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沟”,重庆城市的记忆
2013-09-25杨宁
杨宁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 401121)
“七沟八梁”是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之一。山上的森林、植被可以储水,水往下流汇在谷底成为溪沟。以山地上不同的山脊线(山梁)为分水岭,在相应的山谷中形成了一条条溪沟。千万条溪沟、溪流汇集在一起,就成了大江大河。
当人们在山上修房建屋居住生息,面临雨水、洪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时,谷中的沟,便成了首选和最佳的排泄通道。早期的沟天然形成,上面没有任何遮盖,袒露在阳光下,是名副其实的“阳沟”。一搭眼就可以看到其蜿蜒的走向、宽窄的沟道及或平缓、或湍急、或跌落成瀑的水流。“阳沟”是一道奇特的景观!
重庆是座山城,坡多沟多。史料上记载的老重庆城内“有名有姓”的沟就有17条。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特别是重庆建筑的日新月异,一些“阳沟”被填埋或改造不复存在,另一些则被埋入地下由“阳”转“阴”成为难见天日的“阴沟”、“下水道”。现在,人们已难再看到老重庆的“阳沟”。只有凭借一些诸如“大阳沟”、“回水沟”、“响水桥”一类的地名地物来追忆和想像老重庆“阳沟”当年的“清明上河”般的景象了(图1)。重庆的“沟”也是一种文化!
图1 既是风景,也是文化的“沟”
1 老重庆的沟
重庆是在山坡上和江水边建起来的城市。在乾隆 《巴县志·城内水沟表》中,老重庆城内的水沟就列有17条。分别是:后伺坡水沟(今解放东路一段)、梁子上水沟(文华街东北一段)、神仙口水沟(解放东路一段)、三圣殿水沟(解放西路一段)、关帝庙水沟(民权路一段)、曹家庵水沟(新民街一段)、五福宫水沟(金汤街一段)、县城隍庙后坡水沟(解放东路一段)、崇因寺下小什字水沟(新华路一段)、余家巷水沟(陕西路一段)、金沙岗水沟(节约街)、木匠街水沟(新华路一段)、药王庙水沟(筷子街一段)、东岳庙水沟(五一路一段)、袁家十字水沟(邹容路与八一路交叉口一带)、莲花坊水沟(民生路一段)和莲花坊右水沟(大井巷一带)等。
老重庆城内的山脊由西向东,逐渐转向偏东北,到渝中半岛角尖尽头(图2)。上述水沟都以城内山脊为起点,顺应地形地势分布,流域分明,覆盖全城。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修建房屋,都可以方便地将雨水或污水从阳沟排走。在上述17条沟中,有11条沟在山脊南侧和东侧起源,水由高而下,分别流入长江;有6条沟在山脊北侧起源,最后流入嘉陵江。
图2 两江环抱的“老重庆“城——西高东低
重庆的山坡及地基以坚硬的岩石为主,因此,老重庆早期的沟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构造运动+风化侵蚀切割形成。为了便于沟两岸及沟与沟间的通行交流,人们相继在沟上架桥,形成了与周边建筑关系紧密的排水网和交通网。由于这些沟、桥、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沟、桥为地名、街名甚至单位(厂)名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大阳沟、响水桥、瞿家沟、潘家沟、回水沟等地名;会仙桥街、蹇家桥街、水沟街、香水桥街等街名;重庆大阳沟派出所(著名的“全国模范公安派出所”)等单位名(图3,图4)。显然,这些历史形成的沟、桥、建筑系统及与之联系的相关地物地名现象,是老重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图3 重庆老地图上的沟
图4 重庆以沟、桥命名的街道
2 沟的“阳”转“阴”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污水逐渐增多,加之再向沟内倾倒垃圾,沟里的水质及周边的空气遭到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存环境。为防止腐臭气味和乱倒垃圾污染空气与环境,最早采用的办法就是简单地用条石或其他遮盖物把水沟“盖”上——即把“阳沟”变成“阴沟”。尽管沟的名称叫法由“阳”转“阴”了,但这些沟的排水泄洪功能和使命依然未变。特别是当现代城市建设在地理学、规划学、美学、环境学、气候学、经济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城市排水系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时,水沟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设计、建设和管理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毋庸置疑,老重庆城内昔日的17条水沟在上百年的岁月长河中也必定经历了类似的阵痛——或由“阳”转“阴”从地面消失,或被填埋后再难寻觅。但不论我们是否能看到这些水沟,都能感受到它们切切实实还在我们脚下。2005-2007年开展的重庆市主城区地下管线普查,排水管线共计超过2000 km,占普查管线总量的1/5。个别排水管线在探测时其沟底深度距地面达到20~30m,那多半就是它们。因为在重庆要“挖”到地下几十米深再修排水沟或“凿沟”的情形几乎是没有的,只可能是那些被多次覆盖和掩埋了的老沟。
重庆直辖后最大的排水系统改造工程要算投资13.3亿元的“主城区排水三级管网改造”了。该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主城区雨(水)污(水)分流,提高了污水处理率,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在现代规划建设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城市排水管网已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地下排水管线“家底”——数量、位置、埋深、几何形态、尺寸等都在“数据库”中,随时可查可用,不像过去,阳沟一旦变成阴沟,人们就再难见其面目觅其踪迹了。
3 抹不去的记忆
起于山脊,终于两江,落水成瀑,蜿蜒流淌。老重庆的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极富特色的,称其为“美沟”也不过分。重庆有名的“巴渝十二景”中与“沟”相关的景就有2处,即“洪岩滴翠”和“海棠烟雨”。洪崖滴翠——指重庆城北洪崖洞顶上有城内排水逾堞抹岩而下,夕阳返照,五色陆离(图5)。海棠烟雨——指海棠溪的水出自山坞,沿壑带涧,曲折入江,溪边原有许多海棠,每当春晓将暾,淡烟微布,细雨如丝,令人悠然神往。
图5 洪崖滴翠
尽管老重庆的许多沟已不在“人世”,但与当年的沟相关的众多地名地物等还在“人间”。特别是重庆城市规划注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通过洪崖洞综合建筑群的建设,使“洪崖滴翠”等标志性景观得以物质地再现,更使重庆的“沟”文化得以传承,再难抹去。在洪崖洞景区,人们可以真切地欣赏和感受到咸丰四年(1854)巴县举人张显理在《重修蹇家桥街道记》中描述的场景:“渝城之西临江门内有蹇家桥焉。其下为邑西南隅众沟汇流之所,由西门北折出洪崖洞入江,即有洪崖滴翠是也。桥跨其上,微露偃月形。行人经过其下睹水,惟春夏之交大雨暴注,急流奔泻,琮琮铮铮,有瀑布声,然亦不知为渠溜也。桥与街连,坦无阶级,往来称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