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体会
2013-09-18叶怀庄余运贤周旭东陈光弟金力奋曾群力
叶怀庄,余运贤,周旭东,陈光弟,章 军,金力奋,曾群力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了501个国家级示范中心,同时要求各省、高校建立省级、校级示范中心,形成三级示范体系。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高校“公共卫生类”示范中心的建设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建设体会。
一、示范中心分布情况
根据教育部和省级教育部门规划要求,按照实验室申请、学校或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的程序,2005-2011年全国各地先后批准了24个省级“公共卫生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分别设置于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山东大学、潍坊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南华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贵阳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高校。
2009年11月在省级示范中心基础上,教育部批准了6个国家级“公共卫生类”示范中心,分别设置于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为全国同类高校树立了就近学习和示范的榜样。
二、示范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一)适应社会发展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现今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公共卫生面临着传染病与慢性病“双重负担”、食品安全、职业病危害以及突发事件、伤害等诸多问题,同时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等挑战[1]。公共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加强公共卫生高等教育建设,是新时期卫生战略重要举措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一直沿袭前苏联模式,虽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但在一定程度上仍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突出表现在教学与实际、理论与实践、预防与临床脱节;重生物医学、轻人文社科;师资缺乏实践经验等[2]。从许多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以现有模式培养的医学生普遍存在现场调查、社会适应、应急处置等能力不足现象。因此,探索符合社会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公共卫生高等教育模式,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无疑是公共卫生教学改革和“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以现有教学资源为依托努力创建特色模式。
实验教学改革与“示范中心”建设必须以现有教学资源为依托,通过不断优化与整合,努力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学科发展和本校实际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凝练和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通过梳理和总结历史经验,参照兄弟院校建设模式[3-4],提出了构建“模块化、校地联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三、“模块化、校地联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鉴于传统的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体系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学内容陈旧、交叉、重复,且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偏重于实验室操作,缺少或忽视现场实践;教学手段落后,实验考核不全面,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等[5-7]。国内学者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并针对各自的招生专业和培养目标,设计了不同模式的“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一)“模块化”的意义和内涵。
首先,“模块化”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切实解决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整合实验教学内容,补充或强化薄弱环节。其次,通过“模块化”设计,分层次开设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可满足不同教育层次、不同专业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第三,通过相近学科内容“模块化”,制订综合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必要的实验教材,可为独立或相对独立开设实验课奠定基础,提高教学资源和实验课时的利用率。第四,“模块化”有利于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
按照“模块化”指导思想,结合公共卫生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卫生检测与评价”、“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与服务”三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并使实验教学内容互为衔接和补充。
“卫生检测与评价”模块内容包括卫生理化、卫生微生物学、卫生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环境危险因素等检测与评价技术;“疾病预防与控制”模块内容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应急处置、预防接种、消毒隔离、病媒防治、卫生信息处理与统计分析等基本技术;“卫生监督与服务”模块内容包括卫生执法基础、卫生监督实务、卫生经济学、卫生政策、社会医学、健康教育等实践技能。
(二)“校地联动”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校地联动”机制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在于如何充分利用高校内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校外在于如何利用高校与地方各类协作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与互利共赢。
随着“211工程”、“985工程”、“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项目相继实施,中央、部委和地方财政在高校的投入不断增加,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的软硬条件均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整合校内各类平台资源用于实验教学与研究,既是各类“工程”的建设目标之一,也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便利条件。
浙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省份,全省共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78家,专业技术人员1.74万余人,仪器配备率居全国前列[8-9],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与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各项服务。通过教学或科研等协作方式,可为高校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
本中心首先依托所在院系重点学科、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对外服务机构等,融合校内资源,在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基础上,开辟了校内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其次通过各种渠道整合校外资源,签约了9家实践基地并聘任现场导师,组建了有多名校外专家参与的“实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邀请了20余名疾控与卫生监督部门资深专家,参与实验大纲修订和教材编写以及专题讲座或参与实验指导。通过校地资源整合优化,为高水平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奠定了基础(附图)。
四、建设体会
附图 “校地联动”资源整合与学生能力培养模式图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引领了一种重视实践、追求创新的教学改革潮流。获得批准的示范中心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与改革步伐。通过理论与实践探索,加强校内外交流,逐步细化和落实建设方案,如期完成建设目标。本中心经过2年多的建设与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或体会。
(一)开展有效的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
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教材、实验师资、实践基地以及实验经费、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等,广泛蕴藏于校内外空间。资源优化与整合,需要政策支持、领导重视和激励机制。随着高校教师业绩考核的改革与推进、教学和科研经费的逐年递增等,校内资源的优化、整合不难进行。关键在于校外资源的利用,这需要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在参与地方建设和服务的同时,努力吸引校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
(二)适时推进和细化建设方案。
实验教学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实验教学改革除了应符合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外,还必须满足正常的教学规律。“示范中心”建设方案经过立项、论证和审批,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避免不了阶段性的认识。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细化建设内容,充分吸收本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成就,广泛调研兄弟院校的建设经验,多方征求卫生与教育领域专家意见,逐步完善建设方案,并适时推进。
(三)建设经费的预算、配套与使用。
“示范中心”的建设经费一般是国库款,有一整套使用要求和程序。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国库经费,是每一个建设单位必须面对的重要事项。首先应根据建设方案仔细做好项目经费预算,认真阅读并理解支出明细说明,区分政府统一招标和一般性采购科目,并为日后的项目修正预留一定空间。其次,应将国库款作为“种子”经费,多方争取配套经费,为项目建设的有效推进和扩大成效奠定基础。另外,根据相关财务规定,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在一般性采购科目的同一大类内,适当调整支出额度,以适应不可预计的变化。
(四)建设成果与特色的形成与展示。
“示范中心”建设成效体现在:(1)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具备一定理论和实践创新;(2)学生受益面广、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高;(3)出版系列实验教材,师生发表实验教学和研究论文;(4)建设实验精品课程,承担教改项目,取得若干教学成果等。
由于各类高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办学经验、地理位置等不同,各自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建设成效往往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般通过“示范中心”教学网站,汇集和发布各种实验教学资源,向校内外开放;承办、协办或参加全国性或地区性学术交流会议,探讨和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经验;广泛接受兄弟院校的参观访问,提供现场展示或师资培训等,从而达到辐射示范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1]李立明.中国公共卫生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J].中国卫生产业,2004(4):32-33.
[2]杜 江.公共卫生及其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3):2468-2469.
[3]陈国元,杨克敌,运络珈,等.武汉市某高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10,23(11):102-104.
[4]李 磊,王慧娟,赵丽萍,等.高等学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2010,12(S2):6-8.
[5]陈国元,杨克敌,运络珈,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5-8.
[6]王 青,康凤娥,宋文质,等.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1(2):1-4.
[7]罗文海.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1):102-105.
[8]张双凤,丁钢强,虞晓珍,等.浙江省疾控机构检验技术能力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12):84-85.
[9]孙剑寒,叶全富,倪 胜.浙江省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3):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