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开发视域下残疾群体的成人教育救助研究

2013-09-21孔全新张冰杰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人力资源

孔全新,张冰杰

(1.济宁学院 社科部,山东 曲阜 273155;2.曲阜师范大学 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残疾群体定义为:在生理、心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群体。按照残疾类型划分为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等。[1]人力资源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十分特殊的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被开发,从而产生强大价值和效益。童泽在《人道主义与残疾人发展》中定义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具备劳动能力和参与经济社会创造价值的那部分残疾人资源的总和。科学技术、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为残疾群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残疾群体当中一部分暂时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机会恢复部分劳动能力,这部分人群就是残疾群体潜在的人力资源。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是为实现一定的经济与发展战略目标,借助相关政策,运用教育、医疗、康复、心理咨询、职业辅导等措施对残疾群体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塑造的过程。[2]提高质量是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和关键。

一、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改善残疾群体现状的需要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 296万,占总人口的6.34%;15岁以上文盲率为43.29%,6-24岁学龄残疾儿童中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63.19%,远远低于健全儿童比例。[3]我国残疾群体缺少教育培训,针对残疾群体的教育供给远远低于他们渴望得到的教育需求,提高其文化、职业素养已刻不容缓。教育培训缺失直接导致残疾群体就业、生存困难。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完全依赖家庭的供养,给家庭造成极大负担;残疾人家庭平均年收入低于1.5万元,他们依靠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或领取社会救济来维持生活。[4]对残疾群体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以“授之以渔”代替“授之以鱼”,真正帮助其获得一技之长,赋予其自食其力的能力是改善残疾群体现状,调整其生存状态的不二法门。

(二)尊重和实现残疾群体人权的需要

残疾群体首先是作为人降生于世界,“残疾”只不过是其附带的属性。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己的需要和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说”中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七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及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残疾群体身为人类的一员,同样也有自己的需要,譬如:解决温饱、接受教育、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等。满足残疾群体的各种需要离不开对其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运用其现有能力,培养未来能力和挖掘潜在能力,充分提高其就业与生存的综合能力。只有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各种现实需要,真正达到尊重和实现残疾群体人权,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

(三)成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不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更是残疾群体与健全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离开残疾群体的参与是不全面、不和谐的。大力提升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充分挖掘残疾群体潜力,改善其生存境遇,才能成功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打破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不同利益主体间差距扩大的状况。残疾群体作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必将处于更不利的境地,及时对其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力提升他们对抗贫困与风险的能力,缩小残疾群体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各阶层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从而成功构建和谐社会,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二、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康复情况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是一个彼此相连的完整统一体,人体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各种器官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当某器官缺失或受损时,人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增强其它相关器官的活动,相应地产生新功能或是转化组合,用以代偿缺失或损伤部分的机能。[5]人们以往对残疾群体存在很大偏见,总是习惯性的把他们看作“残废人”。殊不知残疾人只是身体某部分功能缺失,而这些缺失的机能通过一定的康复治疗是能够得到代偿和转化的,所以说“残”并不等于“废”。康复对于残疾群体而言即是为改变或者达到生理、智力、精神和社交功能而借助某种手段、设备和技术以使其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过程。[6]残疾群体接受康复是最大程度恢复、代偿身体机能,增强其劳动技能,更快实现就业的必经之路,更是开发、利用残疾群体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2007年起,残疾群体康复人数上升很快,原因在于近年来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也相应提升不少,扩大了残疾群体接受康复训练的人数和范围(表1),很大程度上鼓励了残疾群体接受康复治疗的信心和勇气。不容乐观的是残疾群体接受的康复服务还远没有满足其主要需求,针对残疾群体开展的专业康复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 2007-2010年残疾人接受康复情况

(二)教育情况

在积极参与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教育的力量使个体能够获得掌握生活空间的更大自信心和能力,帮助其把握和利用环境资源,获取更多提升能力的空间。处于社会弱势的残疾群体由于遭受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无力感,生存于社会的“边缘”。社会环境障碍的直接或间接存在限制了个体能力的发挥,但这种障碍通过教育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高低是衡量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的重要指标。按照技能层次对人力资源进行分级,高技能人力资源带来的产出要远远超过低技能人力资源。残疾群体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

伴随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推进,历年残疾学生人数大致持平,残疾群体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人数有所增长。残疾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低,受教育水平与残疾群体所占总人口比例成反比例。残疾群体很少有机会参加在职、就业等教育培训活动,专门针对残疾人就业或是生存的教育服务更是少之又少。教育的严重缺失直接导致了残疾群体的难就业、低报酬、高失业率以及生存危机。

表2 2007-2010年残疾人接受教育情况

(三)就业情况

符合法定年龄,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和工作意向的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经营收入的过程称为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就业。[7]大力开发、利用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是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强大动力和有效目标。总体而言,残疾群体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就业艰难是导致他们个人及家庭生活拮据、生存危机的最大缘由。一部分残疾人置身于家庭的“另类保护”中,加之残疾人自身存在的自卑和依赖心理导致其不愿就业。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市场建设滞后,尚且存在的歧视残疾人就业的现象都是造成其就业艰难的因素。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更是不断地在挤压残疾人仅剩的狭小的就业空间,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就业竞争的全面影响与严重冲击。

三、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康复服务缺失

为残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的康复机构主要是聚集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并且数量十分有限;即使经济、医疗发达地区的康复机构也明显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偏远地区在专业康复机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上更是不容乐观。残疾群体为进行康复治疗不得不背井离乡,然而由于高额费用和身体障碍,通常又很难将康复治疗进行到底,不得不半途而废或干脆放弃康复。残疾人实现充分享有专业的康复服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残疾群体的康复服务亟待加强。

(二)教育培训资源缺乏且分配失衡

我国缺少为残疾群体提供服务的多种教育资源,特殊教育的基础能力亟待提升。残疾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特别是在职教育、就业培训发展不足并明显滞后。教育培训资源分配失衡是制约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又一大难题,特殊教育机构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导致城乡残疾人在受教育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8]特殊教育学校种类设置上,不同类型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差别很大,聋校设置比重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特殊教育机构。

(三)就业率很低

残疾群体能够获得工作的机会很少,工作的稳定性差、就业率很低,在职结构及薪酬不合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较稳定、收入较高职业的更是少之又少。残疾群体在地区和就业层次上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的残疾人更有机会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工作,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也相对贫困地区较高。残疾群体的受教育水平与就业情况成正相关,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残疾人在就业时更具优势,工作的稳定性也相对较高,但事实上真正能拥有高学历的残疾人并不多。

四、残疾群体人力资源开发中成人教育救助策略

舒尔茨曾提出:“人类福利得到改善的决定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教育对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9]。因此,对残疾群体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帮助其摆脱贫困,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成人教育作为大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承认的成人一生任何阶段所提供的非传统、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10]成人教育势必会弥补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缺失,在开发残疾群体人力资源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全方位筹集资金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提高人口质量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占据核心地位,教育投资应该并且理应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市场供求关系是教育投资的依据,人力价格的浮动则是衡量符号。政府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承载者、行使者和实际行为体,在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是残疾群体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对其实施成人教育救助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应积极统筹残疾群体进行成人教育救助的各项经费,将他们的成人教育救助摆在工作重心位置,适当倾斜成人教育阶段经费投资并保证能够及时全额支付。各地方部门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程度提供相应地经费投资保障,使残疾群体能有更多机会通过成人教育救助实现自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社会资源是可持续增长的,通过福利彩票、慈善基金、社会募捐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充分调动整个社会协同参与残疾群体成人教育救助的问题。

(二)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同样适用于残疾群体,只不过对于他们而言这项活动既有和正常人人力资源开发的相似性,又有其特殊性。依据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立足其特殊性,将国家救助残疾群体的特殊政策贯穿其中,努力实现残疾群体公平地接受成人教育救助,达到为社会价值创造出力的目标。成人教育应以宽容、开放的姿态,扩宽招生对象,把残疾群体纳入到人力资源开发中;大力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吸引更多残疾民众接受成人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学习机会,满足学习需要,实现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成人教育师资,从软件上保证成人教育救助的均衡。鼓励优秀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投身到残疾群体的成人教育救助当中,提高其待遇,在体制上给予这些教师一定的保障。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改革成人教育内容,依据残疾群体自身特点,优化与创新课程设置,积极推进残疾群体就业结构、就业层次的调整。

(三)全面提升康复服务

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卫生部等部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 296万人,他们当中仅30%的人有机会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距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11]。保证康复服务的实施力度与可及性,尤其要加强贫困地区残疾群体康复服务的机构、组织建设。定期开展康复培训活动,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切实提升相关康复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康复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在现有专业康复机构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其服务质量,加强各级机构间的双向转介服务,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康复服务网络。政府财政要适当向残疾群体康复服务事业倾斜,建立与健全康复服务的资金保障体系,争取将其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减少残疾群体接受康复治疗的后顾之忧。

(四)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开发真正适合残疾群体的工作方式,最大程度代偿缺失和受损机能,使其具备“一技之长”,从而促进残疾群体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配置。残疾群体的身体及精神状况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由于他们对工作的需求和适应性因残疾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要充分分析其最适合的工作种类。人力资源市场的用人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加强用人缺口的调查分析,将调查需求与市场能够接受的岗位结合起来。成人教育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为残疾群体开设特殊手段的职业培训课程,将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争取快速建立起集培训考核、资格鉴定、就业推荐于一体的残疾群体职业培训体系,从而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和稳定性。残疾群体职业培训应采取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利用企业的独特优势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指导,残疾人毕业后直接由定向企业接受,从而实现残疾群体人力资源由培训到就业的有效转移。[12]

[1][2]程芳.重庆市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D].重庆大学,2010(5):13-18.

[3]蔡禾,周林刚.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公正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0):11-12.

[4]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N].经济日报,2007-05-29(10).

[5]马才华.探索中国福利生产之路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23-25.

[6]童泽.人道主义与残疾人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6):1-23.

[7]邓大松,刘昌平.试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基础 [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89-194.

[8]邵兰兰.山东省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研究 [D].燕山大学,2011(12):31-34.

[9]蔡成芹.农村弱势群体的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J].职教通讯,2011,6(11):45-48.

[10]梁雪妮,王敏.论成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J].中国成人教育,2003,2(2):12-13.

[11]陈刚,吕军,虞慧炯,等.上海城区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现状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6(6):592-594.

[12]张冰杰,蔡成芹.成人教育促进残疾群体社会流动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9(3):12-15.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人力资源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