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坡苗族祭祀芦笙舞楚柯仆咙
2013-09-29蒲志怀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蒲志怀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高坡苗族自治乡是贵阳市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位于贵阳市东南端。距贵阳市51公里,距花溪区政府所在地31公里,地处花溪与龙里、惠水三县(区)交界处,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21个村民组,87个自然寨;总人口20897人,其中苗族为主体占70.9%、布依族占3%、汉族占26%。高坡苗族自治乡是贵阳市苗族最多的一个聚居区,同时也是贵阳市海拔最高处,属典型的高寒山区。高坡苗族俗称“红毡苗”,主要聚居在高坡乡及邻近的龙里县、惠水县、黔陶、孟关、小碧、青岩等地。这里有神秘的洞葬和“一箭穿心”的射背牌。而最让人难忘的是他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大型祭祀芦笙舞-楚柯仆咙。
一、“楚柯仆咙”源流
楚柯仆咙,苗语,意即跳洞,或跳硐。对于跳洞的来源和沿革目前尚无研究成果。据一些学者的考察,元朝时高坡就已经有苗族居住,《元史·本纪》载:“至元二十九年,正月丙午,从葛蛮安抚使宁子贤请,昭谕来附平伐、紫江、翁眼、皮陵、谭溪、九堡等处诸洞猫蛮。”猫蛮即为苗蛮。这六个地名都是当时贵阳地界的地名,平伐在今天的贵定,紫江在龙里、贵定、开阳三县交界处,翁眼在龙里,谭溪和九堡是今天贵阳的新天寨附近,皮陵就是高坡,今天的披林村。这样算来,高坡苗族在此定居已经大约700年历史。自古苗族人不离笙,那跳洞是否也有700余年的历史或者更久呢?为什么周边苗族又没有这一活动?由此可以推断,跳洞有可能是在“红毡苗”经过大迁移后定居高坡后形成的,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活动。高坡苗族的大型祭祀活动跳洞对我们认识高坡苗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跳洞的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1.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地玉和地莉,他们相爱着。但是,他们的爱情得不到父母的应允,并触犯了就族规,于是相拥殉情,后来人们将他们的灵柩放在了山洞中,并在山洞中跳起芦笙舞悼念他们,从此苗族中就流传下洞葬和跳洞的习俗。2.过去苗族和汉族争地盘,苗人失败后,退到深山老林落户,有的苗人不甘心,总想要回到过去的地方,于是把尸体留下来先不安葬…….洞葬后来就成了一种习俗。其次,官府不愿意让苗族人葬入土地,他们认为苗人的尸体入土以后会破坏风水,抛尸野外肯定也不行,苗人住的地方洞多,所以选择葬在洞里面。人们为了悼念故人,于是每年会定期在山洞中用歌舞进行祭祖。
到底跳洞怎么来的,我们没有办法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跳洞这种歌舞是用来祭祀先人,慰藉亡灵。
二、艺术形式
1.器乐
跳洞的主要器乐是芦笙。高坡苗族使用的是传统的六管芦笙,是贵阳地区最大的芦笙,长约一米。吹奏时,能以单音奏旋律,同时发出两个以上的和音作伴奏,芦笙音色雄厚,圆润。一般跳洞时是由男子吹奏芦笙,由于受场地的限制、人数太多,所以,芦笙手们只能端着芦笙同时身体随音乐左右缓缓舞动。
2.地点
传统的跳洞地点是在洞中,原始跳洞场地是在摆放灵柩的洞中进行,后来随着灵柩越来越多,洞内的空间越来越小,没有办法再进行跳洞活动;在乾隆年间,当地文人的提议下,将跳洞活动改在了空旷的山洞中进行。在一些没有山洞的村寨,人们选择在平地上进行跳洞。现今,我们可以看到杉平的苗族是在空旷的洞中跳洞,而甲定和果里的苗族是在平地上进行跳洞的。
3.参与对象
传统的跳洞主要由青年男女进行;而现在的要求不再严格,男女老少,只要愿意都可以加入祭祖活动。
4.服饰
跳洞是高坡苗族最为严肃、最为隆重的活动。每年正月,青年男女都会着盛装来参加祭祖活动。
男子传统的盛装是头缠黑头巾,着兰色长衫,长衫长及小腿处,下着便裤,脚穿布鞋。由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现在的男子已经不再穿布鞋跳芦笙舞了,而脚穿皮鞋、运动鞋都可以参加跳洞。由此可见,祭祀活动对鞋子的要求已不再严格。
女子传统的盛装:头带黑纱头巾,在头前绕成船型;在头顶后方系有红黄布条编织的头花,上装着无袖襟衣,背饰有绣花“背牌”双手戴布袖套,颈部戴银项圈,据原花溪区高坡乡乡长王永贵说,以前女人手上戴着的是多个银手镯,跳舞时候,银手镯碰撞发出的声音,和着芦笙曲非常好听,也非常好看,整个舞蹈的效果非常好。下装着绣花裙子。
5.跳洞曲目
6.舞蹈
舞队是由来自各村寨的人们组成,一个村寨组成一个舞队。按照男左女右排成弧形,女子手拉手,面朝圆心,顺时针方向行进表演。后来的队伍与先来的首尾相连,当形成一个大圆圈后,其他的舞队按秩序一层层的叠在大圆的外面。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跳洞,非常壮观,气势磅礴。跳洞的舞蹈动作较简单,男子因手拿芦笙,身体左右横拧的摆动,脚步随着音乐像顺时针方向行进。女子舞蹈时上身始终保持直立,手拉手,前后摆动;脚下动作时一拍一个动作,第一拍像顺时针方向迈左脚,右脚抬平,二拍时候落在左脚的后面,三拍时左脚并向右脚成正部位,伴随一次屈伸,第四排再次屈伸一次,手的摆动也是一拍一次,随脚下协调的摆动。总的动作概而言之即为“小跳步”两次“屈膝”。
三、观念与功能
1.灵魂的观念
苗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而他们认为的神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神仙,他们的神是魂灵或者是鬼,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任何身边的事物都跟人一样是有思想有生命的存在。在这种观念下,苗族人们和谐的和身边的人人物物相处着;他们对已故的人尤为尊敬,他们认为人死了后灵魂是活的,只是看不到而已。如果不尊敬祖先,就会带来厄运,而人们虔诚的尊敬亡者的话,亡者就会保佑生者事事平安,造福子孙。跳洞流传了很多年,每年人们都自发的去跳洞,可以体现出苗族人民对崇敬祖先、万物有灵的观念。
2.以舞娱神的观念
普列汉诺在论说非洲野蛮人舞蹈时也认为:“他们(指原始民族)对这些超自然能力的态度总是限于想尽办法使它们为自己谋福利。为了讨好某个鬼,非洲野蛮人竭力设法使它愉快,他们用美味食品(祭祀)来收买它,并且为了表示尊敬,给它跳一些他自己从中得到最大的快乐的舞蹈。这是在万物有灵观念为基础上产生的观念,自古以来巫、舞是不分家的,舞蹈是巫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民族都有用歌舞来娱乐祖先、神灵等。比如汉族的“舞龙灯”最早用于祭祀神龙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演变成了娱乐活动。高坡苗族的跳洞舞蹈,就是用舞蹈来娱乐已故人神灵的。他们认为,冬暖夏凉的山洞太过于安静了,用美味的食物不足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于是希望通过歌舞,让安静的山洞变得热闹起来,每个人穿上漂亮的服饰,跳起欢快统一的舞蹈来慰藉亡灵,达到祈祷的目的。
3.教化及增强民族团结的功能
每年的跳洞是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男女老少都会参加。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年少的孩子耳濡目染了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文化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青年男子可以在节日中和长辈们交流芦笙的吹奏方法,学习一些快被遗忘的较难的芦笙曲等。来自不同村寨的青年男女通过活动互相认识,广结朋友。这些都间接的增强了民族的团结。尤其是在跳洞时,几千人聚集在一起,为悼念祖先共同吹奏起芦笙曲,共同手拉手围成圆形舞蹈,一起缅怀祖先,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达到了教化、团结的功能。
[1]贵阳市十大文艺集成志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省贵阳市卷1992-09-00
[2]姜志.高坡洞葬.《科学大观园》.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