(4)中摆脱出来,生产规模扩大,工矿业生产全面恢复,吉田内阁建立了自立的经济政策。“据统计,从1946年至1978年之间,日本生产指数增加了100多倍,而岸内阁时期正式这一经济大跃进的开端。”(5)重工业化,堪称新兴产业骄子的高分子化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改造。1955年11月15日,自由、民主两党正式合并为自由民主党。“自由民主党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日本动荡的政局基本结束。”(6)吉田内阁倒台,鸠山内阁成立后,1956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正式承认日本加入联合国。岸内阁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对东亚各国采取渗透政策,对南朝鲜采取协调政策。
第二阶段为经济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包括1960年池田内阁的成立至1992年。岸内阁时期,日本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尤其重化学工业的调整已经基本就绪。池田内阁时期又迎来了新的面貌,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上,相依发展经济来确保新安保体制的推行,实现从“经济立国”到“政治大国”的夙愿。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作为谋求经济繁荣的一项政治任务,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池田内阁一上台就宣称要“丢掉从属于美国的屈从思想”,提倡国民外交。但却多次表示,在中日关系上,“日本不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7)“《国民收入培养计划》第一次把人才的培养纳入‘计划经济’,十分重视人的因素,把振兴科学技术和教育视为发展经济的不可缺的环节。”(8)“池田政府还通过减税,缩短设备的折旧年限等手法增加资本积累,以确保不断扩大生产。”(9)此外,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贸易与外汇的自由化以及奥林匹克景气为经济的腾飞做了铺垫。随着日本工业的全面迅速发展,在“重新组织产业”、“加强产业体制”以及“曾强国际竞争力”的口号下,大型企业合并在佐藤内阁时期进入高潮。大型企业合并促进了生产的高度集中,经济大国的地位得以确立。1972年田中内阁成立后主要做了两件是,一是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二是推行“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前者成功,后者失败。进入7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政治形势都开始出现重大转折。虽然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常收支中的贸易以外的项目通常都是赤字的。”(10)但总体状况来看,日本的经济基本上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关系友好,经济往来频繁,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日本在亚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美国从亚洲撤出后,日本取代了美国在亚洲的地位。80年代之后,日本对外经济活动的中心放在对外直接投资上。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全世界的金融大国、债权大国和投资大国。90年代的日本经济实力强大,科技发展迅速,“兴办星期日发明学校,设立专卖新发明的商店,专门设立为发明者提供装配、加工和加工点。”(11)日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
第三阶段为停滞衰落时期,这一时期为90年代至今。经济周期会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败、萧条、复苏。90年代日本的经济处于衰败和萧条之中。银行贷出的明显减少,企业利润的下降,倒闭增加,劳动力过剩,失业率增加,私人设备投资明显减少。一系列的财政金童紧缩政策似的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揭开了日本金融危机与90年代长期萧条的序幕。90年代日本经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泡沫经济破灭到1997年前半年是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尽管泡沫破灭后的种种后遗症使日本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日本对于经济问题的严重性仍缺乏充分认识,对于推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各种改革措施缺乏必要的决心。第二阶段为1977年后半年至9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需求不足和企业赢利状况恶化之间的恶性循环极为突出,就业状况的恶化和工资增长缓慢增加了消费者对职业的不安定感。由于经济危机,日本政界进入了风云变幻的时代,“在短短的几年中,新政党接二连三地出现并迅速解散、重组;内阁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12)在1989年到98年10年期间出现了“十年九相”的局面,06年至10年实现了“五年六相”的“突破”。
二、日本二战以来发展的特点
日本自二战后,开始了复兴建设。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迅速的恢复并发展是与美国的统治和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道路上有着自己的特色,但随着国家经济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美国是导师”。“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做需要的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现金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商品化。”(13)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在各个方面都紧随美国。比如为了重振日本的经济而接受了美国自由市场经济的观念,使得日本市场从金融到零售等各个领域更加开放。日本的企业也跟随到向美学习的潮流中。索尼公司的董事长明确表示,他的管理新方案是来自于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在公司的经营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例如,优先控股权等。丰田公司表示他们会将优先控股权作为一种奖励方式,员工手中的股票将会随着公司的股票上升而获利。但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日本的企业革命依然在按照日本人的价值观而改变,仅仅十几年的时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日本人又要重新开始学习别的国家了。
(二)“很难找出国家财政临近破产的苗头”。尽管日本经济经过长达十年的低迷状态,又进一步陷入衰退,但无论是从日本人的平均生活水平看,还是从日本的经济规模、国际收支、民间储蓄、外汇储备、对外债权、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等等来看,日本经济发展的水平确是很高的,国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很高。“国家财政临近破产的苗头是很难找出的,也有说是由于国民的储蓄,财政赤字才被给予了财源,但是总之对于现状而言,抱有危机感才是合理的。”(14)“就像现在所说的,这样从国民的角度来看的话,可以说财政这种制度是可以在很大的错觉中存在的。”(15)
(三)少子老龄化问题的产生。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少子高龄化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
由表1不难看出自2000年起原本就不高的生育率仍在逐年下降,截止至2005年以降低至1.08%。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按1998年至今的人口动态推算,截止2100年日本的总人口将只剩下现在人口总数的一半。由图表1可以看出,自1990年起,“生产者(15-64岁)”群体的数量开始减少,并且减少的幅度也有所增大。“老年”以及“超老年”群体的人数急剧增加。
老龄少子化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思想的开放。随着个人婚姻观和价值观随社会而不断改变,特别是女性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产生了对独身生活的向往,再加上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经济负担过大,边工作便养孩子的生活负担过重。更多的年轻人习惯于与父母共同生活是舒适、自由的生活。年轻人群的未婚率逐渐上升;
经济问题。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高收入同时又高消费的国家,相同物品的价格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要远远高出。近几年,日本的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状态,失业人群在不断扩大当中;
以下为日本中小企业现状以及劳动者的部分信息
*日本中小企 の 状
1)中小企 数420万(99.7%)
2)うち小 模企 数366万(87%)
3)中小企 従 数198万(77.8%)
4)中小 造 の出荷額150兆円(47.7%)
5)中小 造 の付加価値額57兆円(53.3%)
*日本の 者
1)全 者の50%が派遣..等非正 社
2)年 200万円以下の 困 1000万人
3)自 者数年 /3万人
资料来源:日本明治大学政治 学名誉教授百 夫 演“日本 の 状と「 い中小企 とは」”,2008.11.24
由上述资料不难看出,自己辛苦工作的钱所剩无几,生存都收到威胁的状态下,自然就放弃了养育下一代的想法。即使孩子出生也很难满足孩子的生活和求学经费,反而对孩子本身造成痛苦。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发展经济,很快步入了先进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经济上具备了关心健康、为健康投资的条件。”(16)“在现在的日本法定福利费中,退休金与企业年金占有很大的比例。”(17)日本宪法在第25条中提出:“所有公民都享受最低限度的健康且文明生活的权利。国家政权应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公共卫生而努力。”(18)
医疗发达。日本长期以来注重医师培养。东京每10万人拥有的医师人数1972年就达到了97.2人,1982年达到了182人,1982年全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的医师人数达到了135.1人。加之,日本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防病治病得以保证。
教育程度高。日本长久以来非常注重教育投资,全国各地不仅拥有设施完备的大、中、小学和众多的科研机构,文化教育设施也非常完备,全民受教育的程度居世界前茅。这些也为大家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安定。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放弃了战争,避免了因战争而带来的死亡。
少子老龄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对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出生人数的减少将引起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社会福利恶化,劳动力人口的社会负担进一步加重。这样下去的话,日本国家现有的医疗保险、养老金、税收等社会保障制度将被迫修改,社会福利将恶化,引发社会不安定,陷入不愿生育孩子的恶性循环中。这种现象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对偏远政府的影响更大。地方的年轻人去大城市求学、工作,当地劳动人口缺乏,使地方经济无法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无法保证,社会福利也就无法保障。
二、对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出生率下降也将给固有的“家庭”和地区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例如:没有孩子的家庭增加引起单身老年人的增加,需要看护或护理的老人也将增加;少儿人口的减少,使孩子同位的交流机会减少,导致孩子无自立心、无法健康地成长。当然,当地的文化习俗就无法维持,特别是由来已久的“家庭”的概念以及人伦思想将无法延续。
日本为了提升出生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充实育儿休假,改善托儿所的制度。扩大住宅规模,给予富裕的生活。但是出生率每年都在下降......这使得日本的年轻人变的悲观。现在,2、30岁的人们会想别说指望不上老了之后得到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了,就算有钱,也不会有人来照顾自己。”(19)据推算“到2050年,日本人口负担系数将达到67.5,其中少年儿童负担指数为24.3,老年负担指数为43.2”(20)
(四)荒废教育的产生。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相比,道德教育明显落后。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的产生。加之学历主义的思想迫使学校打破正常的教育,教师、学校偏重以训练记忆力为中心的书本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水平普遍出现下滑。出现了所谓的“教育荒废”现象。“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教组的存在。近期,新教师的加入率减少,自始至终对于学生不在引起的思想意识争论的实情,不得不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对于6—15岁的孩子以及学生而言,并不能理解对于思想意识的各种事项。给这些学生植入错误的国家观和历史观是绝对不会令人们满意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对于日本的国旗和国歌在公立中小学中并没有切身的实用,反而有敬而远之的倾向。”(21)日教组错误的认为,国歌和国旗会让人联想到军国主义。但是从善感的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正确的切身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会有怎样正方向意识的产生呢。与哪怕为了自己能多赚1日元,进入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企业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相比,为了国家的和平和繁荣,社会的发展而学的这种价值观哪个更高贵,不是应该再问的问题。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提出教育改革的七条设想,其中3条与道德教育有关。在有日本政府直接领导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把原来的“智、德、体”改为了“德、智、体”。足以体现品德在未来日本人形象中形象中的显著地位。
(五)总体保守化。“总体保守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政治现象,是日本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55年体制”后,“日本政治体制从‘保革对峙’向‘保保竞争’两党制的转型,是日本政治体制转型的指向性变化。即各个党派的‘保守党化’。”(22)“日本政治仅仅是将过去自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全力抗争置换成各政党间的全力抗争。”(23)这是日本各主要政党的政策趋同于自民党保守主义政策的过程,日本传统在野党的日趋衰落,使得“总体保守化”进一步深化。从55年体制的解体过程来看,在冷战结束、苏东巨变的国际新格局冲击下,现行解体的不是日本的革新政党,反而是在日本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自民党。自民党所谓的分裂,实际上是由自民党内部的“改革派”主动出击,进行的一场自民党内部的“自我革命”。“这场变革与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相比,有四个未变:一是国体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未变;二是经济基础未变;三是政权性质未变;四是其本政策未变。”(24)日本的总体保守化与国际大环境变化密不可分。一方面,东西方冷战结束和苏东剧变,削弱了日本革新政党的实力,造成日本革新政党的整体性衰落。“社会党基本政策的历史性转变,编织着日本政治体制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逐步从1955年形成的‘保守与革新的对立’为特征的政治格局,走向以‘保革谈合体制’。”(25);另一方面,日美加强同盟关系和美国亚太斩落的调整,扩大和提升了日本保守势力的影响和实力,间接地强化了日本保守政党的执政地位。
日本社会结构中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国民“中流意识”的生成以及各阶级阶层政党支持率的倾向性变化,均与“总体保守化”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总体保守化不仅是冷战后日本政党格局变动的结果,还是日本政治改革、社会变迁的产物。
三、二战年以来日本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日本与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特征,发展道路却不尽相同,通过对日本发展道路的分析,可以发现一系列日本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日本发展特色的分析也为我们未来研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一)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重视教育可以说是日本的优良传统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并且在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26)
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道德与社会生活是无法割舍的,未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我们必须从单纯的传授和灌输中走出来,真正的回归生活,这样才能够使得道德教育具有真实性和活力。正所谓“教学做合一”,其中必须以“做”为中心,在做中学,做中教。“做”是核心和基础。因此,在我们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实地训练和亲身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立体德育模式。学校与社会的脱离会让学生学校里学的知识不能运用到生活当中,因此,也无益于品德的形成。因此,在学校发挥道德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建立起沟通的网络,密切联系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之间打联系,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效果。
尊重学生自身,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尊重被教育者的生命,最终被教育者生命的完整性。通过生命教育,青少年才能把感情、道德、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日本,有专门设立的生命教育课,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们抚摸尸体。同学们的心灵产生震撼,正式声明。
借鉴国内外道德教育经验。我国的道德教育应注意两个关系——古今关系和中外关系。日本的道德教育有着优秀的传统,特别是后现代的价值多元化,尊重差异、承认多样性,关注生命体验。吸取外国合理的道德教育理论和经验,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启示。日本的动漫产业是日本文化产业中最为突出的亮点,在全球娱乐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涉及影视、音响、文具、网络等众多领域,是世界第一动漫大国。日本的动漫作品不仅占据了东亚和东南亚市场,还大举进军美国和欧洲。例如,《千与千寻》获奥斯卡金像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相比之下我国的动漫产业相对落后,作品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的只是最求有趣的内容,并不能在观众的心里留下有价值性的东西。
作品应是自然的流露,反应真实的生活。作为动漫强国,日本动漫深受自然主义的影响,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而中国的动漫人物多以“画给小孩子看”的心态,娱乐性强,还有的是功利性的产物,并不是作者内心的吐露。中国动漫失去了生活的本质,作品太过乏味。
应充分利用本国的神话、传说故事。与欧美的阿尔比斯山相比,中国缺少一定的神话完整体系。但是中国并不缺少神话,只是缺乏考察和整理。中国的动漫作品最然也有神话故事的利用,但是缺乏激情和想象力,让人感觉幼稚,中国利用自己的神话传说直接创作的作品很少,原创性很差。随着外来动漫的进入,国外的制作单位纷纷把上色等劳动密集型环节交给中国完成。
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本土文化。以中国元素为主打的《功夫熊猫》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然而却让中国人蒙羞。这部电影所有元素都是中国的,动物、道具、影片的理念都是中国式,可中国却没有做出来。中国没有必要像好莱坞一样完全借鉴外国元素,中国本身的文化底蕴就很强大。中国只要像日本一样从现实出发,从观众的审美角度出发,让作品贴近实际,接近人们的内心生活,同样会得到观众的热爱。
加强动漫的文化创新。日本动漫在形势上多种多样,内容多样、主题丰富,紧随时代的脚步,让观众产生神识干与兴趣,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国的动漫知识照猫画虎,固步自封。应该不断吸收国外文化中的元素,时刻踏着时代节拍才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中国企业对日并购的启示。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中日经济关系也出现了重要转折,从以往的对日依存发展变成了开始正面竞争。与此同时,中日经济关系的互补性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正确对待中日经济关系的变化,中日经济关系才能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中国对日本企业有种神话般的认识,认为日本企业具有无坚不催的竞争力。但近年,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大幅下降,在华日资企业纷纷考虑撤出中国,日本企业之所以把生产转移到海外,是因为日本国内的生产成本已经严重压迫了企业的经营。很多企业若不进行生产转移就会难以为继。“小岛认为:先现在世界上适合日本企业进行生产转移的地方并不多;中国的条件比印度、东南亚都要好,撤离中国之后,这些日企就基本上没有可以去的地方,等待他们的只有破产。”(27)虽然日本企业又从中国撤退的举措,但是日本企业依赖海外生产的格局已经越来越明显。海外销售对日本企业的贡献非常大。这种越来越明显的对外依赖进一步证明了小岛的观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主导了当时的中日经济关系。在之后很长时间内,中国在经济关系中明显依存日本。无论在贸易和投资,都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但进入21世纪后,中日经济依存关系的逆转从进出口贸易和市场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必须正视中日经济的竞争关系。“我们还需要认真地研究分析中日经济关系的各种情况,但是,我们更需要有一种姿态,那就是我们没有必要回避中日经济关系的竞争关系。”(28)在这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两国的独自优势,才可能把这种竞争关系在提升到互惠关系上。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并购风险。市场风险,任何一次并购无论是大型并购还是中小型并购,对并购者来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并购后的业务整合过程中,不仅需要管理层努力消除两种企业文化之间的隔阂,还需要企业所有员工都加入进来,这就增加了工作的艰巨性。企业的并购本身会令原有的客户产生很大的不安,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财务风险,企业并购通常是要花费巨资的,财务负担会引发很多问题。过度的负债会使并购企业收到市场方面的压力,造成股价的下挫,这样的并购就算不上成功;组织风险,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通常会多企业资质和资源进行重组,但是往往因为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两家企业的理念和习惯不同导致重组的失败。
明确并购的战略。不要把日本企业拆迁回来,战略性投资强调并购对象更大的可发展性。根据每家企业的不同需求来制定。首先要对自己的需要有个明确的认识,如果对自己的需求不明确的话很有可能陷入迷茫之中不能自拔。
注释:
(1)吴廷 ,《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7(2010.2重印)P791
(2)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文艺春秋出版社,1957,P43—59
(3)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新华出版社,1981,P84
(4)道奇把日本经济建立在依靠政府补贴和美援二大基础之上,其实施15个月之后,工业生产活动增加缓慢,耐用品生产实际上在下降。
(5)吴廷 ,[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7(2010.2重印)P920
(6)吴廷 ,[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7(2010.2 重印)P899
(7)[人民日报]1961年1月31日
(8)宋绍英,[论战后日本经济的计划化],[日本研究]1985年第4期,P44
(9)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7(2010.2 重印)P971
(10)「日」都留重人,「日本経済の奇跡はおわった」
(11)[编译参考],1990 年第 5 期,P36-37
(12)彭曦王丽影汪平,[冷战后的日本政治——保守化的历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
(13)韩铁英[列国志——日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P225
(14)「日」鍋田郁郎「財政危機のゆくえ」、NHK出版、5頁
(15)「日」鍋田郁郎「財政危機のゆくえ」NHK出版、21頁
(16)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8月第15卷第4期P72
(17)[日]武川正吾佐藤博树编,李黎明张永春译,「企業保障と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P14
(18)[日]一番ケ濑康子,「社会福利基礎理論」1997年
(9)[日]堺屋太一「あるべき明日」、286页.
(20)冯昭奎,[日本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1)[日]中尾栄一「21世紀日本をデザインする」、96页.
(22)吕耀东,[冷战后日本的总体保守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蒋立峰,[日本政治概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P6.
(24)刘江永,[跨世纪的日本——政治、经济、外交新趋势],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P46.
(25)[新加坡]卓南生,[大国梦与盟主论——总保守化的日本政治与外交],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版P4.
(26)周伟红宋金文等,[日本社会解读],时事出版社,202年版P385-386.
(27)黄亚南,[买日本],东方出版社,2012 年 6 月版,P83.
(28)黄亚南,[买日本],东方出版社,2012 年 6 月版,P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