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3-09-20梁见弟
梁见弟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常见病,是多见于育龄妇女中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有肌壁间以及浆膜下和黏膜下肌瘤几种类型,其中,黏膜下肌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子宫肌瘤[1]。传统开腹手术方式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当前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宫腔镜电切术已得到临床认可并普遍推广。本文即通过对本院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方式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宫腔镜电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100例,按照临床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0~52岁,平均(45.7±2.4)岁;月经紊乱平均时间(4.8±1.6)年;经量平均增加(2.8±0.5)倍;月经周期平均为(12.8±1.4)d。对照组患者年龄32~56岁,平均(45.4±2.3)岁;月经紊乱平均时间(4.6±1.3)年;经量平均增加(2.6±0.4)倍;月经周期平均为(12.3±1.2)d。两组患者在年龄、月经紊乱时间、经量、月经周期以及病情程度、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检查与分型 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超及宫腔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平均肿瘤大小为3.2 cm×2.6 cm×3.1 cm。所有患者均参照Haarlem(荷兰)宫腔镜国际培训学校对子宫肌层以及子宫肌瘤关系的相关标准予以分型[2],0型:检查显示有蒂黏膜下肌瘤,未向肌层扩展;1型:检查显示无蒂黏膜下肌瘤,肌瘤已向肌层扩展,扩展范围在50%以内;2型:检查显示无蒂黏膜下肌瘤,肌瘤已向肌层扩展,且扩展范围在50%以上。本组患者分型后显示0型患者共37例,1型患者共52例,2型患者共11例。
1.3 观察组手术方法
1.3.1 术前处理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全面进行相关检查;对出现贫血等症状的患者予以对症处理。月经干净后2~5 d内手术,术前禁止性生活,并于术前禁食超过8 h,术前超过10 h于阴道内放置米索前列醇0.4 mg,以促进患者宫颈的软化。同时术前进行灌肠清洗,以保证患者肠道彻底排空,便于进行术中监测[3]。
1.3.2 手术器具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Olympus生产的DTV-ST被动式连续灌流宫腔电切镜、自动膨宫泵、90°环形电极,电凝功率设置在40 W,电切功率在50 W;膨宫液使用5%甘露醇,膨宫压力在100~120 mm Hg。具体操作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麻醉方式,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将宫颈口扩张至Hegar 9.5号后, 将宫腔电切镜置入,对宫腔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观察,重点对肌瘤的大小、位置、瘤蒂宽度及其与肌层之间的关系予以确定,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理的操作方法:0型、1型、2型肌瘤均用环形电极先切开肌瘤最凸向宫腔部分的瘤体表面内膜和包膜,即瘤的表面,从瘤体最靠近宫底向宫腔、宫颈方向切割,直至切除了腔内肌瘤组织。对于1型以及2型肌瘤术中于宫颈注射缩宫素20 IU或垂体后叶素3 IU加生理盐水20 ml稀释后用5 ml注射,加强宫缩而增加黏膜下肌瘤向宫腔突出度,利于肌瘤的彻底切除。手术后仔细检查创面基本未见残余组织[4]。术后将切除肌瘤送检,并对所有患者常规使用消炎药。
1.4 对照组手术方法 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无生育需求的年龄较大患者开腹后行子宫切除术,有生育需求患者切开子宫行肌瘤剔除术。
1.5 手术效果评价标准 有效:术后B超检查显示肌瘤无残留,患者重新建立起正常的月经周期,经量减少,无腹痛及其他不适,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无效:术后B超检查显示肌瘤有残留或出现复发,患者者仍无正常月经周期,临床基本症状未见明显改善[5]。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之对照组均相对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另外,观察组未见并发症患者,对照组出现2例感染患者;发生率为5.0%;观察组手术效果更佳(P<0.05)。
表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s)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观察组(n=50) 72.6±6.4 36.4±7.2 3.5±2.5对照组(n=50) 113.4±12.8 114.7±11.3 9.8±2.4
2.2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观察组手术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手术有效率为86.0%;观察组手术效果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3.1 子宫黏膜下肌瘤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优势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子宫肌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肌瘤。传统治疗方式对无生育需求的患者一般直接行子宫切除术,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则切开子宫后进行肌瘤剔除,手术时间一般比较长,且术中出血量多,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且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后遗症。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宫腔镜电切术逐步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应用宫腔镜可对患者宫腔情况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对肌瘤的位置以及大小等相关情况可较全面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的肌瘤进行分型,同时依据分型结果对患者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案。宫腔镜电切术微创,避免开腹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少,术后更容易恢复,对肌瘤的剔除更为彻底,术后不易出现复发,且并发症发生率很低[6-7]。
3.2 宫腔镜电切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相关检查,以排除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的禁忌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初学者,先选择0型、I型肌瘤,且直径小于5 cm者[8]。对于多发、蒂宽和Ⅱ型肌瘤,术前应进行对症处理,以缩小肌瘤、抑制子宫内膜,降低手术难度以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对存在贫血等症状的患者先行纠正;另外应根据术者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慎重选择病例、慎重手术。(2)宫腔电切镜置入后不能认真对患者宫腔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探查,不能准确对肌瘤的位置、大小等相关情况作出判断,以致不能对患者进行准确的临床分型;(3)手术时间要合理选择。一般认为患者月经干净后的2~5 d进行手术更为适宜,宫腔的清洁度相对更高,通过宫腔镜观察宫腔的效果会更佳[9]。(4)手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使用的相关器械准备不到位,或者手术操作医师临床经验不丰富,或者对宫腔镜电切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等[10]。(5)电切时需掌握好层次,避免血管开放,缩短手术时间,最好控制在45~60 min内,减少膨宫液的吸收,严密检测生命体征及电解质。
本研究结果显示,宫腔镜电切术较之传统术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相对更少,且未见并发症患者;传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另外,宫腔镜组手术有效率为96.0%,传统手术组手术有效率为86.0%,宫腔镜电切术效果更明显(P<0.05)。综合可知,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中临床效果明显,应严格掌握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并予以避免,以利于实现预期手术效果。
[1]王粉香.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41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27-3228.
[2]田兆华,李小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4(11):142-143.
[3]方友琴.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30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4(20):2044-2045.
[4]刘东涌,魏力.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6):57-58.
[5]任江虹.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180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1,2(3):305-306,309.
[6]张培海,史晓丽,刘培淑,董瑞英.宫腔镜电切术治疗Ⅱ型子宫粘膜下肌瘤的安全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5):307-309.
[7]孙海霞,李丽丽,苗福荣,等.宫腔镜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研究[J].医疗装备,2011,24(8):32-33.
[8]农文政,甘精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52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1,6(1):50-52.
[9]冯丽英.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7):562-563.
[10]黄浩梁,曹丽蓉,孟红娟,等.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168例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