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基尼系数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2013-09-17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基尼系数产业结构河南省

吴 磊

(信阳农林学院 管理科学系,河南 信阳 464000)

河南省地处东部向西部的过渡地带,属于传统农业地区,随着近年来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城镇化持续推进,原有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从主要依赖农业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各产业多元快速增长局面。但是在这种总体增长态势下,由于省内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而了解和掌握这种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有助于对河南省进行新一轮产业布局和形成合理区域分工作出科学指导,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鉴于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产业结构状态是衡量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当中,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一、区域划分、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区域划分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离不开对区域的合理划分。考虑到资源条件、地理区位、经济状况等因素,按照《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布局规划,将河南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大经济板块[1]。其中,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豫西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南阳;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

(二)研究方法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方法有许多,其中基尼系数因为原理简单,易于掌握,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采用。基尼系数本是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是通过借鉴其原理和计算方法,可以将基尼系数用于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当中。

具体做法是将各产业按照产业结构比例由小到大排列,并以此顺序的产业数量累计百分比为基础,计算产业结构份额的累计百分比。以坐标平面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产业数量累计百分比和产业结构累计百分比,同时将两者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坐标平面中,即得到反映产业结构集中程度的洛伦兹曲线[2]。在此基础上,按照基尼系数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基尼系数。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结合洛伦兹曲线并采用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公式来计算基尼系数,是一种较为笼统的方法,它只是在配备洛伦兹曲线图示的情况下,介绍基尼系数涵义及其计算原理的简明方法。在实际计算基尼系数中,必须要有一种具体的计算公式。考虑到计算的简便性,这里选取张建华(2007)推导出来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公式如下:基尼系数该公式具有易学易记易用的特点[3]。

(三)数据来源

计算河南省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时,将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础,从三次产业的角度计算和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差异,因此前述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中的n=3,即三次产业各占三分之一,Wi则表示对应于产业数量累计百分比的产业结构份额。同时,计算产业结构份额时采用各次产业产值作为基础数据,其能够反映各地区产业的总量规模和各产业的现状,便于各地区间横向比较,并且数据容易取得以及具有时间序列上的连贯性,易于前后对比。

需要强调的是n取值越大,即产业分组越多,计算基尼系数时效果越好,而这里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差异时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展开,n取值较小,所以计算结果与产业细分时所反映的产业结构差异相比略显粗略。

二、河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分析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

改革开放后,河南省产业结构随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变动,其主要特征突出表现为第一、二次产业变化较大,其产业结构份额上的“一减一增”趋势十分明显。而第三产业在城镇化持续推进的作用下,其结构份额呈现缓步增长态势。到2012年,以产值计算的河南省三次产业比为12.7∶56.3∶31.0,产业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二、三、一”特征,且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三产业。同时对比省内各个地区产业结构可以发现,越是具有农业优势的地区,其三次产业结构分布越平均;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三次产业分布恰好相反,表现为越不平均,其第二产业比重拥有绝对地位,基本占到整体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地区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较强。

为了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整体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采用上述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并结合《2013河南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计算得到1978年以来各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同时以此结果按照时间序列作图(见图1)。

图1 1978-2012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图1 显示,河南三次产业结构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后一直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在1990年时达到最低,然后又呈不断变大趋势,其变化基本成“V”型。这种变化其实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的结果。1978年,三次产业产值差距较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 39.8∶42.6∶17.6,随后,由于受到我国一系列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影响,河南同其他地区一样,一、二次产业缓慢下降,而第三产业生产能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其结构份额显著提升。1990年,三次产业结构表现为34.9∶35.5∶29.6,几乎各占三分之一。此时,三次产业产值分布最为平均,产业结构基尼系数达到最小值。90年代开始,我国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开始逐渐增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逐渐减弱。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区域,工业化带来了工、农业的巨大发展变革,第一产业结构份额从1990年的34.9%降低到2012年的12.7%,第二产业则从35.5%提高到56.3%。

同时,由于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9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在全部产业中的份额基本维持在30%左右,并没有出现结构上的较大变化。但是基于一、二产业的巨大变化,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基尼系数一直在不断升高,2012年为0.2907。

(二)河南省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河南省整体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背后,是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别的现实。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状况不尽相同,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基础不一样,各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全省整体产业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必须看到各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同时通过分析结构差异的成因,为各地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指明方向(见表1)。表1给出了2001年以来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以产值计的三次产业构成。

表1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产值分产业构成

为了能够准确横向对比各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可将产业结构差异通过基尼系数量化,因此,根据表1数据并按照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对各区域2001年以来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河南省各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

将上述各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计算结果置于同一坐标图当中,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各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自身变化趋势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大小,如图2所示。

图2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四大经济区域基尼系数差别较大,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最高,豫西豫西南次之,黄淮地区最低,并且黄淮地区与以上三地区数值上有明显差距。数值越大,则说明产值在各次产业间分布越不平均,地区经济增长越依赖于某一产业。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最高,说明上述两地区各自产业结构分布相对其他地区最不平均,同时由于两地区各年数值相差不大,表现在图2上即两条曲线较为接近。进一步分析,两地区基尼系数较高有着相似的原因,主要在于地区内部三次产业产值差异较大,而且同样是第二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区域经济对第二产业依赖较强,而一、三产业份额较低,特别是中原城市群地区,第一产业比重2012年已下降到8%。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重点农业区域的黄淮地区,其产业结构与上述区域具有明显差异,各次产业分布较为平均,地区经济发展对各次产业均有较强依赖,因而其基尼系数最小,并且2001年来结构改变并不显著,反映在图形上基尼系数曲线较为平缓。值得注意的是,黄淮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份额要略高于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但不能就此简单认为黄淮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进程要快于这两个区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黄淮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质量和效益普遍不高,从而导致服务业尤其是低端服务业暂时因为城镇化的推进占据了较高市场份额,其背后是第一产业比重远高于其他地区的现实。

豫西豫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虽然低于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但是图形上所反映的变化趋势与这两地区相似。同时从绝对变化角度看,豫西豫西南地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2001至2012年的基尼系数极值差分别为0.1328、0.1126、0.1373,三者相差不大。但是豫西豫西南地区却远高于黄淮地区的0.0576,并且其基尼系数曲线变化与黄淮地区曲线所表现出的平缓特征明显不同,这说明豫西豫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

综上所述,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共同表现为一产逐步缩小,二、三产业不断扩大。但是,各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建立在自身产业发展基础之上的,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幅度具有明显差异。

(三)产业结构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造成以上产业结构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河南省工、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其对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

豫西、豫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为当地及毗邻地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主要原材料,所以豫西、豫北和毗邻中原城市群部分城市依靠这一先天资源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主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这也导致该地区工业结构偏“重”,地区经济增长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依赖较强[4]。而往往工业发达地区,工业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区产业结构,上述地区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导致了其第二产业份额普遍较高,基本在60%以上,个别地区如豫北地区的鹤壁、中原城市群中的济源甚至超过70%,产业结构的“二、三、一”特征非常明显,工业经济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地区经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较强。

而黄淮地区是传统农业大省中的传统农业区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区域农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农业份额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偏高,工业份额明显偏低。同时,黄淮地区工业结构与省内工业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其轻重工业比偏高,食品、纺织等轻工业是黄淮地区工业的主要力量,而其增长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在黄淮地区不具有重工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条件下,必须要依靠农业,并保持农业稳固,这也是导致黄淮地区第一产业份额依然较高的原因之一。

总之,工、农业深刻影响着河南省产业结构,并且工、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导致了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这也是形成目前河南省产业结构特征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说明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不一致以及所依赖的产业着力点不同,这种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必然现象。因此,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不能简单的、不加区别的按照相同模式进行,必须要认识到差异的存在,立足于区域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当地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引导产业发展。

基于产业结构差异的现状,河南省在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提升二、三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确立二、三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必须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进度。对于农业地区而言,其工业基础薄弱,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一味追求工业化,扩大工业份额,不仅各种要素难以保障,而且急于求成之下,往往造成产品定位不准,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发展第三产业需要一定的城镇化水平作为基础,在农业地区城镇化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将很难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也不利于农业富余人员的就业转移。因此,在产业基础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各地区不能盲目将扩大二、三产业比重作为今后结构调整方向,单纯追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按照区域产业差异要有所区别,其产业调整必须立足于区域资源禀赋基础之上,做到三者协调发展。根据前文对河南产业结构的分析,第一产业在下降,表面上其地位在削弱,但是第一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横向关联却不断加深,随着工业转型和城镇化推进,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联系更加密切,产业链条中的涉农产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作为传统农业区域的河南省,第一产业份额下降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对其间接依赖逐渐增强的现实,并且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所以,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以继续支持涉农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将发挥农业优势作为调整本地产业、产品结构的主线,提高第一产业质量和效益,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积累。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应加强产业内部改造和转型,通过瞄准多层次的产品需求和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去适应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和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为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使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产业结构更为剧烈的变化,并导致产业结构差异基尼系数进一步增大,但这种增大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必然出现的现象。

[1]赵淑玲.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4):91-95.

[2]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19.

[3]张建华.一种简便易用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275-278.

[4]刘永江,覃成林,李俊雅.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2):1-5.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产业结构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