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剖面控制下古构造的恢复
2013-09-20耿捷冯阵东程秀申王霞田张效恭陈世泽黄莉
耿捷 ,冯阵东 ,程秀申 ,王霞田 ,张效恭 ,陈世泽 ,黄莉
(1.中油国际(乍得)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43;2.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 濮阳 457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东濮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增储领域”(2011ZX05006-004)
0 引言
古构造形态控制了物源方向、沉积地层岩性及厚度,直接决定了沉积相的类型和砂体的展布[1-4];所编制的古构造图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勘探的成功率[5-7]。以目前常用的工作方法恢复古构造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1)用地层厚度来反映古深度不准确。假设S段地层可以划分为 S1,S2,S3等 3个亚段,S段沉积前与 S3亚段沉积前界面相同,且为同一时刻,2种条件下恢复的构造形态、古深度却有明显差异。古构造图作为反映盆地三维空间演化的图件,与平衡剖面得到的结果应该吻合;而实际工作中,“某段沉积前剖面”顶面近水平,不具备高低起伏,显然不具备“某段沉积前构造图”所反映的地貌形态,所包含的地质意义需要进一步的探讨。2)对影响地层垂向厚度恢复的主次因素不够明确。地层在沉积时和沉积后,发生过一系列地质作用,其垂向厚度的恢复难度较大;影响该数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确定这些因素的主次关系。3)忽略了断层的水平位移,与实际地质情况偏差较大。构造恢复所选择的控制点,在构造演化过程中不仅有垂向变化,还有水平向变化,且水平向的变化往往大于垂向变化,因此古构造的恢复需要考虑三维坐标的变化。
1 古构造图的时段概念
某一层段S的沉积演化过程可以拆分为3个阶段:1)S沉积之前,经受了长期的准平原化作用,不具备高低起伏形态(见图1a),对后期沉积厚度、粒度以及沉积相类型基本没有影响;2)因断裂活动基底差异沉降,造成了后期沉积厚度的不均匀(见图1b);3)经历漫长的沉积过程,初期产生的断层两侧被厚度不均的S地层充填(见图1c),顶面再次恢复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古构造图反映的是构造起伏产生以后、S地层沉积之前的地貌形态,命名为 “S段地层沉积前构造图”,其深度可用S层的厚度表示。
图1 S段地层沉积演化过程示意
如果地层 S段可以细分为 S1,S2,S3等 3个亚段(见图2),S段沉积前与S3亚段沉积前是同一时间界面,所对应的古构造图分别为S段沉积前构造图、S3亚段沉积前构造图。根据厚度不难测算,S段沉积前的剖面构造形态为一箕状凹陷;而S3亚段沉积时期,断层F1,F2并未产生,S3亚段沉积前不具备构造起伏。2种命名条件下,深度相差较大,所反映的构造形态也完全不同。进一步细化考虑,任何一期构造活动都是长期能量积聚的结果,其经历可以拆分成多次断裂、差异沉降—稳定沉积、能量积聚的旋回。如图2所示,S2亚段沉积期间,可能经历了多次活动,断层两侧同相轴之间的任意一次厚度变化都可能代表一次断裂—能量聚集的旋回,甚至可以进一步细分,而古构造恢复过程中很难考虑得如此细致。因此,古构造图具有时间段的概念,“S段、S3亚段沉积前构造图”命名虽为“沉积前”,反映的并非这一时刻的地表形态,而是整个沉积时期构造变形的累积结果。
图2 S段地层分段示意
总之,古构造等值线图反映的是某套地层沉积后其底界面的构造起伏;该套地层沉积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多次断裂—沉降—沉积的旋回,每次变形都会在地层的底界面留下记录。古构造图是可以反映地层沉积过程中三维构造变形累积结果的图件。
2 影响古构造形态的因素分析
编制古构造图时选择的控制点,具有三维空间坐标,任意方向的改变都会造成构造形态的变化[8-12]。古构造恢复的依据是沉积补偿原理,恢复的对象是断层两盘差异沉降造成的地表起伏形态。根据沉积补偿原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经过长期的沉积、抬升剥蚀,顶面趋于水平,统计该套地层的残余厚度、剥蚀厚度便可以近似代替底界面的深度(垂向坐标)。在统计地层厚度过程中,受井斜、地层倾斜、地层压实、抬升剥蚀等因素的影响明显(见表1)。
表1 伸展盆地中影响古构造恢复的要素
井斜、地层倾斜致使地层统计厚度偏大。如真厚度1 000 m的地层,倾角30°时的视厚度为1 154 m,如有井斜存在,则可能远大于该数值。地层抬升剥蚀、沉积压实,都会造成厚度减小,由此换算出的古深度偏小。两者对地貌的影响程度视具体情况而定:地层整体抬升,剥蚀厚度均匀,此时恢复得到的古深度偏小,剥蚀校正前后的构造形态十分相似,而在差异抬升剥蚀的条件下,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剥蚀厚度,这对地层的原始厚度、地层底面的古深度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沉积岩的压实系数受自身岩性影响,由于深度较大时沉积物以泥岩为主,压实系数较大,深度较小时沉积物粒度偏大,成岩过程中保留的孔隙较多,压实系数小于泥岩,经过压实校正后的古构造图往往是深处更深,差异幅度增大,而相对的高低起伏往往不变。
实际地质情况下,上下地层之间可能是连续沉积,下部地层沉积完成后,其顶面仍处于水下,盆地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水深环境,控制点地层厚度加上水深才是底面所处的深度。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东部的陆相断陷湖盆中,深部与浅部的古水深差值小于30 m[13-14],相对于上千米的地层厚度,该数值对古构造等值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由于构造图中任意一点都是由三维坐标构成的,控制点水平方向的位移甚至会大于地层垂向的厚度,由此造成的构造变形是不可忽略的。如图2所示,假设现今条件下W4,W5井间的距离为2 000 m,断层F2的水平断距为500 m;S3亚段沉积时,F2断层并未产生,2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仅为1 500 m,当有多条断层存在时,所有断层的水平断距之和可达数千米。忽略断层水平位移得到的古构造图,显然无法反映该时期真实的构造形态。地层的倾斜不仅可以造成垂向厚度统计数值的偏差,而且对控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也有影响。现今地层多是倾斜的,通过现今坐标得到的控制点间距一般小于古间距。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考虑断层水平位移、地层倾斜、差异剥蚀量等因素时,才能得到反映构造起伏的古构造图。压实校正虽会改变构造的幅度,但对构造的形态影响不大;古水深与地层厚度往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校正与否对古构造图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3 古构造恢复方法存在的不足
古构造恢复的方法较多,以沉积学理论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恢复法[13-14]、以GIS为平台的3D晕渲技术(可实现定性、半定量的三维模型输出)[15],以获取层厚度为基础的印模法[8-9]、以现今地层构造图为基础的宝塔图法等,基本可实现三维模型的量化恢复。多数盆地模拟软件的古构造恢复以印模法、宝塔图法为基础[12,14]。
3.1 印模法
印模法以井点厚度计算为基础,也被称为厚度法。该方法通过井震结合、三维建模等技术,获取地层厚度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对地层厚度作镜像处理,从而获取层面的古深度。该方法的工作流程为:统计井点地层厚度;在厚度已知的井点控制下,编制工区地层等厚图,或与地震资料相结合,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建立地层厚度分布的三维数据体;将地层等厚图作镜像处理,用地层的厚度作为该层沉积前界面的深度,从而将地层等厚图变化为古构造图。
图3为厚度镜像处理剖面示意。由图可以看出:井点W1,W2井处沉积前的垂向深度与该层的地层厚度完全相等;沉积厚度大的部位对应洼陷区,地层薄的部位则对应凸起区;各个控制点古深度得到较好的控制,可以近似地反映古构造形态。
图3 厚度镜像处理剖面示意
该方法在编制古构造图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在构造恢复过程中,井间距没有变化,盆地的面积也相对固定,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图2中,W4,W5的井间距在S3沉积前明显小于现今的距离,这一距离等于F2断层的水平断距。2)如果在井点厚度统计的基础上直接绘制地层厚度分布平面图,则会受到井斜、地层倾斜的影响,统计厚度明显增大。如图2中,S3亚段的沉积厚度完全相等,其沉积前的正确构造图中不应有起伏;而用该方法统计时,W4,W5井点处S3厚度相差不多。W3井在地层倾斜和井斜影响下,厚度远大于其他2口井,在此基础上得到的S3亚段沉积前构造图中W3井点处深度较大,显然与实际地质模型中3个井点处深度相等的事实不符。
3.2 宝塔图法
宝塔图法的基础资料为地层界面的构造图,通过逐层回剥,获取目的层界面的古深度。其工作流程为:在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将时间域变换为深度域,编制古构造图对应界面及其上部各层面的现今构造图;将所需恢复界面之上的地层逐层回剥,从而得到所需界面的古构造形态。
该方法的缺陷与印模法十分相似:控制点上、下深度的差值仍为视厚度,该数值受地层倾角的影响,倾角越大,所恢复的深度偏差越大;不考虑断层的水平位移,构造恢复前后的盆地面积相差不多,而东部的断陷盆地发育过程中,其面积是由小变大的。该方法所得到的图形与盆地构造实际变形过程不符。
在宝塔图法的基础上,漆家福等[16]使用平衡剖面对控制点的水平位移进行校正,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本文对该方法加以改进,提出在平衡剖面控制下直接编制古构造等值线图的方法。
4 平衡剖面控制法
4.1 工作流程
以W-K地区沙三中亚段沉积前构造图编制为例(见图4、图5),介绍该方法的工作流程。
图4 W-K地区沙三中亚段沉积前构造
1)在三维地震工区中选取12条主干剖面(见图4),在已知井点的约束下,进行准确的层位标定,并将时间剖面转化为深度剖面。
2)以地质平衡观点为指导,编制构造演化剖面;选取每条测线沙三上亚段沉积前剖面(见图5),读取P点地层厚度;根据井点钻井结果对厚度进行校正,适当减去红色地层厚度;结果作为控制点的垂向坐标。
3)根据大地坐标,可以标出P点现今剖面的位置(见图4);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块选取每条测线参考点,使得变形前后测线参考点之间的平面位置相对不变,或者尽量保持不变。W-K地区是受断层F控制下形成的断陷盆地,断层下盘是相对稳定的隆起区,如选择每条测线的右侧端点为参考点B,各参考点在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前后位置变化相对较小,恢复得到的地貌形态相对真实。
4)将每条测线的控制点(如图4点B),按照P与参考点B的距离L换算成相应的比例,投影到平面上(见图4),获取平面坐标。
5)在确定所有控制点三维坐标的条件下,绘制等高线图,从而恢复出地层沉积前的构造形态。适当加密测线,观察主要断层两侧沙三中亚段地层的厚度,确定古断层的端点。
图5 W-K地区AB测线沙三上亚段沉积前剖面
4.2优点
1)该方法是在井点层位标定的基础上,使用地震资料对井间层面进行控制,可确保地层界面在二维剖面上深度的准确性;主测线上所有点都可作为构造恢复的控制点,可控制古构造的形态,使其更接近地质模型。
2)读取地层厚度时,选择的是上部地层沉积前的剖面。编制沙三中亚段沉积前构造图,选择的是沙三上亚段沉积前剖面,平衡剖面编制过程中,相当于对沙三中亚段顶面进行层拉平处理,从而可以消除地层倾斜造成的厚度偏差。
3)由于读取到的是控制点处沙三中亚段的铅直方向深度差,因此不存在井斜造成的地层厚度偏大问题。在控制点的采集过程中,可以确定断点在每条测线上的平面坐标,测线间相连可以大致恢复古断层的形态。
4)平衡剖面的编制过程中,消除了后期断层水平位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考虑地层压实、剥蚀造成的影响。借助于该方法恢复出的古地貌,与实际地质情况更加吻合。
5 结论
1)古构造图具有时段概念,所得到的“古地貌”并不是某地质历史时刻真实的地面形态;命名为“某段沉积前”的构造图,反映的却是该套地层沉积后其底面的构造形态,是地层沉积过程中多期构造变形叠加后的响应,反映了整个地层沉积期间的盆地在三维空间的构造演化。
2)地层倾斜、井斜、抬升剥蚀、沉积压实、古水深等都可对控制点古深度值产生影响,但对古构造图的影响程度不同。断层水平位移、地层倾斜、井斜、差异剥蚀是影响古构造形态的主要因素,地层倾斜、断层水平位移还能改变变形前后的水平坐标;沉积压实多影响高低差异的幅度,相对的起伏形态改变不大;古水深与地层厚度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对古构造恢复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3)采用平衡剖面控制法编制的古构造图,是将地层拉平、水平位置恢复以后统计得到的厚度数据,在准确标出古断层位置的同时,还可考虑剥蚀、压实的影响,此方法得到的古构造形态更接近实际地质模型。
[1]吴礼明,丁文龙,赵松,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19(1):6-11.
[2]王晶,赵锡奎,李坤,等.麦盖提斜坡玛南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意义[J].断块油气田,2012,19(1):27-31.
[3]左代容.文明寨油田复杂断块区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断块油气田,2009,16(4):31-33.
[4]苏永辉,赵锡奎,李坤,等.阿克库勒凸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期[J].断块油气田,2010,17(2):156-160.
[5]House M A,Wernicke B P,Farley K A.Paleogeomorphology of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Sierra Nevada:Further insights from apatite U-Th/He ages[J].America Journal of Science,2001,301(2):77-102.
[6]柳保军,袁立忠,申俊,等.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 Ma以来珠江深水扇[J].沉积学报,2006,24(4):476-482.
[7]李桂范,李建平,王根照,等.渤中坳陷青东凹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构造-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4):425-431.
[8]宋凯,吕剑文,凌升阶.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藏[J].古地理学报,2003,5(4):497-508.
[9]罗顺社,陈晓.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二段古地貌恢复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3):1-6.
[10]Scheck M,Bayer U,Leweren B.Salt redistribution during extension and inversion inferred from 3D backstripping[J].Tectonophysics,2003(373):55-73.
[11]冯延状,宋维琪,刘仕友.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及应用[J].地层学杂志,2007,31(增刊 1):527-532.
[12]郭少斌,孙绍寒.周家湾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油气富集规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31(3):372-378.
[13]邓宏文,王红亮,王敦则.古地貌对陆相裂谷盆地层序充填特征的控制:以渤中凹陷西斜坡区下第三系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4):293-303.
[14]姜正龙,邓宏文,林会喜,等.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济阳坳陷桩西地区沙二段为例[J].现代地质,2009,23(5):865-872.
[15]于淼,陈建平,严琼,等.三维古地貌重建技术在中生代羌塘地体古地理演化分析中的应用[J].地质通报,2011,30(5):694-702.
[16]漆家福,杨桥,王子煜.编制盆地复原古构造图的若干问题的讨论[J].地质科学,2003,38(3):41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