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耕作地块调查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以太康县王盘村为例

2013-09-23张蚌蚌张凤荣郧文聚孔祥斌

中国土地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田块耕作耕地

张蚌蚌,王 数,张凤荣,,徐 艳,郧文聚,孔祥斌,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 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本文定义田块为自然因素和田间基础设施分割形成的基本耕地单元,耕作地块为承包人的实际耕作单元。耕作地块调整是通过土地权属空间位置调整,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的土地整理。耕作地块调整在理论研究和土地整理实践中又被称作土地整合、产权调整、权属调整或互换并地等。

德国土地整理的第一阶段正是“归并耕作地块、调整权属”[1],耕作地块调整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必要前提[2],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条件[3],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4-5],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6]。商丘市将耕作地块调整和土地流转一前一后、同步实施,有效减少了耕地的破碎化,促进了耕地集中连片[7]。新疆博乐市将互换并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同步推进[8]。“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通过对破碎化田块的整理和土地权属的归并,增加总体耕地面积,扩大农户土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农户竞争力[9]。

土地细碎化目前在中国普遍存在[10-11]。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地流转对减轻细碎化程度的探讨,而关于土地整理对细碎化作用的研究文献十分缺乏[12]。本文根据对王盘村耕作地块的实际调查,刻画耕地破碎的过程、揭示其原因,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归纳出耕作地块调整的指导原则和程序,探究耕地地块调整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中开展权属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1 耕地破碎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耕地自然破碎

由于地形等自然因素,特别是道路、沟、渠等田间基础设施造成耕地破碎,称为耕地自然破碎或田块破碎。耕地自然破碎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例如,对河南省太康县9个乡镇15个村庄的15户农户调查发现:15个村共有54个田块,每个村的田块数量多在2—6块(表1)。而该县马头镇王盘村耕地24.78 hm2,却被河流和道路分割成11块,分别是大北地11.39 hm2,东北地0.84 hm2,陇西4.77 hm2,陇东2.27 hm2,北边1.25 hm2,“西边1”1.49 hm2,“西边2”0.97 hm2,“南边1”0.46 hm2,“南边2”0.39 hm2,“东边1” 0.50 hm2,“东边2”0.43 hm2(图1)。

1.2 耕地权属破碎

土地包产到户时,综合考虑耕地的肥瘦状况,距离村庄、道路远近情况,灌排便利程度等因素,对田块进行分割承包给不同农户,导致耕地权属破碎,即耕作地块破碎。例如,太康县9个乡镇15个村庄的15户农户,平均每户耕作地块数量是3.33块,多的有6块(表1)。王盘村24.78 hm2耕地竟然有耕作地块212块;小于0.07 hm2的耕作地块有75块。说明与耕地自然破碎相比,权属破破碎化更严重。

表1 太康县9镇15户耕作地块及其经营现状Tab.1 The cultivated plot and operating status of fifteen households in nine towns of Taikang County

1.3 耕地破碎的原因分析

根据作者调查,1991年包产到户时,王盘村分为两个村民组,共60户,265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当时按照“肥瘦搭配”原则分地,具体分配方法如下:村民一组是大北地0.0467 hm2/人,陇西或者陇东0.0333 hm2/人,西边1或南边1田块0.0113 hm2/人,东边1或南边2田块0.0067 hm2/人,村民一组总计0.0980 hm2/人;村民二组是大北地0.0380 hm2/人,陇西或东北地0.0247 hm2/人,北边是0.0113 hm2/人,西边2或东边2田块0.0127 hm2/人,村民二组总计0.0867 hm2/人(原单位为亩,精确到第四位进行区分)。另外,具体分配时综合考虑到宅基地和村边的门前废地。

按照这种分配原则,包产到户形成的耕作地块共212块,分别是大北地57块,东北地7块,陇西35块,陇东12块,北边25块,西边1有21块,西边2有18块,南边1有8块,南边2有8块,东边1有14块,东边2有7块(图1)。平均田块面积2.25 hm2,平均耕作地块面积0.12 hm2。可见,王盘村耕地不仅存在自然破碎,权属破碎化更加严重。

图1 王盘村耕地现状图Fig.1 The status of the cultivated plot

综上,自然因素、承包分割和“肥瘦搭配”是造成耕地破碎化的原因,而“肥瘦搭配”承包分割是造成耕地破碎的主要原因。

2 耕作地块破碎造成的问题

2.1 耕作效率低下,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应用

耕作地块面积为0.03—0.60 hm2,联合收割机的耕作效率随耕作地块面积增加而递增[13]。王盘村耕作地块面积不大于0.03 hm2/块和0.03—0.07 hm2/块的累积耕地面积分别为0.56 hm2,3.24 hm2,根据联合收割机耕作效率与耕作地块面积的对应值[13],所需要的耕作时间共为35.10 h;若换为耕作地块面积都是0.12 hm2/块(现状平均耕作地块面积)的等量耕地,则耕作时间为23.67 h,可节省耕作时间11.43 h。可见,当前狭小的耕作地块,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耕作效率。

太康县属于豫东平原区,狭小而分散的耕作地块使得悬空粑、联合收割机都不愿进入,极大地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没有发挥出平原区应有的机械化优势。

2.2 灌溉排水不便,造成机井沟渠破坏与维护困难

据笔者在太康县的调查,由于每户少则2—3个耕作地块,多则4—5块甚至6—7块;农民每次灌溉排水的时候需要安装2—7次水泵、拖拉机或电力,需要摆放和收回2—7次输水管,不仅浪费了人力,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灌排效率,而且增加了水泵、水管等的破损速度;同时,过多安装水泵、拖拉机动力也增加了人为因素和机械因素对机井、沟渠等的损坏。此外,分散的耕作地块不利于灌排设施的统一规划布局。

由于每户的耕作地块较多,在维护机井、沟渠等灌排设施时大家都有一种“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心态,而不去制止一些对灌排设施破坏的行为,也没有保护维修灌排设施的积极性。

2.3 种林占用基本农田

由于耕作地块狭小,经营不便,无法实行机械化生产,少数不愿种田的村民在耕地里种树。树木根系庞大深远,地下越界吸水、吸肥,影响到相邻耕地的水肥,导致想种田的村民也不得不将耕地改成林地,从而使很多基本农田变成了林地。调查中发现,王盘村南部“南边1”田块的0.46 hm2耕地、村北部的“北边”田块1.27 hm2耕地,村东部的“东边1”田块0.50 hm2耕地在6年前全是基本农田,由于上述原因现在全变成了杨树林,并且田块南边1、东边1、北边分别有1户、2户,2户进行了住房建设。

此外,耕作地块分散导致农户无法进行统一的治虫、除草、施肥等,从而给田间管理带来了麻烦和困难。

3 耕作地块调整的规划设计

3.1 开展“耕作地块调整”的指导原则

开展耕作地块调整前征求农民意见,鼓励农民参与。农民是耕地的主人,是耕地的经营者,是耕作地块调整后的受益者,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支持,在法律上提供服务,在实施上积极指导和引导,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在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土地流转缓慢[14]的大背景下,耕作地块调整必须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原有耕地面积不变。借鉴日本产权调整经验[15],同时考虑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现状,耕作地块调整的具体指导原则为:(1)优先将耕作地块与自己的父母、兄弟等亲朋调整在一起,这会方便农民转包土地,从而进一步扩大耕作地块面积。(2)将有意流转土地的农户,与有意承包土地的农户耕作地块相邻,从而方便流转以增加耕作地块面积。(3)农户所得到调整后的耕作地块应优先与其原有的土地位置相近;如果农户所有的土地调整前都临近道路,其所得到调整后的土地也应优先临近原道路;土地整理前利用最充分的土地应优先分配给原所有者。(4)农户尽量保留一个原来经营的耕作地块,以满足继承祖业的心理。(5)尽可能合并田块,调整耕作地块,从而减少田块和耕作地块的数量,以减少田间道路、田埂、沟渠等占地面积。(6)在耕作地块调整协调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有利于耕地规模化的原则,调整后的耕作地块应尽量大。

3.2 开展“耕作地块调整”的程序

开展耕作地块调整前先做好具体整理方案和耕作地块调整方案,与农民协商并征得农民同意后开始实施。通过平整土地、修路、打井、修渠、挖沟等工程措施,使得田间基础设施尽量均一化。在参考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16]的基础上,让农民参与评价耕地等级,得出对于所有耕作地块的质量等级,以用于耕作地块调整过程中面积折算或者补偿。

借鉴商丘市各试点行政村开展“耕作地块调整”工作的做法,“耕作地块调整”的程序具体如下:(1)预先做好耕作地块调整规划设计方案;(2)召开会议听取群众意见,修改并完善方案;(3)评定耕地等级,核实耕作地块面积;(4)等级折算方案公示,抓阄分配,农户签字确认;(5)土地权属登记;(6)上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程序进行中应确保村民自愿、自主,操作过程公开、公正。

3.3 耕作地块调整的规划设计——以太康县马头镇王盘村为例

首先,调整前将北边、南边1、东边1的杨树林地全部由各家卖掉,复垦为耕地。由于该地区土壤肥沃,复垦后地力可以很快恢复,复垦后耕地尽可能平整、均一化。

其次,将南边1和南边2两个小田块合并为南边田块;将东边1和东边2田块合并为东边田块;将西边1和西边2田块合并为西边田块。这样该村田块数量就由11块变为了8块(图2)。

然后,根据村民对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参考农用地分等成果,将王盘村耕地分为两个等级。大北地、东北地、陇西、陇东、西边为一等地,南边、东边、北边为二等地。

最后,按“两个不变”原则,村民进行抓阄并加权平均分配耕地,每户农民都分得两块地,一等地和二等地。

王盘村耕作地块调整的具体做法为:南边、东边、北边村庄附近的耕地共2.99 hm2,按照人均0.0113 hm2均匀分配;大北地、东北地、陇西、陇东、西边按照村民一组人均0.0867 hm2,村民二组人均0.0753 hm2进行每家一块统一分配。各户的耕作地块位于哪一田块采用公平的抓阄确定,同时可以根据确定的耕地等级来对个别分配较差耕地做适当补偿;并且为了日后土地流转的需要,事先约定让一个大家庭中有威望者抓阄,然后按辈分高低依次分配土地,并且尽量将有意承包土地的农户与打算转包土地者耕作地块相邻,以方便之后进行土地流转来进一步提高耕作地块面积。

图2 耕作地块调整规划设计图Fig.2 Design of the cultivated plot adjustment planning

4 耕作地块调整后的效果分析

4.1 耕作地块调整后的景观指数分析

参照景观指数定义[17],重新定义斑块面积(PS)/hm2、斑块数(NP)/块、平均斑块面积(MPS)/ hm2/块,比较耕作地块调整前后的景观指数(表2)。

由表2可知,调整前后自然斑块(田块)数量由11块变为8块,减少了自然斑块数量,促进了农田集中连片,优化了农田景观格局。总的权属斑块(耕作地块)数量由212块减少到120块,调整后斑块的破碎度大大降低,每户耕作地块数量只有2块(个别1块),减少了1—3块,扩大了耕作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耕作效率、节约时间成本。平均斑块面积(平均耕作地块面积)从0.12 hm2增加到0.21 hm2,调整后的平均斑块面积显著增加,不仅有利于机械化,而且有利于规模化经营。

表2 调整前后景观指数对比Tab.2 The comparison of landscape index before and after adjustment

4.2 耕作地块调整后增加耕地数量分析

由于将三个田块现有的林地复垦为耕地,使村内耕地面积净增加2.23 hm2。将田块南边1和南边2合并,将东边1和东边2合并,将西边1和西边2合并,可减少三条田间道路,相当于增加耕地约0.03 hm2。由于耕作地块从212块减少到120块,耕作地块净减少92块,即相当于可以净减少92个田埂占用耕地面积约0.33 hm2。

所以,耕作地块调整后,王盘村通过林地复垦、田块合并,净增加耕地2.59 hm2,占该村耕地面积的10.45%。另外,还可以通过平整废弃的沟渠、整理废弃地、适当复垦村庄周围的护村林来增加耕地面积。

4.3 耕作地块调整后的耕作效率分析

这里的耕作效率值根据有效割幅1.0 m、作业速度0.8 m/s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在不同面积耕作地块作业的测定[13]。由表3可知,耕作地块调整后,耕作效率极大提高,王盘村耕地总的耕作时间减少了30.96 h。

表3 耕作地块调整前后耕作效率对比Tab.3 The comparison of cultivated efficiency before and after the adjustment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根据对农村田块、耕作地块 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 当前耕地破碎表现为自然破碎和权属破碎,即田块破碎和耕作地块破碎。自然条件、水利工程和道路的建设,造成田块破碎,而 “肥瘦搭配”承包权分割,造成耕地更为细碎。(2)耕作地块破碎会导致耕作效率低下、不利于农业机械应用、灌溉排水不便、田间管理困难等问题。(3)开展耕作地块调整过程中征求村民意见,是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的有效途径。(4)总结归纳出耕作地块调整的指导原则和程序,并以王盘村为例探究耕作地块调整的规划设计方案。(5)通过开展基于耕作地块调整的土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降低耕地破碎化程度,优化耕地景观格局,提高耕地耕作效率。

5.2 讨论

(1)作者将该耕作地块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和该村村民、村长进行了沟通交流,村民和村长都赞成该耕作地块调整方案,但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如下条件:一是需要政府支持和德高望重且有魄力的村干部领导带头实施。在河南省人均1—1.5亩耕地的农村,即使调整耕作地块后一家也只有5亩左右的耕地,靠农业收入难以致富,农民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耕作地块调整的意愿也不会很强烈。二是如果有农业企业介入农地流转,就能够实现更大规模的经营,同时,农民可以实现就业分化,进城务工或在农业企业打工。三是借助当前全国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在进行田间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耕作地块调整。

(2)耕作地块调整应和土地流转同步推进,不仅解决耕地权属细碎化问题、扩大农户经营规模,而且可以形成更大的耕作地块面积,以应用大型机械,助推农业现代化道路。

(3)土地证券化是破解耕地细碎化、促进耕地集中连片的重要途径,在不丧失土地产权前提下,利用证券市场功能,将不可移动、难以分割、不适合小规模投资的土地转化成可以流动的金融资产,实现集中连片和规模效应。

(References):

[1] 丁恩俊,周维禄,谢德体.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2):11-15.

[2] 张凤荣,周丁扬,徐艳,等.做好田块调整是发挥土地整理项目最大效益的重要环节[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1):50-55.

[4] 丁肇辉.加快土地整合步伐,促进农机化发展[J].新疆农机化,2009,(1):57-58.

[5] 马忠武,柳文艳.土地整合促进农机化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2010,(2):65.

[6] 李黛.中国现代化呼唤土地整合早日实现[J].政经视点,2010,(8):53.

[7] 朱金芳,王允才,崔国强.商丘探行互换并地[J].农村经营管理,2011,(104):31.

[8] 新疆博乐市农经局.土地互换登记齐推进[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3):18.

[9] 郧文聚,宇振荣.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8.

[10] 谭淑豪,曲福田,尼克·哈瑞柯,等.土地细碎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24-30.

[11] Tan S, Heerink and Qu F.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J].Land Use and Policy, 2006,(23): 272-285.

[12] 吕晓,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农地细碎化问题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3):530-540.

[13] 马剑.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作业生产率与田块大小的关系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1,(4):42-43.

[14] 叶剑平,丰雷,蒋妍,等.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0,(1):64-73.

[15] 石田正昭,木南章.換地紛争の社会経済学的分析ある集落の経験[J].農業経済研究,1990,61(4):204-217.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004.2003)[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17]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2-113.

猜你喜欢

田块耕作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下不同虾苗放养模式对比试验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耕地时节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