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它请给它健康体魄——物流园区亚健康现状综述

2013-09-25李冰漪

中国储运 2013年2期
关键词:圈地物流园区园区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最近几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加强了宏观调控,“限购”、“限贷”政策相继出台,手里攥着钞票的人,不由把眼光瞄向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尤其是物流地产,相比之下政府审批手续容易些,因此物流地产也有些热了起来。本刊就曾接到一位刘姓先生的电话,他想投资北京物流园区项目,咨询物流地产是否盈利。

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内一些专家,对物流园区现状做了一些调查,发现物流园区并非是块偌大的“馅饼”,有些亚健康状态令人担忧,故此将专家看法转述出来,希望对业内有所裨益。

01 警惕物流园区“圈地”现象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指出,在产业集聚、资源整合的带动下,物流园区对产业上下游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全国已掀起了物流园区建设热潮,物流园区数量急速增加。然而在建设物流园区的旗帜下,却存在着“圈地”现象。

打着园区建设的旗号,行“圈地”之实的企业不在少数,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从当前全国范围内约七成物流园区存在较高空置率可以看出,园区土地利用率极低,企业“圈地”,占而不建的现象突出。不少企业以获取政策优惠为目的进驻物流园区,但占而不建,坐等土地升值然后变卖。也有企业打物流旗号,行商贸经营之实,也有“圈地”之嫌。

物流园区建设“圈地”现象严重,主要责任在政府。物流园区产业覆盖广、土地占用面积大,可以说是地方政府的重点工程,其建设与发展,不但对促进产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刷亮政绩的重要手段,所以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地方政府却存在着盲目跟风、攀比的心态,只求物流园区建设多、大、全,却全然不顾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产业的协调发展,也未对园区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这让意图“圈地”的企业有机可乘。

高博轩提出,为避免“圈地”现象的出现,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物流园区建设。武汉拟出台《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中心)项目用地管理办法》就是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地方政府在用地审批供应方面,采用分期、分批的方式供应,并限制物流园区建设中的商业用地,以尽量避免“圈地”现象的出现。比如在合肥,对于打着投资旗号来圈地的企业建立了一道“防火墙”。针对圈地企业有向物流园集中的苗头,合肥将针对物流园区启动新一轮清查,严禁“圈而不建”,让土地闲置现象。

02 物流园区建设问题重重

全国各地纷纷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但却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各地区未能形成有效的协调和资源的浪费。一方面,各地自身规划的方式、方法、园区建设的模式等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各地独立规划,并不考虑地区与地区之间、省市之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协调统一,致使各地区之间不能形成互补效应,相互竞争,抢夺资源、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高博轩认为,中国物流园区在实现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盲目跟风现象严重,目标设定过大,规划脱离地区产业、经济、资源现状;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统筹规划不足,协调性差,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此外,各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同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园区运营模式。

产业基础薄弱,物流园区建设缺乏根基。全国兴起物流园区建设热潮,很大一个原因是各地政府在政绩压力下,出现了盲目跟风建设的现象。兴建物流园区,大多数政府并没有考虑当地的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如商贸发展状况、物流基础设施状况以及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沟通往来等。缺乏产业根基,盲目大规模修建物流园区,必定以失败告终。

不符合市场规则,也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致使园区建设发展受阻。一方面各地区并没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园区建设对市场需求的挖掘和带动作用,在市场需求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大规模上马物流园区建设;另一方面,各地区园区建设没有将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有效地分开,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园区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园区发展明显缺乏动能。

陕西省行政学院白山稳说,有的规划模型上的物流园区有着大片整齐的、看上去明窗亮瓦的仓库,有宽阔的公路,有大型的现代化装卸设备。不过,到实地考察却不是这个样子:一条不长的公路尽头树立着“国际港务区”的标牌,两边是正在平整的工地,偶尔有满载黄土的大型卡车驶过,掀起满天沙尘。毫无疑问,物流园区离它的理想目标还很远。

政府主导型的物流园区好像都会存在这些问题,项目由政府确定,土地由政府征纳,招商由政府包办,但是这种带有明显“家长”情结的物流园区是否能够带动以中小企业组成的物流市场,这好像就不是政府的强项了。实际运作中,物流园区“建设热、招商冷”的现状,已让诸多业内人士对物流园区热潮提出异议,有人称这股园区热为“虚火”。可是,这似乎没有阻碍政府和企业的热情,一座座不同资本背景的物流园区照旧拔地而起,并且在各自的轨道上加速前行。

物流企业的期盼很多:从税收上说,以仓储企业为例,营业税是以营业收入的5%计算,这样的税率是以商业企业的税率作为基础的,但是同样作为基础产业的建筑业税率只有2%。作为出租房产收入,在年底仓储企业还要交纳12%的房产税,这对于仓储企业简直就是拿走全部的全年利润。

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的物流现状,细心的人都会发现,那些至今仍然非常红火的批发中心、集散中心、货运站等,大多是自发形成而并非经由政府规划的。这些看起来乱糟糟的、杂乱无章的市场里面,的确缺乏政府规划所具有的整齐和秩序,也没有什么先进的信息系统,甚至是靠着非常原始的平板三轮车来搞货运,但是在无序的市场下面却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有着一个市场必须具备的人气和货物流量。相反,那些政府倾力规划和支持的物流园区,却总是显现出让人无奈的清净甚至萧条。

了解物流行业的人都明白,一个投资额在百亿元级别的物流项目,除非是港口、机场、铁路中心站等超大型公共设施,否则结果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很简单:国内还没有哪一家物流企业能够承担这样庞大的投入,更没有能力靠物流服务收入来收回这笔投资。

更何况我国现有的物流设施使用率很低,连现有的资源都远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大片地圈地搞基本建设,几个亿的资金投下去,总得有个投资回报吧。将资金转化成钢筋水泥的固定资产,而遥遥无期的投资回收总是让人们感到莫名的惶恐。

03 物流园区应依据需求而建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以后的物流园区确实需要加强用地管制,并要相应建立物流园区标准,应按“需求而建”。

近年来,“无水港”项目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内的又一热点,未来必将带动物流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无水港”,是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铁路、公路交汇处,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的“桥头堡”。我国很多城市也开始认识到建设“无水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白山稳也提出了一些观点与建议,实际上物流业对于物流园区的建设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中国的物流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仓储、运输企业的服务价格已经非常低廉,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必要规划那么多的园区,新建那么多的仓库吗?更为务实一点的做法,应该是尽可能地整合相对分散的物流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物流园区这种自上而下的整合方式,如果没有很好的规划,缺乏市场人气的支撑,其风险可能比自下而上的整合要大得多,往往还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比如,西安市的物流规划中提到,到2010年时建成一个物流园区——新筑物流园区;六个物流中心——纺织城纺织品物流中心、服装物流中心、韦曲科技物流中心、三桥汽车物流中心、草滩果品物流中心、北石桥物流中心、中储物流中心;十个配送中心——在咸宁路、华清路、太华北路、大白洋路、枣园路、友谊路等处规划建设十个物流配送中心。但在西安市现有的18万平方米的商业型库中,空置率却达到了30%,包括533处国家物资储备库、中储物流仓库、西北电子物资仓库,大部分仓库尚没有饱和,为什么置现有的设施不加以充分利用,而要去建设一个6平方公里的新物流园区呢?

西部最大的华润万家已将配送中心放置在户县,六村堡的空港和医药物流园区正在规划中,位于凤城七路商业储运公司的仓库新址已建设完毕,中储股份已在长鸣路投资建设了10万平方米新的物流中心,招商局集团已在草滩建设了面向宝洁的物流中心,兵工产业局正在规划位于高陵的兵工物流中心,红太阳仓储公司已在六村堡建成10平方米的物流基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筑物流园区将为谁而建?

西安作为中转型城市,随着西部高速流通体系的建设,大部分商贸销售型企业逐渐撤销在西安的区域性分销仓库,以流通速度和频率取代库存容量,以海尔为代表的家电企业随着家电下乡的思路,位于809库的库容量一再缩减,豪爵、蒙牛,不凡帝等不同行业的流通产品也都在本身的信息系统中获得收益,逐步减少其在西安的库存暂驻流量。以佳通轮胎为例,从2000年的2万平方米西北中转库,逐步压缩库存加大对于销售商需求预测,仓容量已缩至3000平方米。这足以说明在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大的今天,缩减库存已成为商业领域向物流系统要收益的一项重要做法!

有鉴于此,物流园区的规划应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综合考察当地的宏观经济走向,细致分析当地货运流向,并向社会加以公告,像苏州的星网物流园区一样,以信息发布作为主要建设目的,从实质上加速商品流转速度,从而提高社会的经济产出率。

物流企业本身要开展多种经营,创造利润,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建立物质基础,从全局出发,政府要做的就是减轻物流企业的负担,给以优惠政策,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物流行业的成长与物流园区的建设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对于物流外包客户来讲,如美孚、海尔、不凡帝等销售企业,他们在选择物流承包商时重点考察的是物流分销能力、运营能力等核心能力。

具体来说,比如如何控制分销物流供应过程、如何做到信息动态反馈、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要达成协同作业、客户需求预测管理、优化管理、特殊事件处理能力、物流特殊的增值服务能力,等等。可这些指标并没有刻意要求你有多少仓库、车辆、人员。可以看出企业需要的多数是运作中的软性要求,对于硬件的要求是次要的!

虽然“物流园区”泛滥的热风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国家对土地政策的调整而得到了遏制。但是,借建“物流园”来搞商业地产赚钱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消失。因为这种商业模式拥有两个内在的动力:一个是地方政府要招商引资搞政绩,需要项目;另一个动力是企业利用“概念”来获得巨大的实惠。例如,优惠的土地价格、税费待遇等。而这些项目的建设,最终对地方经济发展,所能做的贡献却少得可怜。

最后,希望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审视,使我们对物流园区的建设能够重新反思,从物流本质上进行探讨从而得出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

圈地物流园区园区
英国议会圈地与乡村景观的重塑*
王子“圈地”记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基于改进物流量分摊模型的物流园区竞争关系研究
园区的开放样本
国际酒店的中国“圈地运动”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物流园区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