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景介翻译
2013-09-18陶源韩虔
陶源,韩虔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引言
如何利用庞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拉动国内经济发展,不仅成为旅游业人士的任务,也向其相关领域——旅游翻译提出了挑战。旅游翻译是将国内旅游资源推向国际的必经之路,是国内旅游行业面向世界的窗口。因此,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成为翻译研究者越来越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旅游翻译中景介文本的汉译英问题进行探讨。
二、中文景介文本的特点与翻译难点
研究中文景介文本的特点是研究其翻译方法的前提。中文景介文本在语言、手段和主题等三个方面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特点一,语篇呈螺旋式结构,起承转合,委婉迂回,引入主题之前常有大量铺陈。请看介绍鄱阳湖的一段文字。
例 1:……① “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王勃在《滕王阁诗序》中将一个碧波万顷、水天相连、渺无际涯的鄱阳湖呈现在世人眼中。②晴日浮光跃金,舟发鸟翔;雨时云水茫茫,风急浪高;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③千百年来,鄱阳湖哺育着江西人民,也以她瑰丽的姿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④长江像一条长藤,在其中游和下游的交界处,挂系着一只南宽北狭的巨大宝葫芦,纵卧在长江的南岸、江西的北部,这就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1]
这段文字是螺旋式语篇的典型代表。全篇四句话,却有长长的三句话作为铺陈,直到最后才正式明确主题。
特点二,注重渲染气氛,因此语言修辞华丽,讲究声律对仗,工整匀称。如下面描述湖南武陵源胜境的文字。
如果说企业是一艘大船,那么企业领导人就是掌舵人,他决定了前进的方向。而用户则是推动企业前行的水,没有用户支持的企业,大船只能搁浅。30年来,郑州先科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离不开掌舵人的带领,更离不开用户的不离不弃。
例 2:从琵琶溪循山道拾阶而上,石峰的形象真可谓横看侧望,上俯下仰,皆变化多端,各尽其妙 。有的似玉柱金鞭巍然屹立,直刺蓝天;有的如线连纸糊,摇摇欲坠;有的像精雕细刻的工艺品,玲珑剔透,耐人寻味。更有那峰顶岩间,苍松倔强葱郁,青树翠蔓 ,显得刚健挺拔而又婀娜妖娆;山崖上青藤盘结,参差披拂,洒脱自如,清高自赏而又端庄持重……[2]
全篇文字工整对仗,甚至有些夸张,力图用这种方式提升语篇震撼力,激发游客出游欲望。但相比之下,提供给游客的信息量小。
特点三,大量借用诗词歌赋营造意境,为纯自然景色增添人文色彩。
例3:象鼻山上有左右穿透的象眼岩;山下在象鼻与象身之间有一大圆洞,为著名的水月洞。洞内可以划游艇。明月之夜,可于水中见到明月洞之倒影。对此,宋代有诗云: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3]
中文景介文本引用诗词歌赋与中国文化历史有密切关系。大多数旅游景区在历史上是文人骚客云游聚集之地,他们留下大量诗词楹联名言佳句,成为景区历史的一部分。同时这些佳作音韵优美,意境高深,如在景介中加以引用,确实会打动游客的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
特点四,具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涵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很纯粹的中华文化各方面内容。这种景介文本样例举不胜举。这与旅游的文化属性紧密相关。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体验[4]。旅游产品本身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不仅仅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外在景观,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5]。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为了吸引西方游客,景介文本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打内容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必要的。
上述四个特点使中文景介文本具有了较强的欣赏性、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然而也正是这些特点,使中文景介文本具有了独特的特点,与英文景介文本在语篇、语言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形成了很多矛盾,具体表现为:螺旋式语篇与直线式语篇的矛盾,重意境渲染与重信息直叙的矛盾,诗歌无对等形式的矛盾和文化空缺的矛盾。这些矛盾给翻译带来很大障碍,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成为景介文本中译英过程关键内容之一。
三、 生态翻译学对景介翻译的启示
(一)生态翻译学对景介翻译的指导意义
生态翻译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翻译理论,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年,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6]。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所有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和整体性,包括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的互联互动,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提出最佳的适应是选择性适应,最佳的选择是适应性选择,最佳的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尤其重要的是,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方法简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下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7]。
图一
这些生态翻译理论对于景介文本的中译英实践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生态翻译学在构成要素关系和翻译标准方面的论述为景介翻译在宏观上提出了一个总体原则。翻译结果必须要实现翻译生态环境中委托者(旅游公司或景区)和读者(西方游客)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既要最大化推销景区,同时也不能超出游客接受能力,要实现旅游者的最大化接受。其次,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方法的简括在微观上为景介翻译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译者完全可以用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等手段,解决上述论述中提及的中、英景介文本的矛盾问题。
(二)生态翻译学关照下的景介文本英译方法
1.语言维的选择转换
化解中、英景介文本语言维度的矛盾是成功翻译的第一步,因为语言和思维有直接的联系,语言形式是思维形式的外化。如果翻译过程中,语言维上的矛盾不解决,就会和西方游客接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发生冲突,那么就无法将内容传递过去,即景区介绍和游客之间仍没有实现关联。这就违背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翻译原则。
如何进行语言维转换需要依据英文景介文本的语言维度特点来确定。先看例4,分析一下英文景介文本语言维度特点。
例 4:…①Not only is Lake Superior the largest of the Great Lakes, it also has the largest surface area of any freshwater lake in the world. ②It contains almost 3,000 cubic miles of water, an amount that could fill all the other Great Lakes plus three additional Lake Eries. ③With an average depth approaching 500 feet, Superior also is the coldest and deepest(1,332 feet) of the Great Lakes. ④The lake stretches approximately 350 miles from west to east, and 160 miles north to south, with a shoreline almost 2,800 miles long. ……[8]
例4与例1同为湖泊介绍,但二者语言维度特点完全不同。例4语篇风格上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呈直线式;语言使用上朴素直白,注重信息传递。这与例 1迂回委婉、辞藻华丽、重气氛渲染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译者进行语言维转换时,要考虑如何将语篇的螺旋式改为直线式,如何在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方面去虚留实,合理地实现虚实转换。下面以例1的翻译具体说明。
试译如下:Poyang Lake, located on the south bank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North of Jiangxi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by surface area. It looks like a gaint gourd stringed onto the long vine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past thousands of years, it has been nourishing the people living in Jiangxi with its richness and attracting thos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y its beauty.
译文剔除了只包含虚信息的诗句部分,但仍保留了其核心含义,同时颠覆了中文的行文顺序,从包含最重要的信息的最后一句译起,依次翻译第二句和第一部分,这样就使译文在语篇上和信息量等方面都符合了西方游客思维特点,实现了语言维的选择转换。
2.文化维的选择转换
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性的中华文化是吸引西方游客来华旅游的主要原因,因此文化属性构成了中文景介文本的最大特点。但与此同时,文化因素也导致了翻译中的最大难题。这就涉及到了翻译中的文化维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而进行的转换[7]。以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名称(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翻译为例。如果沿袭传统音译方法翻译,很多名称中暗含的文化内涵就会损失殆尽,因为八大名称来历不同:天台宗、慈恩宗因创始人所居之地而得名,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因其主要典据而得名, 密宗因自称金刚萨陲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而得名,净土宗因该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得名,禅宗因注重禅修而得名。可见,音译法只能表达出天台宗、慈恩宗名称的内在含义,而无法应用在其他宗派上。这时译者就必须进行文化维转换,如采取实意法将其他宗派翻译成Tri-sastra Sec、Buddha Vatamsaka Sect、Vinaya Sec、the Secret Sect/the True Word Sec、Pure Land Sec 和Zen,以便向游客传达出文化内涵[9]。
类似情况很多,包括翻译景点名称和民俗时很多时候都要进行文化维转换。例如“入胜亭”和“拙政园”要用实意法分别翻译成“The Best Sightseeing Pavilion” 和“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拜堂”一词必须用音译与加注结合的方法翻译成“the ceremony of Baitang (The bride and bridegroom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 worshiping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by kow tow or by bow”,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翻译目的[9]。
3.交际维的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转换要求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这个方法对于处理中文景介文本中写虚信息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写虚信息包括大量铺陈性和修辞性语言,对于中国游客而言必不可少,但对于注重实质信息的西方游客来说,却意义不大,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译者应该以维护委托者和游客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为原则,对诗句合理、适度地舍弃,实现交际维的成功转换。
例5:崂山,林木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天浓荫蔽日,秋天遍布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其中,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古树名木有近 300 株,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著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原文中的前两句利用大量描写性语言使文本具有了一种虚实不定的朦胧之美,然而这种朦胧之美对于西方游客而言却过于主观而变得没有多大意义。因此翻译时去虚留实,只彰显具有意义的实体,从而突出这些文字的交际作用。可译为:Laoshan Scenic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Among them over 300 are considered rare and precious,half of which are plants under State-top level Protection. The most fam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d cypress.[10]
四、结语
总之,景介文本的翻译要充分考虑文本与受众经验的“游离”与“契合”的关系,解决好中英景介文本的螺旋式语篇与直线式语篇的矛盾,重意境渲染与重信息直叙的矛盾,诗歌无对等形式的矛盾和文化空缺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解决可以在生态翻译学相关原则指导下,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选择转换进行。当然,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的转换并非孤立发生,很多情况下三者必须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生态群落中所有人群的利益。
[1]曹波,姚忠.湖南旅游英语[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63/302-303.
[2]郭贵龙,郭锐.谈导游词中古诗词“不可译”成分的处理[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9(3):85-90,100.
[3]黄丽文.探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商贸,2011(24):170-171,208.
[4]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7]何剑波,王珍.汉英旅游文本资料翻译的差异性论略[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90-92.
[8]朱益平,马彩梅.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6):128-132.
[9]Lake Superior. [EB/OL]. http://www.great-lakes. n et/lakes/superior.html 2011-6-5.
[10]鄱阳湖—中国著名湖泊介绍. [EB/OL].http://www.cssn.com.cn/h/chinese%20style/china%20on%20the%20lake/20071206/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