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市场发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3-09-23许恒周郭玉燕陈宗祥

中国土地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集约排放量土地利用

许恒周,郭玉燕 ,陈宗祥

(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6;3.天津市市区国土资源分局,天津 300042)

1 引言

近年来,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关注焦点。在众多的温室气体影响因素中,土地利用的改变和土地管理措施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1-2]。据世界资源组织的碳排放计算器和著名碳循环研究专家的估算:1850—1998年间的全球碳排放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影响总排放量的1/3;中国1950—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累计碳排放11.2 PgC,占全部人为碳排放量的32%[3]。可见,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之大。目前,已有学者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4-6],而且研究都表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强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而Lal认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可以重新固定大约60%—70%已耗损的碳[7],土地利用对减缓碳排放量的增加可以做出一定的贡献。

在优化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工具中,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市场化都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分析土地市场发育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土地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大小。因此,本文立足土地市场发育、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碳排放的理论关系,试图运用中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之外)31省(区、市)1998—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经济计量模型,对土地市场发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从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市场发育等角度为土地碳排放的减缓提供参考依据。

2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然而,在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如随着土地用途的改变,土地碳排放也逐渐成为当今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城市建设中对土地的粗放利用模式,已成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而集约用地可以有效降低单位土地利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碳排放。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是土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体现,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市场发育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高低[8]。土地利用也是如此,土地市场发育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土地市场通过显化土地价值[9],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集约土地利用水平。此外,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调节土地市场供需结构,对于耗能排碳量不同的项目产业用地制定差异化的价格标准,通过差异化的土地价格和税费标准,达到引导资本向低碳项目转移的目的,最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于土地碳排放的减缓应该有着积极的影响。

3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3.1 模型构建

为考察土地市场发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实证检验土地市场发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中国各省(区、市)碳排放的影响情况。在Jorgenson等[10]、许广月和宋德勇[11]的CKC模型基础之上,构建如下的经济计量模型:

式1中,i和t分别为地区和年度,Cit为各地区CO2排放量;αi为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表示各地区的固定效应,αt表示时间效应;lnPGit和(lnPGit)2分别为地区人均GDP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反映人均GDP变动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LM为各地区的土地市场发育水平;LU为各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ST为各地区的产业结构;μit(μit=γi+εit)代表误差项,其中γi代表地区效应[10]。

3.2 变量和数据来源说明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1998—2011年为研究时段。所用数据主要包括:城市二、三产业总产值、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市场化水平、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等。

(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本文用二、三产业产值与建设用地的比值简单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二、三产业产值是各省(区、市)二、三产业产值的加总,该数据来源于1999—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土地市场发育水平: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测度采用曲福田等[12]的研究成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LM为土地市场化水平,i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i=协议,招标,挂牌,拍卖);qi为i方式国有土地使出让的数量(宗);Wi为i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权重。土地权重的确定参考了李永乐[13]的研究方法。土地市场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1999—2012)》。

(3)人均GDP数据:各省域的实际人均GDP水平是把名义人均GDP折算成1990年不变价的实际人均GDP。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4)产业结构(ST):考虑模型的相似性,且本文的经济规模为各地区GDP,故借鉴Perkins等[15]的思路,用第二产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来反映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5)CO2排放量:本文根据IPCC提供的几种燃料(具体为煤炭、原油、天然气、燃料油、柴油、汽油和焦炭等7种)的净发热值和排放系数,得到的各地区能源消耗的CO2排放量。本文也测算了各地区排放强度较大的几种主要工业产品(具体为水泥、玻璃、焦炭、生铁和钢材5种)生产所导致的CO2排放。其中各种能源的消费量来自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 5.1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对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比较分析,本文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从实践来看,固定效应模型既可以控制区域随时间不变的因素,也能控制样本地区受不同年份时间的影响。为了减少面板数据造成的异方差性,本文在回归中选取了GLS方法,并采用截面加权,估计结果见表1所示,变量总体上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模型设定有效。

表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Tab.1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parameters estimation

从表1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市场发育程度都与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土地碳排放。1998—2011年期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就会减少1.906个单位;土地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就会减少1.528个单位。这说明在市场机制配置的作用下,土地资源利用可以达到最佳集约状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并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的低碳经济。

此外,对于其他控制变量,如人均GDP,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与碳排放量成正向关系,也说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还没有出现;从产业结构来看,在人均GDP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构成越高或者说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越高,碳排放量越大。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减少对第二产业的过分依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够达到同等的GDP水平,还能减少碳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1998—2011年期间中国土地市场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根据模型估计结果,认为在考察期内:总体上全国土地市场化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都对碳排放效应有着显著的反向减缓作用,1998—2011年期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就会减少1.906个单位;土地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就会减少1.528个单位。

由此,本文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提出减缓中国碳排放的政策调整:一是继续推进土地市场改革,构建以市场配置建设用地为主的机制,出让方式由低市场化方式向高市场化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以及土地供给政策的灵活调节,全面提高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二是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区域性产业用地门槛制度,鼓励土地集约利用,建立合理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将环境因素、耗能程度等指标加入到考核土地集约程度的指标体系中。

(References):

[1] Houghton R A.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use Change and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and Tropical Asia[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2002, 45(1):10-17.

[2] Smith K A,Conen F.Impacts of Land Management on Fluxes of Trace Greenhouse Gases[J].Soil Use&Management, 2004, 20:255-263.

[3] 曲福田,卢娜,冯淑怡.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76-83.

[4] 杨立,郝晋珉,艾东,等.基于区域碳平衡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J].资源科学,2011,33(12):2293-2301.

[5] 王佳丽, 黄贤金,郑泽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对碳效率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302-307.

[6] 游和远,吴次芳.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率及其低碳优化——基于能源消耗的视角[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75-1886.

[7] Lal R.Soil Carbon Dynamics in Cropland and Rangeland[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2,116(3):353-362.

[8] 曲福田,吴郁玲.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7,22(3):445-454.

[9] 朱丽娜, 石晓平.中国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0,24(7):23-29.

[10] Anderw K Jorgenson.Does Foreign Investment Harm the Air We Breathe and the Water We Drink[J].Organization Environment,2007,(20):137-156.

[11]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37-47.

[12] 曲福田, 冯淑怡,诸培新.制度转型、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4(1):229-248.

[13] 李永乐,吴群.土地市场发育与农地非农化[J].中国土地科学,2010,23(11):45-49.

[14] Perkins,Neumayer.Fostering Environment-efficiency through Transnational Linkages? Trajectories of CO2and SO2,1980-2000[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008,(40):2970-2989.

猜你喜欢

集约排放量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