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中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013-09-21林虹
林 虹
人一生的发展轨迹,儿童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不仅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小学生中间,来自于离异或单亲家庭、低保家庭、进城务工农民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群体儿童,由于家庭环境中缺少了父母的保护、照顾与教育,有相当一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这无疑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4]。在中小学校开展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一方面有益于更深入地开展针对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思路,以便寻求更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哈尔滨市 8区、9县选取了 110所学校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位于市区的学校共 70所,位于外县的学校共 40所;涉及的学校类型包括:小学 50所、初中 28所、高中 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4所、初高中一体校 11所以及职业高中 2所;调查共涉及在校学生 112304人。1.2 方法 采用前期研究所编制的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调查问卷。该问卷将离异或单亲家庭、低保家庭、进城务工农民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中的儿童和留守儿童定义为特殊群体儿童,该问卷包括两个电话部分,一是基本信息 ,含被试所在学校、区县、年级、班级;二是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主要问题包括班级内学生人数,各类特殊群体儿童的人数,以及各类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心理健康评定采用5等级评分,从 1(非常差)至 5(非常好)。 1个月后随机选取65人应用该问卷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为 0.91。
1.3 程序 统一对被选取学校所在区县进修学校德育教研部负责人进行培训,以学校为单位发放问卷,由德育教研负责人使用统一指导语对校内班主任进行集体施测。实际发放问卷 2229份 ,收回有效问卷 2184份 (97.98%)。
1.4 统计处理 问卷数据运用 SPSS 13.0进行整理与分析。
2 结 果
2.1 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对离异或单亲家庭、低保家庭、来城务工农民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儿的特殊群体儿童进行了考察,为了更好地说明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状况,将这五类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求平均值,作为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状况的指标,见表 1。
表1 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s)
表1 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s)
?
表1可见,当前在校学生中来城务工农民家庭、离异或单亲家庭儿童约占 10%,低保家庭儿童仅占总人数的 3.55%。总体上看,各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均处于 3~4之间,这说明整体上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比较不同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F=68.07,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发现,低保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差异均显著。
2.2 不同地区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 为了对数据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根据文献资料进一步将市区中的南岗等 4区定为中心城区;将松北等 4区定为卫星城区;五常、尚志、双城为县级市;其余各县为普通外县。比较各地区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见表 2。
表2 不同地区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情况(%)
经方差分析发现,除低保家庭外,其余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发现,中心城区离异或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外县的离异或单亲家庭儿童;来城务工农民家庭中,普通外县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其他 3个地区的儿童;普通外县流动人口家庭中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卫星城区和县级市的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生活在普通外县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其余 3个地区的留守儿童;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表2显示,生活在普通外县的特殊群体家庭中,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其余 3个地区,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在普通外县的学校生活中,儿童感受到的学习竞争等压力较小,所以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好。
2.3 不同学段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 调查中共涉及到小学、初中、高中、职高 4类不同的学校,但由于职高学校样本数较少且缺失值较多,因而未能进入统计分析。按照小学、初中、高中的划分,比较各学段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见表 3。
表3 不同学段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情况(%)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低保家庭外,其余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小学和高中离异或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初中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高于高中;来城务工农民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中,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均为小学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儿童,而初中儿童和高中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小学和高中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的留守儿童,而小学留守儿童和高中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总之,小学特殊群体儿童整体上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初中和高中特殊群体儿童。这与之前的调查结果也是一致的。
3 讨 论
特殊群体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应从社会整体发展、家庭层面、学校层面三方面来分析。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不断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随之而来快速增长的特殊群体包括跟随进城务工父母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以及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等[5-7];同时,在离异或单亲家庭、低保家庭中,受消极因素的影响,家长难以在孩子心理成长路程中给予正确、及时的关怀与指导[1-5]。这些特殊的生活方式必然给儿童的成长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在家庭层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时,大多数人选择为改善家庭生活而进城务工或流动谋生,根本顾及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8];一是家长教育能力的限制 ,家长忙于打工、挣钱 ,或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没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教育[9-10]。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特殊群体的家庭很难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从学校层面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特殊群体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往往存在较多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10-11]。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10,12],大多数学校过多关注学习成绩,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特殊群体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4 对策与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指导与社会支持力度。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特殊群体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有侵害未成年人健康或权益的行为及时予以坚决制止。同时,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组织干部、社会热心人士等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儿童成长,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特殊群体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一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及时为特殊群体儿童解决困难,创设一系列丰富而有益的课外活动和课余文化生活;二是建立特殊群体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班级内每一名特殊群体儿童登记备案,方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成长情况。
最后,增进家校教育的沟通合作。特殊群体儿童的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联系,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关心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以亲情的抚慰;积极利用各种途径 ,拓宽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沟通渠道,全面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积极举办“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联系、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特殊群体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筑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园。
[1]桑标,席居哲.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80-86
[2]李松.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J].许昌学院学报,2007,26(4):143-146
[3]杨春雨,何建国,罗昌明.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127-1130
[4]杜亚松,唐慧琴,包玉娟,等.十类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卫生状况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41-43
[5]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6]谭晓云,李宁燕,郭源.北京市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就读子女身心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221-223
[7]张清霞,王赛男,王倩倩,等.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6):13-16
[8]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 [J].心理科学,2005,28(2):477-479
[9]陈美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J].心理科学,2005,30(5):1211-1213
[10]崔建平.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8(18):15-16
[11]袁碧涛,董国营,林应和.特殊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4):207-209
[12]王玲凤.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J].中国特殊教育,2007,14(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