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2013-09-20周庆九付强党木仁加甫卡合尔曼卡德尔杜郭佳成晓江汪永新刘波柳琛栾新平
周庆九 付强 更·党木仁加甫 卡合尔曼·卡德尔杜郭佳 成晓江 汪永新 刘波 柳琛 栾新平
岩斜区脑膜瘤目前是指位于后颅窝的上2/3斜坡和内听道以内岩斜裂的脑膜瘤[1]。由于岩斜区解剖关系复杂,周围有重要的颅神经、血管等,一直是颅底外科手术的难点[2-6]。本文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月-2011年6月切除岩斜区脑膜瘤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月-2011年6月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患者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5~73岁,平均43.4岁。病程6 d~10年,平均病程2.8年。头痛、头晕27例,走路不稳12例,一侧肢体无力12例,复视14例,三叉神经痛4例,面部麻木17例,查体:颅神经缺失症状,包括V、VI、VII对颅神经障碍24例,其中多组颅神经功能障碍14例。一侧锥体束征12例,偏身感觉障碍3例。全部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按照Sekhar等[7]的标准,根据最大直径将肿瘤分为:小型<1.0 cm;中型1.0~2.4 cm;大型:2.5~4.4 cm;巨大型>4.5 cm。本组属于巨大型12例,大型18例。
1.2 手术切除肿瘤的标准 (1)根治性切除(GTR):指包括海绵窦内的岩斜区脑膜瘤完全切除;(2)次全切除(NTR):指海绵窦内残留,海绵窦外残留<1 cm;(3)大部分切除(STR):海绵窦外残留>1 cm[8]。
1.3 临床评价标准 每一个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术前进行KPS评分(根据病例描述),术后2周再次进行KPS评分,术后两周神经功能的评价指标定义为:(1)良好:术后KPS评分比术前增加或者不变;(2)恶化:术后KPS评分比术前降低。术后1年进行GOS评分(通过电话或者门诊随访)。评价指标定义为:(1)满意:术后的生存质量评分GOS≥4分,生存质量良好;(2)不满意:术后的生存质量评分GOS<4分,生存质量不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样本量<40,进行 χ2确切概率法检验分析。以单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GTR:12例;NTR:12例,STR:8例。
2.2 病理结果 32例岩斜区脑膜瘤,其中,脑膜上皮型15例,纤维型9例,过渡型5例,沙砾体型3例。
2.3 术后临床神经功能评价 32例岩斜区脑膜瘤术后情况见表1。
表1 32例岩斜区脑膜瘤肿瘤切除程度与术后2周和1年后状况的关系例
经统计学处理,表明GTR组患者的术后2周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非GTR组,术后1年的生存质量良好率低于非GTR组。
NTR组患者术后2周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率与ST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生存质量良好率与ST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分析了岩斜区脑膜瘤肿瘤切除程度与术后2周的神经功能评价以及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根治性切除组患者术后2周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非根治性切除组,术后1年的生存质量良好率低于非根治性切除组;而次全切除组患者术后2周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率以及术后1年的生存质量良好率与大部分切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说明,对于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预后差;而次全切除患者与大部切除患者相比,在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上是类似的,均低于根治性切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对于巨大、或者大的岩斜区脑膜瘤,为了取得术后较好的生活质量,选择次全切除肿瘤是一个合理的治疗策略。
自2007年以来,笔者改变了原来较激进的治疗策略,转而倾向更谨慎稳妥的处理岩斜区脑膜瘤,如果肿瘤侵袭海绵窦,原则上不处理海绵窦内的肿瘤,残留的肿瘤术后进行放射外科治疗,这也符合Tiit Mathiesen等的观点[9]。不能盲目的追求根治性切除,但是也不能对岩斜区脑膜瘤进行过于保守的肿瘤切除,否则会引起肿瘤复发率的增加。Horgan 等[10]对脑膜瘤的自然史进行了研究,发现岩斜区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是有侵袭、浸润生长的特点,部分肿瘤的生长方式在几年后可能突然变化。本组对大部切除的患者建议是伽玛刀治疗,尽管有一例伽玛刀治疗后复发,但是放射外科的文献证实,残存的岩斜区脑膜瘤是基本可以控制的[11]。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7-480.
[2]张俊廷,贾桂军,吴震,等.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2):144-146.
[3]毛颖,周良辅,张荣,等.岩斜部脑膜瘤的微侵袭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10):99-102.
[4]杨军,于春江,齐震,等.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入路的选择[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3):190-192.
[5]陈立华,陈凌,凌锋,等.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12):893-896.
[6]吴震,李达,郝淑煜,等.岩斜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8):783-787.
[7] Sekhar L N,Jannetta P J.Petroclival and medial tentorial meningiomas,in Sekhar LN, Schramm VL (eds):Tumors of the Cranial B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Mount Kisco,Futura Publishing Co,1987:623-640.
[8] Raminal R,Netol M C,Fernandes Y B,et al.Surgical removal of small petroclival meningioma[J].Acta Neurochir,2008,150(11):431-439.
[9] Tiit Mathiesen,sa Gerlich,Lars Kihlstrm,et al.Effects of using combined transpetrosal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reat petroclival meningiomas[J].Neurosurgery,2007,60(17):982-992.
[10] Horgan M A,Delashaw J B,Schwartz M S,et al.Transcrusal approach to the petroclival region with hearing preservation,Technical note and illustrative cases[J].J Neurosurg,2001,94(21):660-666.
[11] Kondziolka D,Mathieu D,Lunsford L D,et al.Radiosurgery as definitive management of intracranial meningiomas[J].Neurosurgery,2008,62(39):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