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治疗电击伤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2013-09-16杨成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2期
关键词:窦性心胺碘酮心室

杨成彬

胺碘酮治疗电击伤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杨成彬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电击伤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电击伤患者, 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 继之用微量泵以0.5~1.5 mg/min维持泵入, 持续24 h。观察心律转复情况、心室率、血压、QT间期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转复成功率100%。平均转复时间为(285±75)min。心房纤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前后心室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后24 hQT间期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电击伤并发的心房颤动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电击伤;胺碘酮;心房颤动

电击伤是指由于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病理改变可有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坏死等。临床表现为电击部位的局部损伤和全身性损伤,全身性损伤以心血管损伤最常见,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1], 如心室颤动、各种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其中电击伤并发心房颤动报道较少见,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自2006年7月~2013年6月共收治电击伤所致的心房颤动患者12例, 经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均为电击伤患者。男9例, 女3例, 年龄20~45(32.3±5.8)岁;病程1~3 (1.6±0.8)h;心室率103~156(131±18)次/min。事故电压均为220V的低电压。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乏力等。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房颤动, 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心房房内血栓。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排除可能引起心房颤动的其他疾病。

1.2 救治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清创、预防感染、营养心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3075单位皮下注射[2], 12 h/次, 共2次。在此基础上予以静脉注射胺碘酮, 首剂150 mg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0 ml静脉注射(10 min内注射完), 继之用微量泵以0.5~1.5 mg/min维持静脉泵入, 持续24 h。24 h总量不超过1800 mg。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洋地黄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 恢复窦性心律的比例及时间;用药前后的血压变化;用药前、用药后2 h、6 h及24 h心室率变化、QT间期改变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l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房颤动转复情况 静脉应用胺碘酮后所有病例24 h内全部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 h时转复5例, 6 h时转复2例, 24 h时转复2例,转复后心室率为(78±13)次/min。转复时间(285±75)min;胺碘酮累计用量(1200±450)mg。所有患者随访1月, 无心房颤动复发。

2.2 心率变化、血压变化和QT间期变化 所有患者用药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随着时间延长心室率有逐渐下降趋势,用药后不同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QT间期较用药前有逐渐延迟趋势, 用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用药前后心室率、血压、QT间期变化情况( x-±s)

2.3 不良反应 在静脉滴注胺碘酮过程中, 发生不良反应2例。其中用药期间出现血压下降至90/60 mmHg以下1例。经补液,减慢用药速度后恢复正常。窦性心动过缓1例, 因患者无头晕、黒朦等不适反应, 故未予特殊处理。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电日益增多, 电击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电击伤致心脏损伤多见, 可表现为心肌损伤和各种心律失常。电击伤所致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心室颤动多见, 而心房颤动较为少见。电击伤导致心房颤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3]:一方面, 电击伤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钾离子由胞内大量移出至胞外, 产生高钾血症, 易引起心率失常;同时, 电击伤导致的应激状态使交感神经兴奋, 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心肌复极改变, 使心脏易发生心律失常。另一方面, 电流直接损伤心肌可使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造成复极障碍, 产生折返而致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一般情况下不会即刻导致患者生命发生危险, 但心房颤动时心室充盈、收缩的时间不等, 每次心脏搏动的心排血量也不等, 可使患者产生程度不同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焦虑等, 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心房失去了有效的舒缩功能, 可导致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心房颤动时左房失去有效收缩, 左房血液瘀滞, 导致左房容易形成血栓, 故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中易发生血栓栓塞。Framingham研究表明, 心房颤动为使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4]。鉴于心房颤动的巨大危害, 转复心房颤动为窦性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就成为心房颤动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5]。

转复心房颤动常用的方法有电复律和药物复律[6]。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因电击伤导致心房颤动, 此时若再用电击的方法转复心律可能加重心肌损伤[7]。故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转复心律。四种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对心房颤动的治疗都有不同的作用, 胺碘酮作为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它同时具I、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 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 它对心房颤动的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总体疗效比其他三类药物为好, 且促心律失常反应少, 负性肌力作用弱, 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因而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将胺碘酮作为转复心房颤动的常用药物(推荐级别为IIa类、证据水平为A级)[5]。胺碘酮采用静脉给药起效迅速, 可用于快速心房颤动等的抢救治疗。本研究表明, 对电击伤所致的心房颤动患者, 胺碘酮转复窦性心律的比例为100%, 且用药后2 h, 无论心房颤动有无转复为窦性心律, 心室率都有明显下降(P<0.01), 说明静脉使用胺碘酮对电击伤所致的心房颤动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 患者在应用静脉胺碘酮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下降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其降压作用可能与其扩血管作用有关。同时作者观察到, 使用胺碘酮后虽然QT间期延长, 但未见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这可能是因为胺碘酮使各部心肌不应期均匀延长,所以QT间期虽然延长, 但心肌QT离散度减低, 不容易引发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形成[8]。本研究也严密观察了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文献报道[5], 应用胺碘酮可出现肺、甲状腺、胃肠道、皮肤、眼及心脏等的各种不良反应。本研究除出现血压下降至90/60 mmHg一例外, 还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一例,没有发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可能与用药时间较短有关。

本研究发现, 对电击伤患者合并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时静脉使用胺碘酮安全、有效。但由于观察的例数较少, 且未设对照组, 不能排除部分病例自动转复的可能, 有待于以后工作中进一步观察。

[1] 唐学文,戴晓琴,刘林琼.23例电击伤患者心脏损害分析.重庆医学, 2011,40(19):1939-1940.

[2] 王吉云,胡大一.《ACC/AHA/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2006)》系列解读之二-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6, 27(5): 557-558.

[3] 刘立新,郑伟.电击伤后患者动态心电改变及临床意义.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22(11):1370.

[4] Benjamin EJ, Wolf PA, D’Agostino RB, et al.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the risk of death: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Circulation, 1998, 98(10):946-952.

[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 22(5): 377-385.

[6] 马长生,姚艳.2011年ACCF/AHA/HRS心房颤动防治指南解读.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32(4):487-490.

[7] 邓忠彬,薛智谋,王禹斌,等.单双相电震除颤对心肌损伤的研究.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3,23 (1):36.

[8] Cui G, Sen L, Sager P, et al.Effects of amiodarone, sematilide, and sotalol on QT dispersion.Am J Cardiol, 1994,74(9):896-900.

Clinical analysis of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electric injury complicat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YANG Cheng-b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0, Chin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injection amiodarone for electric injury complicat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12 patients with electric injury had atrial fibrillation evidenced by ECG.In addition to routine treatment, amiodarone (150 mg) was given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followed by a intravenous maintenance dose of 0.5~1.5 mg/min for 24 hours.Cardio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ventricular rate, blood pressure, QT interval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Results 12 patients were all successfully 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 the successful rate of conversion was 100%.The average reversal time was (285±75)min.After returned to sinus rhythm, the ventricular rate change has the remarkabl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the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the diastolic pressure have non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at the time of 24 hours after administration, QT interval change has the remarkabl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d.Conclusion Intravenous Amiodarone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management of electric injury complicat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Electric injury; Amiodarone; Atrial fibrillation

361000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吴伟程 E-mail:657638222@qq.com

猜你喜欢

窦性心胺碘酮心室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安起搏器吗?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