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式的小组讨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2013-09-16徐华
徐华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策略。本文着重介绍学习小组讨论、活动小组讨论、专题讨论三种形式如何有效、合理地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关键词】小组讨论 思想品德 教学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小组讨论是实践新课改、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方法。
一 学习小组讨论形式的应用
学习小组讨论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实现学习进步为目的的讨论。这种讨论形式是教学中常用的,不同的是,倾向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帮助其克服困难。
比如,对“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这一观点的讨论中,部分“学困生”感到不解:父母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天经地义,他们生养了我就应该支付这些费用!”这时,就需要老师和小组长及其他同学从上学受教育对本人、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来分析,从成年子女应履行的义务和应具备的能力等方面积极引导。最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
二 活动小组讨论形式的应用
活动小组讨论是与特定任务或具体活动相联系的讨论,讨论的目的是为完成既定的任务和开展有关的活动。思想品德课可开展的活动有:到工厂参观、访问,演习、训练活动,小品表演、讲故事、开展辩论会等等。我们要抓住学校、社会开展活动的契机,比如,在讲解“如何珍爱生命”这一知识点时,学校组织的“防震演习”、“消防演练”等实践活动,可为我所用。讨论前,回顾实战演练的情景,让亲自使用灭火器、消防栓、防毒面具、防火绳的同学和参加包扎、做人工呼吸等救护队的同学给全班同学讲解他们被救及救助他人的全过程。通过情境创设,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利于展开讨论。讨论后,同学们不仅学会了使用消防器材,掌握了救助的知识和技能,还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学会处理遇到的困境和意外险情,更加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 专题讨论形式的应用
专题讨论是针对某一主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展开的讨论,专题讨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的讨论;一种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讨论。
1.对有争议的问题的讨论
对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应事先确定讨论的主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在正式讨论前,学生应事先做好准备,通过阅读有关的文章、资料,对有争议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讨论开始后,小组成员先用3-5分钟陈述不同的观点,然后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争论。
例如,在讨论“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没有履行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成年后是否应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这一问题时,我给同学们提供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两本书及有关网站,让他们课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为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准备。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懂得了未成年子女和成年子女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2.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讨论
这类讨论的主题可由教师确定,也可由学生提出。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一定要选择有探索价值的问题,通过讨论能使学生有所收获。与参与有争议性的问题的讨论相同,学生事先对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所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对于“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这一问题的讨论,老师可根据校园内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随手仍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使其认识到不良、可耻行为的危害及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由此,改掉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减少违纪违规事件的发生。
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网络,扩展学生的知识架构,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这一策略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讨论形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