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控现状与思考
2013-09-17张浩吉
张浩吉
(佛山市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系,广东佛山 528000)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控现状与思考
张浩吉
(佛山市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系,广东佛山 528000)
规模化猪场由于饲养密集,猪舍温、湿度相对稳定,猪群所感染的寄生虫的类群会发生显著的交化,大多数寄生虫病表现为“亚临床症状”不断地蚕食养猪业的利润,也有一些寄生虫病以急性病形式在猪群中暴发和流行,给规模化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养猪业者非常重视对寄生虫病的控制,因为做好寄生虫病的控制不仅能为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能折射出猪场的卫生消毒和管理水平。在此就我国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寄生虫病防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感染状况和危害性
随着养殖方式的改变,动物所感染的寄生虫的类群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规模化、工厂化的养猪生产体系为猪只生产繁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显著地提高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饲养密集,猪舍温度、湿度相对稳定,也为某些疾病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十几年来,各地对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感染状况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我们可以把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按照虫体的寄生部位分为: (1)消化道寄生虫病:包括线虫类的线虫类的猪蛔虫、猪鞭虫、猪结节虫、和类圆线虫等;原虫类的猪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猪等孢球虫。(2)皮肤寄生虫病:主要包括猪疥螨和猪虱。(3)其它疾病:如猪弓形虫病和猪附红细胞体 (虽然从按现代分类学己确认,附红体属于支原体类,不属于寄生原虫,但该病在临床表现和防控等方面与血液原虫病有许多相似性,故列入此类)。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流行显示出以下的特点:(1)以土源性寄生虫的发生和流行最为普遍:如猪蛔虫、猪鞭虫、食道口线虫、类圆线虫等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土源性寄生虫成为规模化猪场胃肠道寄生虫的优势虫种,而生物源性寄生虫在规模化猪场几乎绝迹。(2)猪疥螨病的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如猪疥螨病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猪场,每一个猪群,由于密集饲养,导致该病在猪群中传播快,难根除。(3)原虫感染对规模化猪场的危害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仔猪的球虫病,猪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在现代养猪业上的危害越来越凸显出来。
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掠夺猪的大量营养,使料肉比明显增加;肠道寄生虫引起猪腹泻等症状,导致大量营养成分丢失,同时由于虫体寄生使猪的消化道黏膜受损,妨碍营养物质吸收;猪疥螨病导致猪瘙痒,干扰猪的采食和休息,影响猪的增重和品质,影响母猪产仔数;寄生虫的感染为许多传染病的侵入打开了门户,使猪场的疾病复杂化。尽管有些寄生虫病也可以像传染病一样引起母猪的流产(如弓形虫病、附红体病)和仔猪死亡(如猪蛔虫、鞭虫等严重感染),但大多数情况下,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常以慢性消耗造成经济损失,即引起猪表现出“亚临床症状”。美国曾统计了其国内10年中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资料表明,养猪业因寄生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其产值的8%左右。因此,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控制与净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规模化猪场几种重要的寄生虫病
1.猪蛔虫病。
猪蛔虫病是造成我国养猪业严重损失的寄生虫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3~6月龄仔猪,成年猪多为带虫者。猪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时,造成肝脏和肺脏等器官的损伤,在肝脏上形成“凝乳斑”, 并引起肺脏发生“蛔虫性肺炎”。成虫寄生在小肠,夺取宿主大量营养,影响猪的发育和饲料转化率, 是形成“僵猪”的重要原因。
仇书兴等对河南省规模化猪场调查发现,猪蛔虫平均感染率为11.53%,其中2~6月龄猪感染率最高(27.9%),而2月龄以下的仔猪无蛔虫的感染。黄兴河等对永州地区10个规模化猪场调查结果显示猪蛔虫的感染率为7.4%,其中种母猪、种公猪、育肥猪的感染率分别为 18.7%、13.3%、6.3%, 哺 乳 仔猪未发现感染。徐鹏等的调查显示辽宁省规模化猪场的蛔虫感染率为43.7%,而散养猪达79.2%。
阿苯达唑:猪可按5~20 mg/kg的剂量,一次口服。左咪唑:猪按8 mg/kg剂量口服。害获灭: 剂量为0.3 mg/kg, 一次皮下注射。通灭(有效成分为多拉菌素)剂量为0.3 mg/kg, 一次肌肉注射。复方驱虫药虫力黑、车马泡等在规模化猪场广泛应用,效果很好。
2.猪鞭虫病。
虫体很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头部细而长,故称毛首线虫,尾部粗而短,虫体外观很象一条鞭子,故称鞭虫。雄虫尾端呈螺旋状卷曲,体长30~40 mm。雌虫尾直,体长40 ~50 mm。徐鹏等的调查显示辽宁省规模化猪场的猪鞭虫的感染率为28.7%,而散养猪达38.7%。
症状与危害轻度感染不显症状,当体内寄生数十条时,猪日见消瘦,被毛粗乱,贫血,结膜苍白,顽固性下痢。严重感染时,大量虫体吸血而损伤肠黏膜,使粪便带血和脱落的黏膜,病猪瘦弱无力,步行摇摆,食欲消失,渴欲增加,最后衰弱而死。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发现虫卵或死后剖检在盲肠发现大量虫体而确诊。许多驱线虫药对猪鞭虫有效,如左咪唑、阿苯达唑、芬苯达唑、伊维菌素等,但大部分驱虫药对猪鞭虫不如对猪蛔虫的效果好。羟嘧啶被认为是驱鞭虫的特效药物,按2~4 mg/kg的剂量,拌料服喂。
3.猪疥螨病。
虫体在皮肤内造穴引起剧痒,对表皮细胞或淋巴造成伤害,发生炎症或组织增生,初期呈粉红色、后形成水泡、结节。进而皮肤增厚、溃疡、脱毛。断奶两周猪即可看到表症,六周后有增加趋势。
猪疥螨是猪感染最普遍、危害最大的外寄生虫,许多地区的感染率高达100%,严重危害猪的健康生长。猪疥螨引起的剧烈发痒而影响猪的采食和休息,使猪只的增重减少,同时,疥螨的感染时皮肤受损伤,增加应激,影响猪体免疫力;母猪产仔数减少,弱仔、死胎增多。肉猪淘汰率提高。据报道,母猪分娩前治疗疥螨,可以使母猪比对照组少吃伺料19.50 kg (按每窝仔猪10头计),每窝仔猪多重4.15 kg,并且这些仔猪与对照组同时上市多重5.79 kg。 一般来说,猪疥螨感染时使母猪每年的经济损失在800元/头以上。
防治:控制疥螨要从种猪做起。母猪、公猪用伊维菌素 0.3 mg/kg,皮下注射,每年2~3次;伊维菌素预混剂每天0.1 mg,连用7 d;降低饲养密度,推行全进全出模式,提高营养水平,环境喷洒杀虫药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双甲脒。
4.猪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虽然弓形虫只有一种,但不同地区发现的弓形虫虫株有基因型的差异。在上世纪70年代弓形虫病曾在许多猪场暴发,当时未搞清病原,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曾被称为“猪无名高热”,死亡率极高。1977年上海吴硕显首次从“无名高热”猪体内分离出弓形虫。当今规模化猪场的猪弓形虫病常常与动物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危害加重。近年来,我国猪群又发生“高热病”,调查发现高热病的病原并不单一,往往伴随着弓形虫的感染。高曾政等对重庆地区37个发病猪场进行常见猪病监测时发现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弓形虫双重感染的猪场占检测猪场的48.65 %。
该病流行于全国24个省市63个地区,猪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4%~71.4%,许多地区猪弓形虫平均感染率为30%左右,病猪死亡率可达60%。张沛等对湖北某场不同年龄猪群弓形虫感染统计分析发现4~16周龄的感染率在10.3%~24.3%之间;后备母猪、1~2胎、3~4胎以及5胎以上母猪的感染率分别为37.5%、32.6%、37.8%、44.2%。显示弓形虫感染总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随着猪群的年龄的增长、与猫鼠等其他动物接触越多,弓形虫病的感染率越高;圈舍清扫次数和消毒的频率越高,弓形虫病的感染率越低;抗弓形虫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弓形虫病的感染率。
猪弓形虫病主要导致母猪流产,生产的仔猪畸形、衰弱、发育不良,商品猪生长缓慢,料肉比低下以及和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加速猪群死亡,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由于磺胺类药物的大量使用,猪群急性弓形虫病很少发生。
目前尚无商品化的弓形虫疫苗,要尽量减少弓形虫的感染机会,最主要的是减少受污染的肉制品, 其源头就是要控制养殖阶段弓形虫的感染。治疗弓形虫病的经典疗法是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联合片也可用磺胺嘧啶(70 mg/kg)+TMP(14 mg/kg)口服,每天2次,连用3~4 d。
5.猪球虫病。
球虫是一类细胞内专性寄生原虫。猪等孢球虫被公认为是导致新生仔猪腹泻、断奶体重欠佳的重要致病因素,使仔猪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大量僵猪,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据报道,由于感染猪等抱球虫而引起仔猪腹泻约占仔猪腹泻性疾病中的15%~20%。
临床症状常见于7~14日龄的哺乳仔猪,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并发其他细菌、病毒病可导致极高的死亡率。治疗可用百球清(5%混悬液)给3~6日龄的仔猪口服20~30 mg/kg,猪等孢球虫病发病率从71%下降至22%。也可用磺胺氯吡嗪 可溶性粉50 g溶解于300 ml凉白开水中,对患病仔猪每头灌服3~5 ml, 一天1次,连服3 d。用氨丙啉在母猪产前2周和整个哺乳期饲料内添加,对等孢球虫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6.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结肠小袋纤毛虫是呈世界性分布的寄生原虫,虫体寄生于猪和人的大肠(主要是结肠),轻度感染时无症状,严重感染时有肠炎等症状,在某些地方呈暴发性流行,甚至导致死亡。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猪的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比较普遍,有研究认为,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可通过与猪的密切接触而获得感染,因此,要注意对猪场工作人员的防护。
翁亚彪等对广东20多个规模化猪场的调查发现,场阳性率100%,各场的感染率在14%~72.2%之间,其中种母猪的感染率为46.8%,种公猪的感染率为50.5%,育肥猪的感染率为49.8%, 生长猪的感染率为34.8%,保育猪的感染率为20.1%。肖玉梅对湖南省规模化猪场检查与广东相近。
结肠小袋纤毛虫在猪的体内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随粪便排出的虫体由包囊和滋养体两种形式。小袋纤毛虫的致病性不强,但当猪的消化功能紊乱或其它原因使肠黏膜受损伤时,结肠小袋纤毛虫可趁机侵入肠壁破坏肠壁组织,形成溃疡,且常与肠道微生物协同致病。在该病的诊断时,如果猪只拉稀,同时粪检中发现大量的运动的滋养体,此时结肠小袋纤毛虫处于致病期,需要投药进行治疗。如果猪只粪便正常,粪检只 到包囊期虫体,此时虫体处于非致病的共生时期,可不予治疗。
预防主要在于改善饲养管理,管好粪便,保持词料、饮水的清洁卫生。对发病猪要及时的进行隔离治疗。甲硝唑是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也可选用新诺明、土霉素、黄连素、乙酰胂胺等也可应用。
7.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游离于血浆或骨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附红细胞体是附红细胞体中具有较强致病力的一种,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猪表现出不同危害,如新生仔猪、断奶仔猪的虚弱和贫血、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增多;肥育猪生长缓慢、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母猪的繁殖障碍、受胎率低、不发情、流产和死胎。
猪附红体病的传播:(1)血源性传播:如猪可通过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摄食被血液污染的尿液而发生感染。(2)经注射或损伤的皮肤传播:如猪在使用带有病原的注射器、断尾、打号、阉割等外科手术器械时均可传播本病;公猪交配时可通过带血的精液将病原传染给母猪;经腹腔或静脉注射阳性感染血液样品亦可传播病原。(3)吸血昆虫传播:带有病原的虱、蚊、蝇等可通过叮咬机械性传播疾病,也可经卵将病原传播给其下一代,有报道显示患病怀孕母畜可将病原传播给新生仔畜。
临床症状:休温升高,有的高达42℃,皮肤发红、苍白,毛色干枯,缺少光泽,呼吸困难,采食量减少。先便秘,羊粪状,后腹泻,排黄色水样稀粪,皮肤充血、有针尖大出血点,皮肤黏膜严重黄染。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弱仔,哺乳母猪泌乳量下降,断奶母猪不发情,反复发情比例提高。经常可继发其它细菌感染。
剖检病变:肺脏衰竭、黄染、弹性降低,肝脏、脾脏肿大,肝脏黄染,胆汁浓稠,肾脏切面黄疽, 严重者全身黏膜、浆膜黄染,心肌衰竭、心包积液,全身淋巴结肿大、苍白,肠黏膜出血。
防治措施:(1)动物机体内外寄生虫的杀虫工作,做好针头、外科器械的消毒工作,最好一窝仔猪使用一套外科器械,减少传播。(2)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3)特效治疗药物附红停,治疗按2 000 ppm,预防按1 000 ppm。其它药物如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和胂制剂(如氨基苯胂酸钠或阿散酸)对附红细胞体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每吨饲料中添加800 g土霉素,连用14 d,可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使严重菌血症的动物康复。然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所有的药物都不能将病原从感染动物体完全清除,只能控制病原体在机体内处于低水平感染状态。
三、药物防治寄生虫病的现状与思考
1.抗寄生虫药物选用。动物抗寄生虫药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包括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噻苯达唑、奥芬达唑、氧苯达唑、甲苯达唑。大环内酯类的伊维菌素、多拉菌素、阿维菌素等。咪唑噻唑类驱虫药主要有左旋咪唑。四氢噻啶驱虫药主要有噻嘧啶。虽然药物的种类很多,但是可供各地猪场临床选用的药物种类比较单一,目前主要为苯并咪唑类的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和大环内酯类的伊维菌素、多拉菌素、阿维菌素等。不同厂家提供的药品质量和价格差别也很大,各地用药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统一的规划,势必会引起许多问题。
2.药物剂量和驱虫模式。
最准确的给药剂量是按体重来计算,而猪场常用的驱虫药往往是按采食量配药,但是同样体重的猪在不同饲养阶段的采食量是不同的,如一头母猪在空怀、怀孕和泌乳等三个阶段,根据生产需要, 它们的采食量显著不同。明白了这一点,在混饲给药时一定要根据猪的生产阶段调整药量,最好按猪群的平均体重来计算总药量,这样误差会小一些。同时,将药物均匀的拌入饲料中也是保证驱虫效果的关键,药物拌料不均可能导致有些猪吃不到未达到驱虫目的,而有些猪吃入过量药物而生产毒副作用。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净化的是建立在准确的药物用量和科学的驱虫模式上。由于规模化猪场的许多寄生虫病具有从种猪传播仔猪、仔猪转栏时将寄生虫扩散到全场的特点,因此需要加强对种猪的驱虫保健。许多规模化猪场采用的“四加一”驱虫模式是指种猪每3个月驱虫1次,1年驱虫4次,新生仔猪在保育舍(60日龄左右)驱虫1次和引进种猪混群前10 d驱虫1次。任何一种驱虫模式,只有长期坚持就能达到净化目的。
3.耐药性问题。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如临床上主要用磺胺类药物治疗弓形虫病,长期和不合理地使用磺胺类药物可导致弓形虫的耐药性。由于苯并咪唑类药物在猪中应用历史很长,加之国内用药不规范,某些猪场的寄生虫可能已产生对此类药物的抗药性。用药单一和长期低剂量给药是诱发虫体的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如果虫体一旦对阿苯达唑生产了耐药性,也可能对苯并咪唑类的其它药物具有交叉耐药性,或者一旦出现了耐伊维菌素的虫株,对大环内酯类的其它药物也会有耐药性,现阶段新药的研发愈来愈难,合理使用现有驱虫药就显得尤其重要。正确的使用剂量,合理的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可延缓耐药性产生。
4.防治效果缺乏科学评价。现在有许多猪场都在使用驱虫药,但对驱虫效果往往不去考究,同时也忽视了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高剂量的苯并咪唑类药物对妊娠早期的胎儿有致畸作用,还可能会引起流产、死胎,不要用于妊娠1个月内的母猪。肠道寄生虫驱虫效果可通过饱和盐水漂浮法驱虫前后的粪便检查结果来评价; 弓形虫的防控效果可通过用药前后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来评估;疥螨的驱杀效果可通过痒觉的消退和皮肤症状的改善等评价。注重对驱虫效果的评价,可帮助我们科学筛选驱虫药,及早发现耐药性问题, 完善驱虫模式。科学地评价用药效果,如出现疗效不佳时,可更换其他药物。
5.驱虫与猪场的环境卫生和粪便管理。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严重程度与猪场的卫生状况、粪便管理、猪群的饲养密度、圈舍的清洗和消毒、营养水平、应激因素等有关。做好猪场的日常管理和消毒,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驱虫期间粪便的及时清扫,栏舍及周围环境的喷洒杀虫剂,减少和杀灭周围环境中虫体,可降低猪群的再感染机会。
(本文根据第四届兽医大会录音及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