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30例

2013-09-16许翠云武建胜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2期
关键词:中风病血瘀活血

许翠云 武建胜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30例

许翠云 武建胜

目的 观察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法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使用西医治疗, 治疗组同时还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疗程均为14 d。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和中医症候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 值得推广。

缺血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缺血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致残原因, 其通常是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具有发病突然, 病情变化迅速的特点[1]。祖国医学将之归为“中风”范畴, 其病机多为气虚血瘀, 经脉失养所致。本文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法结合西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30例, 疗效较为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辨证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2]。证属气虚血瘀纳入本观察。排除标准:既往有中风病史;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者;意识丧失;多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本院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 证属气虚血瘀的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8~72岁, 平均(60.5±8.7)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0例, 冠心病10例。对照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 年龄49~68岁, 平均(58.5±7.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8例, 冠心病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并发症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方药组成:黄芪60 g、党参15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5 g、当归12 g、川芎15 g、地龙10 g、牛膝12 g, 随证加减, 煎水200 ml, 1剂/d, 分两次服, 疗程为14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的疗效判定标准[3]。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症状积分减少70%~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症状积分减少30%~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症状积分减少<30%。

1.5 观察指标 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评分方法, 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评定。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对比。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x-±s,分)

3 讨论

脑细胞对氧异常敏感, 当脑血流被阻断时则发生梗死,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使栓塞血管血流再灌注, 氧和葡萄糖的供给及时恢复, 则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会得到恢复, 从而改善患者的转归[4]。同时需积极保护梗死半暗区周围的神经元, 减少再灌注后的损伤, 这些半暗区周围的神经元在早期与梗死核心部位的神经元相比, 受到不可逆损害的可能性较小。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减少梗死范围, 恢复半暗区神经元功能。

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脑梗死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 复因劳倦内伤, 加之饮食不节, 引起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而发病, 故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本源[5]。同时中风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气旺则血行, 故气虚是促成血瘀的条件。由此可见, 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法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治疗原则。本研究所用中药方中生黄芪重用, 辅以党参, 大补脾胃之元气, 使气旺血行, 瘀去络通;当归尾长于活血, 兼能养血, 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诸药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 使气旺则血行, 活血而不伤正, 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全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同治, 气旺则血行, 化瘀而不伤正, 故获良效。本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1] 邹毅.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50例临床观察.临床医药实践, 2009,30(14):115.

[2] 沈卫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浙江中医杂志, 2012, 47(3):190-191.

[3]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55-56.

[4] 刘辉武,马柏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38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 2012,21(4):626.

[5] 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4(9):775-776.

231603 安徽省肥东县龙塘卫生院(许翠云);安徽省肥东县中医院(武建胜)

猜你喜欢

中风病血瘀活血
话说血瘀证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朝医凉膈散火汤治疗少阳人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