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牛结核病检测方法的比较
2013-09-23张彦昌
王 芳,张彦昌
(河北省邯郸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邯郸056005)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支杆菌和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消灭和控制了牛结核病。而更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牛结核病还在广泛流行。
净化牛结核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检测后淘汰阳性牛。目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牛结核病的检测诊断方法仍是结核菌素(PPD)变态反应试验。另外一种是近年来国际上畜牧业发达国家刚刚流行的血清学诊断试验-IEN-γ干扰素方法。本文是结合临床病例就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实用性等做比较,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牛结核菌素购自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批号为201001。牛结核分支杆菌γ-干扰素检测试剂为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诊断试剂研究室提供的进口分装γ-干扰素检测试剂,失效期是2011年11月9日。
1.1.2 试验动物 某奶牛场存栏奶牛。该牛场存栏奶牛约70头,产奶量普遍不高,奶牛渐进性消瘦。在2011年9月秋季例行结核病检测中发现过牛结核病阳性牛。选取16头消瘦较严重奶牛编号(1~16号)。
1.2 方法
1.2.1 牛分支杆菌结核菌素(PPD)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平行对比试验检测16头奶牛。
1.2.2 牛分支杆菌结核菌素(PPD)变态反应 按《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中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无论大小牛只,一律皮内注射0.1mL(含2 000IU)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72h仔细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并以卡尺测量皮皱厚度。皮厚差小于2.0mm以下的为阴性牛,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0mm的为阳性牛,皮厚差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4.0mm为疑似牛。
1.2.3 牛结核分支杆菌γ-干扰素检测试验,按《牛结核分支杆菌γ-干扰素检测操作规程》进行。第一阶段:全血培养,用肝素真空采血管采集16头奶牛血液。室温25℃6h后,加入24孔组织培养板,每头牛加三管1.5mL分装的抗凝血,三管分别加入刺激抗原(PBS,禽PPD,牛PPD),37℃湿温培养箱中孵育18h,收集上层血浆每孔400μL。第二阶段:牛γ-干扰素酶免疫试验;4h后,在酶标仪上读取OD450nm数值。
2 试验结果
2.1 变态反应 注射牛结核菌素后第3天发现16头牛中1头牛皮厚差3.90mm,接近4.0mm,判定为疑似阳性;另1头牛皮厚差小于2.0mm,判定为阴性牛;其余14头奶牛的注射部位炎性明显,皮厚差大于4.0mm。初步判定为阳性牛。
变态反应试验结束后第2天,我们对16头奶牛进行了牛结核分支杆菌γ-干扰素检测。
2.2 牛结核分支杆菌γ-干扰素 本次试验牛γ-干扰素阴性对照平均OD值是0.0556,阴性对照<0.130;阳性平均 OD值对照2.119,阳性对照>0.700。同时各阴性对照重复孔差值不大于0.040,阳性对照重复孔OD值变化幅度不超过其平均OD值的30%。试验成立。
所有样本阴性抗原OD值0.0696,禽PPD抗原OD值0.189,牛PPD抗原 OD值1.02。
15头牛γ-干扰素检测结果和变态反应结果一致,只有2号牛出现两种检测方法不一样的情况。
2.3 两种检测方法具体数值
2.4 2号牛γ-干扰素呈现阴性,而变态反应是弱阳性;9号牛两种检测方法均出现弱阳性,可以判定为疑似阳性。60d后我们对这两头牛再次进行变态反应试验,其中2号牛72h皮厚差小于2.0mm,判定为阴性牛。9号牛皮厚差3.85mm,60d后再做变态反应试验,皮厚差为4.80mm,判定为阳性牛。
3 结果分析与比较
3.1 以上结果表明,用γ-干扰素的检测方法进行平行对比试验,其中15头牛的检测结果和结核菌素变态反应结果是一致的,相关率为93.75%。
3.2 2号牛两种检测方法出现不同结果,应是测量皮厚差时牛的保定情况和人员主观操作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存在误差。
表1 检测试验数据
3.3 变态反应成本低,操作简单,检出率高。但试验过程耗时较长,操作、解释上存在主观性。γ-干扰素检出率高,耗时比变态反应缩短,易于用作牛群大量样品的测试,没有抗原浸入。但它的试剂价格昂贵,成本高,国内目前没有适量规格的试剂盒出售;药物特别是地塞米松类药物的应用可干扰γ-干扰素的检测,采血后8h内必须进行检测,过程严格,对操作者要求高。基于以上原因,γ-干扰素检测牛结核病的推广目前还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基层疫控机构,用变态反应试验检测牛结核病比较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